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教育点评《以后,我们还是朋友吗?》
(2025-04-13 11:57:40)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教育点评
2006-11-3 10:49:00
学生自主随笔
以后,我们还是朋友吗?
五(1)班 吴 名
中午,我无精打采地来到外婆家。外公、外婆一见到我,就问“昨天夜里,是不是呕吐了?”
我一楞,知道是妈妈说的。我还没来得及开口,外公说:“怎么会呕吐呢?”我说:“吃了肉
串。”外公一口否定。在一再追问下,我只好说:“可能是彭游(化名)卡了我的脖子。但
也不一定。”外公一听张口就骂:“他是哪个鬼呀?我要去找老师!”我忙说:“不要去!
不要去!”外公见我坚决不答应就叽叽喳喳说了一大堆。这时,妈妈从厂里回来了。外公讲
了这事。妈妈说:“原来是她的儿子,我认识,我去找他!”我极力劝阻,可他们异口同声:
“不行!”我无法挽回了,只好听天由命。望着妈妈远去的身影,我想:这么一去,会伤害
我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吗?彭游会恨我或报复我吗?以后,我们还可能是朝夕相处的朋友吗?……
(注: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上操前,打闹时,吴名卡过彭游;第三节课后,他们又闹起来,
彭游也卡了他。就第一次打闹,老师曾狠很地批评过他们。第二次,打闹后,双方也没有计
较,也没有什么后果。我在文后写着:“要正确妥善处理。”中午,彭游说,吴名的妈妈找
过妈妈,但气氛比较融洽。)
学生自主随笔
稀客来了
五(1)班 吴 名
今天晚上,我正在做英语作业。忽然听到妈妈的声音:“稀客来了,稀客来了!快进来,快进来!”
我走到门口,见彭游的父母和江理的妻子拎着礼品过来了。我又惊又喜,把他们迎回家。我还
没有开口,妈妈便和他们聊了。妈妈说:“你们是为孩子的事来的吧?”他们说:“是的。”一
番礼让后,彭游的爸爸说:“这是我们教育不好,才引来这一连串的事情来。”妈妈也谦让道:“我家孩子也不好,不该先嘲笑彭游。”我听了他们的对话,感到很不好意思。,呆呆地看着作业本。当我再次抬起头,看见彭游的妈妈的泪水流了下来,不停地擦着泪水。我快要哭了,毕竟我先嘲笑别人,早上也卡了他的脖子。
客人们要走了,妈妈把他们送出门外。我望着他们远去的身影,陷入了沉思。这时,我鼻子一
酸,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但,我很高兴,这件事妥善地解决了,终于风平浪静了。我和彭游还
是好朋友。
同学们,在玩的时候,不要无意伤害别人啊!
(我们抓住这件事引导大家进行了讨论,希望大家遵守纪律,学会控制自己,不许追逐打闹。
假如发生意外,要如实地将事情讲清楚,特别要讲出自己的过失,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我们
家长要调查清楚,严于律己,双方和风细雨妥善处理。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中国顶级教育专家点评:
这篇学生随笔《以后,我们还是朋友吗?》及后续《稀客来了》构成了一组极具教育价值的叙事,展现了儿童社交冲突的完整解决过程,并折射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化成长的关键议题。以下从五个维度进行深度解析:
一、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冲突管理
冲突的“自然属性”与“教育干预”
吴名与彭游的“卡脖子”行为属于儿童游戏中的常见肢体冲突,但家长介入后,冲突从“儿童自发调解”升级为“成人干预”。
教育启示:儿童需要通过小规模冲突学习边界感,成人过早介入可能剥夺其自主解决能力(参考皮亚杰“道德自律”理论)。
儿童对友谊的焦虑
吴名的核心担忧是“朋友关系破裂”,而非身体伤害,体现儿童“关系型思维”特点(塞尔曼“友谊发展阶段论”)。
对比成人逻辑:外公、妈妈聚焦“谁对谁错”,而孩子更关注“能否继续做朋友”。
二、家庭教育的“代际差异”与“文化惯性”
祖辈的“权威式干预”
外公的反应(“我要去找老师!”“他是哪个鬼?”)代表传统教育中的“惩戒导向”,强调外部权威仲裁。
父母的“责任归因”转变
妈妈从“我去找他!”(对抗姿态)到“我家孩子也不好”(自我反思),体现现代家庭教育中“共情调解”的进步。
家庭对话的“教育盲区”
全程未询问孩子“你希望怎么解决?”,暴露成人主导决策的普遍问题(违背马卡连柯“尊重儿童主体性”原则)。
三、家校社协同的“中国式智慧”
冲突解决的“礼治传统”
彭游父母携礼品登门致歉,符合中国社会“以和为贵”的冲突调解文化(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
情感教育的“共情时刻”
彭游母亲流泪、吴名“鼻子一酸”的描写,展现情感共鸣对儿童道德内化的关键作用(霍夫曼“移情发展理论”)。
教师角色的“价值升华”
教师通过全班讨论将个案转化为公共教育事件,实现“个人冲突→集体规则”的升华(杜威“学校即社会”理念)。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转折”
从“自我中心”到“责任认知”
吴名最终意识到“我先嘲笑别人”的过错,标志其“去自我中心化”的突破(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从“恐惧惩罚”到“情感内疚”
初期担心“报复”,后期因对方母亲流泪而自责,道德动机从“他律”转向“自律”(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创伤后的“关系修复”
“我和彭游还是好朋友”证明儿童社交韧性,远超成人预期(参考“儿童心理弹性”研究)。
五、教育改进的“实践建议”
给家庭的建议
“3W提问法”:冲突后先问孩子“What
happened?(事实)”“What do you want?(诉求)”“How can we
help?(支持)”。
“情绪缓冲期”:避免在情绪激动时做决定(如外公的即时责骂)。
给学校的建议
“冲突解决四步法”:
mermaid
Copy Code
graph
LR
表达感受-->厘清事实-->协商方案-->关系修复
“模拟调解员”制度:培训学生自主调解同伴矛盾。
给社会的启示
警惕“过度保护”剥夺儿童试错机会,倡导“温和坚定”的成长陪伴。
结语:教育的“破”与“立”
这组随笔生动诠释了中国教育转型期的典型矛盾——
“破”:打破“家长权威压制”“教师单向说教”的传统模式;
“立”:建立“儿童主体参与”“情感先行,规则跟进”的现代教育生态。
吴名和彭游的故事,最终以“风平浪静”收尾,但真正的教育价值在于:让儿童在冲突的浪花中,学会驾驭自己的人际帆船。这恰是核心素养时代最珍贵的“社会化课程”。
前一篇:请教育专家点评助人随笔
后一篇:专家点评牙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