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唐诗之美(2):出塞(王之涣)

标签:
唐诗出塞王之涣玉门关万仞山 |
http://s2/mw690/439cdfb0xd0cb71cbf3c1&690
出塞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首的前两句写得非常美,对于景致写得极为概括,在境上,较之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并不逊色,在意上,则胜过了王维的句子,王维的诗基本是叙景,是一种写实,王之涣的诗在描绘出美景之外,尚有一层艰苦的味道在中。
黄河远上白云间,写出了地势的起伏,此地应是较低,而黄河从远方的高处来,在天际,目力所及,黄河消失在天际白云之中,是非常写实的手法。那些认为这一句是夸张的想象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在这一点上,可谓是“诗有达诂”。还有的人考证说这一句的河应做沙,因为塞外多风沙,黄沙直上,遮蔽天空,上接白云,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不可能的事,认为这才是对的。
现在我们从物理的角度来研究一下:作者在孤城中,而这孤城座落于万仞高山之中,黄河从万仞高山上流下来,不论黄河有多远,我们的目力有限,在黄河从我们的眼中消失的地方,叫做天际,那个地方会有白云,从作者的角度看,岂不是黄河远上白云间。而黄沙直上白云间,则不太可能,黄沙直上,白云也将变色,如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即便黄沙染不了白云,也会遮蔽视线,再者以我们面对沙尘暴的经验,一旦黄沙能直上白云间的时候,视野中只怕已经见不到白云了,所以黄沙直上白云间的景象出现的可能性较小,认可这种说法的人需要仔细思考想象一下。
王之涣的首联造境的艺术很高,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因为有“万仞山”的存在,他的起句很高妙,给了我们一个雄浑开阔的境界,而黄河在作者笔下,却是逆向上天,极富动感。
一片孤城和万仞山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与“黄河远”、“白云间”结成一境,这境界中便透露出一股苍凉而雄壮的气息。
有了这样的氛围,那么,当城中响起哀怨的羌笛时,作者就安慰道“何须怨杨柳?”那中原的春风是永远都过不了玉门关的!实际也就是说此地无杨柳,不须要哀怨。
对于下联,多有解者以为是哀怨之音,这样解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在这首诗意中,这句的本意应是一种慷慨,“春风是过不了玉门关的,因为我们眼下这片孤城被围困在万仞高山之中,四周连人烟都没有。所以,羌笛根本就没有必要吹奏杨柳的怨调。”这难道不是一种慷慨豁达吗?作者用反问,大有既来之则安之的英雄气概。这才是盛唐之音,如果将之理解成对大唐的抱怨,那就是小文人的胸怀了,这种解法是读不出盛唐诗人雄阔的胸怀和气概的。
此诗于苍凉中见壮阔,于哀怨中透慷慨,确实是盛唐的壮音。
这两首的前两句写得非常美,对于景致写得极为概括,在境上,较之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并不逊色,在意上,则胜过了王维的句子,王维的诗基本是叙景,是一种写实,王之涣的诗在描绘出美景之外,尚有一层艰苦的味道在中。
黄河远上白云间,写出了地势的起伏,此地应是较低,而黄河从远方的高处来,在天际,目力所及,黄河消失在天际白云之中,是非常写实的手法。那些认为这一句是夸张的想象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在这一点上,可谓是“诗有达诂”。还有的人考证说这一句的河应做沙,因为塞外多风沙,黄沙直上,遮蔽天空,上接白云,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不可能的事,认为这才是对的。
现在我们从物理的角度来研究一下:作者在孤城中,而这孤城座落于万仞高山之中,黄河从万仞高山上流下来,不论黄河有多远,我们的目力有限,在黄河从我们的眼中消失的地方,叫做天际,那个地方会有白云,从作者的角度看,岂不是黄河远上白云间。而黄沙直上白云间,则不太可能,黄沙直上,白云也将变色,如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即便黄沙染不了白云,也会遮蔽视线,再者以我们面对沙尘暴的经验,一旦黄沙能直上白云间的时候,视野中只怕已经见不到白云了,所以黄沙直上白云间的景象出现的可能性较小,认可这种说法的人需要仔细思考想象一下。
王之涣的首联造境的艺术很高,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因为有“万仞山”的存在,他的起句很高妙,给了我们一个雄浑开阔的境界,而黄河在作者笔下,却是逆向上天,极富动感。
一片孤城和万仞山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与“黄河远”、“白云间”结成一境,这境界中便透露出一股苍凉而雄壮的气息。
有了这样的氛围,那么,当城中响起哀怨的羌笛时,作者就安慰道“何须怨杨柳?”那中原的春风是永远都过不了玉门关的!实际也就是说此地无杨柳,不须要哀怨。
对于下联,多有解者以为是哀怨之音,这样解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在这首诗意中,这句的本意应是一种慷慨,“春风是过不了玉门关的,因为我们眼下这片孤城被围困在万仞高山之中,四周连人烟都没有。所以,羌笛根本就没有必要吹奏杨柳的怨调。”这难道不是一种慷慨豁达吗?作者用反问,大有既来之则安之的英雄气概。这才是盛唐之音,如果将之理解成对大唐的抱怨,那就是小文人的胸怀了,这种解法是读不出盛唐诗人雄阔的胸怀和气概的。
此诗于苍凉中见壮阔,于哀怨中透慷慨,确实是盛唐的壮音。
后一篇:发现唐诗之美(3)——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