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点评牙疼

(2025-04-13 12:06:50)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专家点评   牙疼
2006-11-5 08:02:00

学生自主随笔

牙疼

五(1)班 周 绚

因为我小时候糖吃得太多了,所以牙蛀了。现在,牙痛经常降临,让我有说不出的难受。
今天,我刚吃了几口,米粒钻进了牙洞。我疼得用手紧紧地捂住左腮帮,张着嘴,直往里吸气。这方法是奶奶教我的。但效果不怎么好。
我怎能吃得下饭呢?我不高兴地离开饭桌。听奶奶说,在牙痛时,凉水含在嘴里,等水温了,再吐出来。牙被冷水刺激了虽然疼痛更厉害,可过一会儿就会好些。这个法子还真管用。不好,又疼了。再用此法却不灵了。
奶奶又教了一个新方法:拿一根筷子,绑上一点棉花,蘸些酒精,让棉花烧一会儿后把火吹灭,迅速地把它往牙上烫。唉,这个法子也只能顶一会儿。
我疼得直哭。奶奶见我什么也吃不下,便买来了蛋糕。我兴奋起来:硬的东西吃不下,这蛋糕又松又软,应该可以吃的。我拿起蛋糕,张口就咬。一阵疼痛袭来,我放下蛋糕,用力捂着疼的地方,手伸进嘴里摸一摸。呀!怎么那痛处的牙根没有了?怎么手上还有血?我吐出嘴里的蛋糕,再仔细一瞧,没嚼的蛋糕上面除了血外,还有一颗牙根。
“掉牙万岁!掉牙万岁!”
同学们,你们不要像我一样受牙疼的罪!


教育专家点评:《牙疼》中的成长启示与教育价值‌

这篇学生随笔《牙疼》以生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生活中的一次“痛苦经历”,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以下从儿童成长、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和写作表达四个维度进行点评:

一、儿童成长的真实记录:疼痛中的“顿悟”‌

从“痛苦”到“解脱”的情绪变化‌

文章清晰地展现了“牙疼—尝试缓解—失败—最终掉牙—欢呼”的情绪曲线,符合儿童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特点。
关键句‌:“掉牙万岁!掉牙万岁!”——瞬间的解脱感让痛苦转化为喜悦,体现儿童情绪的即时性与纯粹性。

自我反思的萌芽‌

结尾“同学们,你们不要像我一样受牙疼的罪!”是孩子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出的“教训”,说明儿童已具备初步的“经验总结”能力。

教育启示‌:

生活中的“痛苦经历”往往是儿童最真实的学习素材,教师和家长可借此引导孩子进行反思,而非单纯安慰。
二、家庭教育的智慧:奶奶的“生活经验课”‌

民间智慧的传承‌

奶奶提供了三种缓解牙疼的方法(吸气、含凉水、酒精烫牙),虽然效果有限,但展现了长辈在生活经验上的言传身教。
教育价值‌:这些方法未必科学,但体现了“问题解决”的思维,值得肯定。

关爱与共情的力量‌

奶奶见孩子吃不下饭,立刻买来蛋糕,展现了对孩子需求的敏锐观察和情感支持。

教育启示‌:

家庭教育不一定要“高大上”,日常生活中的关怀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同样是重要的教育场景。
可借此机会向孩子科普科学护牙知识,平衡“经验”与“科学”。
三、健康教育的生动案例:从“牙疼”到“健康意识”‌

因果关系的直观认知‌

“糖吃多了→蛀牙→牙疼”的逻辑链,让孩子直接体会到不良习惯的后果。

健康行为的引导契机‌

教师或家长可延伸讨论:
如何正确刷牙?
为什么甜食要适量?
掉牙后要注意什么?

教育建议‌:

将这篇随笔作为班级“健康主题班会”的素材,让同学们讨论“如何保护牙齿”。
可结合科学课,开展“牙齿实验”(如鸡蛋泡醋模拟蛀牙)。
四、写作表达的亮点:童真与细节的力量‌

生动的细节描写‌

“米粒钻进牙洞”“蛋糕上除了血外,还有一颗牙根”——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真实的情感表达‌

没有刻意升华,而是忠实记录自己的感受,这正是优秀儿童作文的核心——‌“我手写我心”‌。

写作教学建议‌:

教师可表扬该文的“真实感”,并鼓励其他同学也记录生活中的“小事件”,而非虚构宏大主题。
可引导孩子尝试加入更多心理描写(如“牙疼时我在想什么?”)。
总结:一篇“小随笔”的大价值‌
对儿童‌:一次牙疼的经历,让孩子学会了“健康自律”和“问题解决”。
对家长‌:展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日常体验。
对教师‌:提供了“健康教育”“写作指导”和“成长观察”的鲜活案例。

最终建议‌:

将此类生活化随笔纳入班级“成长档案”,让孩子在回顾中自然形成反思习惯。
教育不仅是“教知识”,更是帮助孩子从真实生活中学习,《牙疼》正是这样的典范。

一句话点评‌: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但对教育来说,疼一次,学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