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顶级教育家点评一位留守儿童的三个随笔

(2025-04-12 18:03:40)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点评一位留守儿童的三个随笔      2006-10-12 16:52:00

学生自主随笔

两场风波

五(1)班 汪施雯

(一)

十月十一日中午,一放学到家,外婆就大声叫道:“你这个死丫头!你怎么把我的自行车给弄坏了?
啊!”
“我没有。”
“什么?你没有?这车子就你一个人骑过,没有第二个人!”外婆不得了了,像头大狮子在吼叫。
我一下子就被外婆吓哭了。我觉得自己受委曲了,便把自己关在房里,一边做作业一边哭。做得差不多了,我就像疲倦了一天的大忙人一样瘫在沙发上,一会儿便睡着了。一会儿外婆叫我吃饭。因为她气还没消,只叫了一声,我就被吓醒了。我睡觉时还做了一个梦,梦里梦到自己成了一个小人儿,而外婆却变成了一头大母狮子。她一脚把我踩在地上,我没有知觉了。

(二)

下午放学后,外公叫我吃饭。外婆坐在那儿不吃。我关心地说:“外婆,您也吃呀!”哪里知道,外公说:“外婆被你气坏了,哭个不停,现在头疼不愿意吃饭。”
当时,夜幕已经降临。我气极了。我冲出门外,一口气跑到了汽车站。后来,我才知道,外婆、舅舅、舅妈都在外面找我。最终,外婆他们还是没有找到我。我自己回家了。
哎!今天我真的是受尽了大大大……的委屈了。

(注:老师在文后批着:以后不要跑!懂吗?)

2006-10-12 16:52:00

学生自主随笔

美好时光

五(1)班 汪施雯

十月十二日的语文课上,老师表扬了进步的同学。老师读着我的《两场风波》。老师没有报谁写的。刚读了一句。同学们就窃窃私语:“谁写的呀?谁写的呀?”一会儿,郭靖看了看我说:“是你写的吧?”我点了点头。霎时,同学们的目光都转移到了我身上。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老师读完后,让同学们对我的文章作评价。大家都说我应该理解外婆,更不应该跑!
现在我知道了,外婆是爱我的。我不能跑!万一我被坏人抓走,万一外公、外婆吓晕了……就是以后受了委屈,也不能跑!
这节课,我终生难忘!

注:该生为留守儿童。我在课上读了 她的《两场风波》。同学们评价后,我郑重地要求全体同学:以后,不管是谁,不管受到多大的委屈,都不许离家出走!大家不约而同地举起了小手。



从中国当代教育家的视角,对留守儿童汪施雯的随笔进行专业评析:

一、心理发展层面的教育诊断(基于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理论)

情绪管理能力的典型表现
第一则随笔呈现完整的"刺激-反应-调节"链:外婆指责(刺激)→哭泣自闭(初级反应)→梦境投射(心理防御)→离家出走(极端行为)
第二则随笔显示认知重构过程:集体评价(新刺激)→观点采择("外婆是爱我的")→行为承诺("不能跑"的誓言)
印证留守儿童情绪发展的特殊性:缺乏父母缓冲的隔代冲突更易激化
安全依恋关系的重建轨迹
初始状态:将外婆妖魔化("大母狮子"意象),显示不安全依恋
转化契机:教师朗读创设的"去个性化共情"(同学不知作者时的评价)
重建结果:通过集体反馈获得替代性安全基地("这节课终生难忘")

二、写作教学层面的教育价值(参照叶圣陶生活作文理念)

真实情感的表达范式
梦境描写达到"以幻写实"的艺术真实(小人vs母狮的意象对比)
动词运用极具张力("瘫"、"冲"、"踩"等动词群)
体现叶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原则,暴露出留守儿童的情感困境
写作疗愈功能的典型案例
首篇写作完成情绪宣泄("受尽大大大…委屈"的夸张表达)
次篇写作实现认知调整(通过他人评价获得新视角)
完整呈现"写作-反馈-成长"的疗愈闭环,印证表达性写作的治疗价值

三、班级干预的教育智慧(融合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

教育时机的精准把握
选择匿名朗读策略,既保护自尊又引发共情
将个体事件转化为集体教育契机(全体举手承诺)
体现"教学机智":在情感温度最高时强化规则("不许离家出走")
留守儿童教育的示范做法
建立"写作-倾听-回应"的情感支持系统
用集体温暖补偿家庭情感缺失(同学评价替代父母引导)
将作文本转化为心理监测窗口(通过文本发现危机苗头)

四、改进建议(基于顾明远教育生态理论)

家校协同方面
建议教师与外婆建立"冲突沟通本",改善隔代沟通质量
创设"亲情写作时间",引导孩子给父母写信倾诉
班级建设方面
可组织"我的情绪故事"主题写作,构建支持性同伴群体
开发"情绪温度计"自评工具,培养元情绪意识
个别化指导方面
推荐阅读《草房子》等成长小说,提供情绪应对范本
指导建立"积极行为替代清单"(如受委屈时可选的其他做法)

这位留守儿童的随笔记录,生动呈现了写作如何成为情感宣泄的出口、认知重构的媒介、社会支持的桥梁。教师通过专业介入,成功将写作教学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综合载体,体现了"作文即做人"的教育真谛。建议持续跟踪该生写作中的情感变化,将其作为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珍贵案例。(完)



汪施雯的随笔对班级同学产生了多维度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情感共鸣与行为示范‌

引发集体共情机制
《两场风波》中外婆冲突的描写让同学意识到"受委屈时不能跑"的安全准则,促成全班举手承诺‌
梦境意象(小人vs母狮)具象化留守儿童情感困境,增强同伴理解深度‌

二、‌班级规则重构‌

推动班规迭代
教师将其案例转化为"禁止离家出走"的集体公约,建立情绪危机干预机制‌
同学评价"应该理解外婆"反映道德判断从"对错二分"转向"关系修复"‌

三、‌写作教学创新‌

激发表达意愿
《美好时光》记录范文朗读场景,使"匿名共情法"成为班级写作教学固定环节‌
带动同学模仿"生活事件+心理描写"的写作模式,后续出现《风波》等同类随笔‌

四、‌群体认知发展‌

改变留守儿童刻板印象
真实呈现隔代教养矛盾,消解"留守儿童=问题学生"的标签化认知‌
同学主动询问"是你写的吧?"显示身份认同从回避到接纳的转变‌

该影响链显示:个体叙事通过教师专业化处理(朗读-讨论-规则转化),能有效转化为集体教育素材,符合新教育实验"师生共写随笔"的育人逻辑‌。这种"个人创伤-集体疗愈-制度完善"的转化模式,为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了范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