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学书三得
(2010-07-05 13:13:31)
标签:
书法气功三得墨汁王羲之文化 |
分类: 翰墨情缘 |
近日瞎忙,无暇作文,贴篇旧文填空。
去年春夏以来,由于特殊原因,有了较多闲暇,可以把许多时间用在写毛笔字上,文雅点的说法叫“学书”。
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便在一方鱼形澄泥砚上倒一泓墨汁,翻开《张猛龙》或《石门颂》或《玄秘塔》,再从镂花黑陶笔筒中取一支“玉兰蕊”或“大白云”,濡墨展纸,开始临帖。当此时也,神凝气敛,尘虑顿消,心境有如一湾秋水,清澈平和。有时写得兴起,也会裁三两张宣纸,写七八首唐诗。看着那饱蘸墨汁的笔尖在雪白雪白的宣纸上腾挪起伏,心里竟会产生一种郊原纵马般的快意。
人们常说,一个人之所以迷上某件事,是因为“自得其乐”,这个词真正妙极。所谓“乐”,必发自内心,而由于各人经历、知识、修养、心境的不同,这“乐”的体验必也不同,有时纯属个人独特的发见。我之学书,也颇有一些“自得”在其中,此所以“乐此不疲”也。
林语堂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他只有和有数几个朋友或熟人接触谈天的机会,而善读书的人,则随时可以走进另一个世界,认识许多新朋友。
写字与读书同理。通过一本本的字帖,我时而上溯殷商,得识贞人;时而置身秦汉,结交斯邈。我已经拥有了从王羲之到郑板桥等数十位朋友,最近,又新交了一位杨凝式。这位杨老先生是五代时人,累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但他不恋仕途,独好翰墨,可惜传世墨迹甚少。我读了他的《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尤其是《韭花帖》后,忽然觉得他就是我最知心的朋友。一连数日,我都在临写《韭花帖》。他的字在我眼里,没有一笔不是恰到好处。恰如宋玉目中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我边临他潇洒精绝的法书,边揣摸他的品行、情趣,猜度他的笑貌、音容,脑海里渐渐凸现一个“顾视引笔,且吟且书”的才子形象,而他便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与我进行灵魂的交流。此中乐,乐何如!此“自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