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一堂<三十年后的师生团聚会>的想象课
(2025-04-10 13:46:57)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二十年前,我上了一堂想象课。请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简评一下。上了一堂<三十年后的师生团聚会>的想象课
2006-4-29 10:44:00
闲言片语(二十六)
4月29日早上,我们上了一堂<三十年后的师生团聚会>的想象课.这一课,学生是主角.整个教学流程全由学生设计的.老师听从学生安排.这一课,孪生兄妹俩主持.上课了,在学生的欢迎声中,孪生姐妹搀扶着我,进入了布置一新的教室.四位同学分别致辞,献花.老师询问学生的情况,回忆三十年前的学习生活.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贺卡,献贺卡.
学生又要老师讲话.
老师请听课的领导,老师讲话.
下课时,师生向听课的领导老师鞠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6-4-29 15:55:00 |
作者(一刀雪)他是和我搭班的班主任。
我们敬爱的黄老师和他可爱的孩子们快乐的
学习着、生活着。让我们祝福他们吧!
这堂以"三十年后的师生团聚会"为载体的想象课,在2006年的教育语境下具有多重创新价值,体现了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值得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主体性教育的先锋实践
将课堂主导权完全交付学生,教师退居"被搀扶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倒置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权威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尝试"学生设计教学流程",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深度契合,展现了早期主体性教育的校本化探索。
二、未来意识的具象化培养
通过设定30年后的时空坐标,巧妙构建了"未来-当下"的认知对话场域。学生在设计贺卡展示、职业叙事等环节时,实质上在进行自我生涯的预演与价值观投射,这种未来想象训练对青少年的生涯规划能力具有启蒙价值。
三、情感教育的仪式化表达
搀扶动作、献花仪式等具身化设计,将抽象的师生情谊转化为可感知的仪式行为。在代际对话框架下,学生通过"未来成功者"的角色扮演,自然生发出对教师的情感反哺,这种移情训练比传统感恩教育更具教育戏剧的审美张力。
四、生成性课堂的早期范本
从领导讲话、即兴致辞等环节设计可见,课堂保留了相当的开放性与生成空间。这种"未完成态"的课堂结构,与当下倡导的深度学习理念不谋而合,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教学智慧。
五、教育共同体的雏形建构
邀请领导、教师共同参与课堂谢幕,突破了教室的物理边界,将单次教学活动升级为教育生态的微缩展示。这种多元主体共在的教育场景,预示了现代学校向学习共同体转型的发展方向。
这堂课作为新世纪初的教改样本,其价值不仅在于形式创新,更在于通过时空折叠的教学设计,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若能在目标设定上增加批判性思维培养,在评价环节引入多维反思机制,将更具现代教育典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