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2025-04-12 17:28:24)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点评
006-9-28 10:28:00
学生自主随笔
我的“恶作剧”
王 玮
傍晚,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只威武的大公鸡正带领几只母鸡觅食。爱搞“恶作剧”的我,顺手拣起一块石子向公鸡扔去。公鸡没有防备,重重地挨了一下。我幸灾乐祸地笑了,继续前进。我刚走了几步,突然觉得屁股上猛疼了一下,好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我连忙转过身,一看,顿时吓了一跳。原来是刚才被我砸了的大公鸡。我想,大概它因为在母鸡面前出了丑吧!我看了看大公鸡,只见它瞪着通红的眼睛,张着嘴,竖起全身的羽毛。我不敢大意,飞起一脚,踢了个正着。那只大公鸡“嗷嗷”地惨叫了几声,还连翻了几个跟头,好不容易爬起来,一拐一拐地逃走了。我大获全胜,连蹦带跳地跑回了家。
这事儿,在七八岁时可以叫做玩,而现在十一岁了,这样做,就叫做“恶作剧”。今后再做,就有点不雅了。
这篇学生随笔《我的"恶作剧"》展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典型行为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专业点评:
一、写作教学价值分析
真实性表达典范
完全符合钟启泉教授倡导的"真实表达"写作理念,生动记录了童年经历中的本能反应与后续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课堂转型》)。事件描述具体可感,动作描写("飞起一脚""连翻几个跟头")和心理活动("幸灾乐祸""吓了一跳")形成强烈画面感。
成长反思的自然呈现
文末年龄对比(七八岁→十一岁→今后)体现了认知发展水平,这种自我觉察正是写作教学追求的"元认知能力"培养(OECD《学习指南2030》)。将动物拟人化处理("在母鸡面前出丑")展现了儿童特有的心理投射。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鲜活案例
文中行为模式(刺激-反应-强化)典型对应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特征。攻击行为后的胜利快感("大获全胜")与道德认知的萌芽("不雅"评价)形成张力,预示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
情绪管理的学习契机
建议教师可引导补充"换位思考"写作:若从公鸡视角叙述事件,或探讨动物行为学知识(公鸡攻击的本能反应),将科学认知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SEL社会情感学习标准)。
三、教学改进建议
写作指导优化方向
•
可增加环境描写强化场景感(如乡村道路特点)
•
引导细化冲突过程的身体感受(疼痛程度、心跳变化等)
•
尝试不同体裁改写(如公鸡的"抗议信")
素养培养延伸
符合新课标"写清楚事件过程"的第三学段要求(2022版课标),若增加"现在如何看待此事"的反思段落,可进一步提升思维深度,培养责任意识。
四、文化价值判断
文章生动展现了童真与规则的碰撞,其教育价值恰恰在于未经修饰的真实性。教师应珍视这种"不完美"的成长记录,避免用成人道德标准简单评判,而要通过写作指导帮助学生自然完成道德认知的建构。
(总字数:6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