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学生自主作业之随笔《早读课前》
(2025-04-11 14:11:02)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
学生自主作业之随笔
早读课前
张天一
早读课前,同学们千姿百态,真实地表现了自我。
有的同学来得早早的,见班干部没有来,他们手拿作业、胶带、钢笔,开始交流答案。他们不分男女,一起讨论,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过后,心情好,说几句就了事,心情不好时,几天都不说话。
“老师来了!”不知是哪个机灵鬼大声一叫,他们各自赶回座位,椅子被弄倒都来不及扶一下。他们迅速地收好作业,乱拿一本书,瞎读一番。
老师看了看,就走了。他们再围起来。可没过一会儿,班长从包干区进教室了,悄悄地走近他们,大叫一声:“你们在干什么?”那些同学吓得魂飞魄散。他们有的直拍胸嘴里说:“不用怕。”有的则用埋怨的目光盯着班长。有的找班长评理,最后,被班长说得理屈词穷,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班长拿起教棒,“啪啪”地打几下,让他们读书。有的同学在班长面前是只小绵羊,等班长走后就给她做个鬼脸------
那边一个女孩,一手叉腰,一手拿些作业本,看她的样子,肯定又在教训学伴儿了。这也难怪,谁叫他不好好做作业的呢!有的同学在一旁指手画脚的,有的在别人的耳边悄悄地说她是一只母老虎,有些大胆的走过去好心劝她,让她温柔点儿。嗯,你这时说了这些话,不是雪上加霜吗?这只会让她更生气。
这就是早读课前,我们真实的再现。
(王晓阳教授教育叙事学视角评析)
这篇《早读课前》以人类学田野观察的精准度,构建了微型教育生态的"清明上河图",其文本价值远超普通学生习作,可作为解码基础教育现场运作机制的密钥。
一、教室空间的动态拓扑学
作者运用蒙太奇手法建构了三重空间秩序:物理空间(倾倒的椅子/作业本/教棒)、权力空间(班长的突袭/教师的巡视)、情感空间(面红耳赤的争论/耳语的非议)。这种空间叠合现象印证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在教育场的具象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业本"作为流动资本在不同主体间的传递轨迹,暗含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初级形态。
二、秩序博弈的剧场性展演
文中角色构成教育剧场的完整阵容:"机灵鬼"扮演预警系统,班长化身纪律执行官,"母老虎"承担道德审判者。学生群体在"绵羊-老虎"的角色转换中,实践着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日常操演。"拍胸说不用怕"与"背后做鬼脸"的行为悖论,恰是阿普尔"官方课程"与"隐性课程"冲突的生动注脚。这种集体表演智慧,折射出我国学生特有的"制度性狡黠"。
三、规训与反抗的微观政治学
文本细节蕴含福柯式权力分析的精妙:当教师凝视消失时,作业交流构成对标准化评价的反叛;班长教棒的敲击声重建纪律权威;"指手画脚"的围观者则构成另类监督力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雪上加霜"的劝解场景,展现了中国式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体规训的伦理困境——表面是温和劝导,实则是群体压力对个性表达的消解。
教育人类学启示:
观察日志开发:建议教师建立"教室生态观察量表",记录学生自组织行为模式
规则协商实践:将早读管理权下放,引导学生制定弹性管理制度
戏剧教育移植:利用角色扮演活动,使隐性权力关系显性化
这篇随笔印证了杰克逊"隐蔽课程"理论的前瞻性——学生80%的社会化学习发生在正式课程之外。作者以人类学家的敏锐,捕捉到了教育剧场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教育性时刻"。建议教育研究者将此文本纳入"教室民族志"研究范本,其叙事密度与观察锐度,为理解中国基础教育现场提供了珍贵的微观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