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文:学书三得

(2010-07-05 13:13:31)
标签:

书法

气功

三得

墨汁

王羲之

文化

分类: 翰墨情缘

近日瞎忙,无暇作文,贴篇旧文填空。

 

去年春夏以来,由于特殊原因,有了较多闲暇,可以把许多时间用在写毛笔字上,文雅点的说法叫“学书”。

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便在一方鱼形澄泥砚上倒一泓墨汁,翻开《张猛龙》或《石门颂》或《玄秘塔》,再从镂花黑陶笔筒中取一支“玉兰蕊”或“大白云”,濡墨展纸,开始临帖。当此时也,神凝气敛,尘虑顿消,心境有如一湾秋水,清澈平和。有时写得兴起,也会裁三两张宣纸,写七八首唐诗。看着那饱蘸墨汁的笔尖在雪白雪白的宣纸上腾挪起伏,心里竟会产生一种郊原纵马般的快意。

人们常说,一个人之所以迷上某件事,是因为“自得其乐”,这个词真正妙极。所谓“乐”,必发自内心,而由于各人经历、知识、修养、心境的不同,这“乐”的体验必也不同,有时纯属个人独特的发见。我之学书,也颇有一些“自得”在其中,此所以“乐此不疲”也。   

林语堂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他只有和有数几个朋友或熟人接触谈天的机会,而善读书的人,则随时可以走进另一个世界,认识许多新朋友。

写字与读书同理。通过一本本的字帖,我时而上溯殷商,得识贞人;时而置身秦汉,结交斯邈。我已经拥有了从王羲之到郑板桥等数十位朋友,最近,又新交了一位杨凝式。这位杨老先生是五代时人,累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但他不恋仕途,独好翰墨,可惜传世墨迹甚少。我读了他的《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尤其是《韭花帖》后,忽然觉得他就是我最知心的朋友。一连数日,我都在临写《韭花帖》。他的字在我眼里,没有一笔不是恰到好处。恰如宋玉目中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我边临他潇洒精绝的法书,边揣摸他的品行、情趣,猜度他的笑貌、音容,脑海里渐渐凸现一个“顾视引笔,且吟且书”的才子形象,而他便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与我进行灵魂的交流。此中乐,乐何如!此“自得”之一。

    舒曼说:“一种艺术的美学也就是另一种艺术的美学,只是材料不同而已。”我喜欢书法,也喜欢京剧。我闭着眼睛欣赏京剧唱段时,眼前有时能浮现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而在夜阑人静习练书法时,耳畔也会隐约响起奚啸伯的《李陵碑》或谭富英的《战太平》……或曰:书法与京剧风马牛不相及,如何扯到一块?其实二者同为中国传统艺术瑰宝,相似之处甚多。书法以点线构成,音乐以音符谱就。要说点线,不过点、横、撇、捺、钩;要说音符,不过多、来、米、发、梭、拉、西。但点线的错综搭配,音符的巧妙组合,皆能产生绝妙的艺术。再如,笔势的轻重疾徐、笔触的提按顿挫与音乐节奏的快慢强弱、旋律的急缓高低简直就是一回事。何况,艺术的某一风格,有大体相近的意境,所以司空图便有《二十四诗品》之说。欧阳询的《九成宫》,公认“刚健险劲,法度森严”,于严谨中见险绝,于遒劲中见俊秀,那不就是言菊朋的拿手好戏《卧龙吊孝》或《骂王朗》吗?以《诗品》中“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作比,不亦宜乎?此“自得”之二。

    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位书法家,他那年八十多岁,而面色红润,声如洪钟。我问他健身之道,他笑曰:写字。再问:不打太极拳、练气功?又笑曰:写字就是气功,何必重复劳动?写字当然不等于气功,但说写字与气功相通,恐怕是不错的。稍有一些气功常识的人都知道,练气功讲究排除杂念,气沉丹田,而练书法也需要凝神静思,力戒虚浮。在运笔过程中,如不注意调息,不仅不能“挥毫落纸如云烟”,大约是连一个最简单的字也会涣散得不成形状。练气功,打太极拳,一拳一腿一招一式都必须做到家,不可偷懒;写字也要一笔一划、一顿一收都交待清楚,不可马虎草率。练完气功,通常是神清气朗,心情舒畅,而写半天字,虽然悬腕、悬肘,甚至始终站立,也并不觉得劳累,相反,倒感到身心很愉快,很爽朗,此“自得”之三也。

    学书而广交游、增见识,又可免费听戏,代替健身,一石三鸟,不敢独专,谨公诸同好。    

                                                                                (作于19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