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论《江城梅花引》

(2010-07-07 17:14:11)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论《江城梅花引》作者:胡跃荣

胡跃荣著第三部《诗词漫谈》

第二十章  元曲溯源

第一节  《江城梅花引》词(1

江城梅花引》(又名《摊破江城子》;《明月引》)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仄仄平(合句式),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合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律说明:

格律中每句句号处踩平声韵,全诗不可换韵。

 

词例:《江城梅花引》(吴文英)

 

江头何处带春归。玉川迷,路东西,一雁不飞,雪压冻云低。十里黄昏成晓色,竹根篱,分流水,过翠微。

带书傍月自锄畦,苦吟诗,生鬓丝。半黄细雨翠禽语,似说相思。惆怅孤山,花尽草离离。半幅寒香家住远,小帘垂,玉人误,听马嘶。

 

该词牌称为《摊破江城子》其实更适合,在上阕中只是给《江城子》的结句加了个“仄仄平”的尾子;而该词式的下阕又只是将上阕的起句用含两个合句式的一段词式替换了而已。按理说《江城梅花引》作品的声律系统应与《江城子》作品的声律系统相去不远才是。

我在《诗词入门》和《诗词写作》中已经详细说明了,宋词的最具标志性的特征是句型句式,这是格律诗的共同特点,当然,绝句可以例外,因为绝句只有起句和结句,起句和结句在诗词创作中有各自担负的特殊使命,所以诗词对起句和结句都不会作太高的句型要求。特别地,在宋词词式的三连句中一般要求要有一组对仗句或排比句,而两个相连的三三短句之上选是对仗句,次选是排比句,从而,三三短句的前三字短句实际上是可以不计平仄的不定式,后三字句处有韵脚时是不容许改变平仄的,否则可能影响主旋律,类推于三个三字短句连句式。于是说,《江城梅花引》词式中除了两个三三对仗或三三排比句型(结句处可不作要求)之外,可以显示句型创作水平的只有那两个合句式了,可以采用句内的排比或复句式结构。但处理两个合句式时要特别注意避俗,也即是说要注意诗词与曲的区别,诗词是可歌可诵可配乐的语言文学艺术,是高雅而不适合为表演艺术服务的独立的文学体裁,反过来,舞台和声乐艺术可以表现诗词艺术的内涵;而曲则不然,曲是可敲着梆子、踏着步子将事物唱出来的表演艺术,多用于叙事、论事,可以配戏(自可成念叨之曲而不一定要配曲),可以入乡,可以随俗。所以,诗词与曲可相近却决不相融,最基本的就是雅与俗的区别。当然,曲也可以高雅,但由曲本身的功能决定的声律特征已经铁定了其雅不及诗词,实际上,长期以来,人们都是避讳说“宋曲”这个词语的,其道理不言自明。

所以还是不要将宋词写成宋曲的好!然而,写出的作品究竟是词还是曲却都还是要有一定水平的,遗憾的是,宋词中有太多词不词、曲不曲的东西,《绝妙好词》这本书中,至少一半以上的都是这类诗不诗、文不文、词不词、曲不曲的四不像。

吴文英的这首《江城梅花引》中没有对仗句和排比句式,仅仅是合句式“带书傍月自锄畦”中有个排比结构“带书”、“傍月”、“自锄畦”,而另一个合句式“半黄细雨翠禽语”仅仅只是表现了合句式的句读“半黄、细雨、翠禽语”而已。至于两结句中的三个三字句无任何句型句式的表现,而且因为声律无法度以至于其中缺少词的味儿,结句也无结句之意味,让人读过之后有一种茫然无律或惘然的感觉,已经无一丝《江城子》的韵味了。

另外,这首词中的败笔也昭然若揭,“一雁不飞”的“雪压冻云低”之情景与“流水过翠微”似乎拼凑不到一块去。而“带书傍月自锄畦”与结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以及“玉人误”夹在“小帘垂,玉人误,听马嘶”中也费解,真不知道这样的语句是怎么造出来的。吴文英的作品中谋篇酌句的缺陷和语言逻辑问题是其习惯性毛病,就此词来说散乱如一篇不合格的散文,或者说就是一个四不像。吴文英作为“倚声填词”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可是被人们捧得很高的哟!

我当年在诗词笔会上也是这样评诗的,因此而得罪过许多人,而且有人至今还耿耿于怀,我只能说声对不起了,怀恨也实在没必要,这么久了大家不都是活得好好的么?所以,我只是不想给现在活着的人评诗了,最多也只给朋友提个建议而已,即便是错当了朋友也无所谓,今后离远些就是,但不会刻意改变我自己,我觉得没有个真的实的东西就没有品质,对谁都一样!不讲实话只能误人误己,所以我决不会因为作者是活着的人就去奉承他,更鄙视已经是不由自主地爱贬低别人的那种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