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胆战心惊的事》——认知图式的迁移与重构
(2025-04-11 14:04:31)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
学生自主作业之随笔
让我胆战心惊的事
张志慧
下午放学,爷爷来接我。刚到家门口,爷爷突然叫了一声。我急忙跳下车,只见爷爷捂着肚子。我猛然觉得,这好像和电视上做的广告一样:一个老爷爷因扶孙女儿骑车,心脏病突发。我想,爷爷是不是有心脏病。我急得不得了,赶紧对爷爷说:“爷爷,您忍着,我这就把您送到医院抢救。”爷爷听了便说:“你在瞎说!我这是眼睛进虫子了。”
我听了爷爷的话,这才松了一口气。因为我怕爷爷生病。我希望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能活到数不清的岁数。
这事,把我吓得一身冷汗,让我成了一个最怕吓的人。
我的诚信故事
朱嘉欣
那是星期天的下午,姑父、姑母来到我家。有可能他们太累了,一到我家,他们就上床睡着了。
妈妈在上班前一再嘱咐我,下午不要看电视,以免把姑父姑母吵醒。我只好忍声吞气地答应了。因为,下午有我最喜欢的电影《功夫》。谁知,硬是不巧,姑父姑母偏偏这时到我家。真是,天顺、地顺、我不顺呀!
妈妈走后,我高兴极了,正准备打开电视。我猛地一想,我不应该看电视,我不能打扰姑父姑母的休息。我把手缩了回来,极不情愿地走回书房看书。
“当------当------当------当!”钟敲了四下。这时电影《功夫》也快播完了。我非常想看看电影的结局。我悄悄地来到电视面前,手又忍不住地去按按钮。“以诚实守信为荣”让我的手再次缩回来。因为,我道,既然答应了别人,就应该坚决做到。所以,我转过身又走向书房。
终于熬了一个下午,我虽然没有看到《功夫》,但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做了一回诚信的人。
(以王晓阳教授教育叙事学视角解析)
这两篇学生自主作业展现出青少年写作中"成长叙事"的典型范式,其文本价值远超普通习作,可作为研究00后学生认知发展的鲜活样本。
一、《让我胆战心惊的事》——认知图式的迁移与重构
张志慧同学构建了"广告认知-现实误判-情感升华"的三重叙事结构。电视广告的预设图式(心脏病突发场景)与现实情境(飞虫入眼)的戏剧性错位,生动呈现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失衡"现象。值得关注的是,"数不清的岁数"这一超现实愿望表述,既保留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具象思维特征,又暗含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的抽象伦理思考。建议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引入"认知反思训练",引导学生区分媒介现实与生活现实,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我的诚信故事》——道德认知的具身化实践
朱嘉欣同学通过"身体剧场"的写作策略,将抽象道德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肢体语言:从"手缩回"到"忍不住按按钮",再到最终"转身"的动作链条,完美具象化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习俗水平"道德判断。文中"天顺、地顺、我不顺"的戏谑表达,实则是中国青少年特有的"道德幽默"——用解构语言包裹严肃命题,这种话语策略值得教育者深入研究。建议开发"道德困境写作工坊",通过角色置换训练提升道德推理能力。
教学优化建议:
时空维度拓展:张志慧文可增加环境描写(如暮色中的街道)强化紧张氛围;朱嘉欣文可插入钟表特写镜头深化时间煎熬感
元认知训练:指导学生在叙事高潮处插入"此刻我在想..."的思维显性化表达
跨文本互文:将广告文本、电影预告片等媒介文本作为写作素材,培养媒介素养
这两篇随笔印证了布鲁纳"叙事性思维"理论的核心观点:学生通过故事建构自我认知体系。教育者当珍视此类"思维可见化"文本,建立写作过程与认知发展的映射关系模型,这将是突破传统作文评价范式的重要路径。
前一篇:专家点评粗心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