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集与张季鸾(之一)张季鸾设奠纪念发妻

标签:
挽联发妻灵台奠仪张季鸾天津文化 |
分类: 报坛旧事 |
1932年3月1日,大公报主笔张季鸾的原配夫人高芸轩因病去世,享年42岁。张季鸾对这位发妻,敬重有加,他放下繁忙的报馆公事,为她隆重治丧。家乡的亲戚、天津北平的朋友,来了不少人吊唁。
张、高两家,是陕西榆林的大户。张的父亲和高的父亲,都曾进士及第。两家的亲事虽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二十五年的共同生活,使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张季鸾1911年自日本留学回国后,即奔走南京、北平、上海之间,呼吁革命,撰述文章,毫不留情地抨击朝政,得罪了不少军阀和权贵。他两度坐牢,不改初衷,一心向往共和。高芸轩专心持家,无论如何困顿,如何流离,她总是默默地支持着丈夫,不弃不离,相濡以沫。张季鸾接手大公报以后,事业渐趋稳定,收入开始增加,家境也得到了改善。只是大公报重张不久,百事猬集,张季鸾是个工作狂,几乎天天都要写社评,臧否时政,月旦人物,还对吴鼎昌、胡政之的言论负定稿之责。他是没有时间顾家的,家就是他的旅馆和饭堂。
高芸轩的奠仪在4月5日举行。
高家后人珍藏着一张奠仪照片。
灵堂设在天津的江苏义园。大堂正中,置放着一张宽大的灵台,上铺蝠纹裙帷,灵台上方,挂着大朵云纹幕帐,正中端放着足有半人高的逝者半身肖像,肖像上面和两侧,缀着成串的黑花。灵台上放着香烛、蜡台、供品。灵台左右,是满壁的大幅挽幛。门檐下面,高悬六只特大的素花吊篮。大门两侧的柱廊内,也挂着挽联、挽辞、挽幛。廊檐下,对称地摆放着八对銮驾,两对纸人。四根大石柱上,是两幅巨型挽联。照片中,张季鸾身着白布长衫,外罩黑色马褂,神情肃穆,站立灵台右侧,亲自迎接吊唁的客人。
照片的上方,题头是:“民国二十一年四月五日为已故原配高云轩女士设奠纪念张季鸾题于天津幕设江苏义园”,这正是张季鸾难得一见的隶书亲笔。遗像两侧的挽联也是他亲自撰写。字为行楷,苍劲有力。上下联的头十个字是“弹指二十五年乐少苦多”、“断肠三月一日国忧家难”,下面因为跪着晚辈,遮住了字迹,无法一睹完璧,殊为可惜。挽联上款是“云轩夫人”,下款是“杖期夫张炽章泣挽”。张季鸾以字行世,炽章是他的名讳。
门外廊柱上的挽联,外侧的一幅很精彩,它不是泛泛的陈词俗套,而是联系时局,哀悼逝者,言辞沉痛而剀切:
上界作仙游,管道升并誉,才华唯惜未尝偕老愿
中原罹浩劫,苟奉倩著文,辛苦何堪更费悼亡辞
“中原罹浩劫”,说的是前一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成为满洲国,以后更把魔爪伸向华东。张季鸾忧国忧民,勤于笔耕,还要分出时间写悼亡文字,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事啊!这副挽联与灵堂内挽联的“乐少苦多”、“国忧家难”,一唱三叹,互相呼应。很可能是张季鸾的同事所撰制。
高芸轩不生育,她去世后,张季鸾又迎娶了陈筱侠,陈氏1937年生了一个儿子,这是张季鸾唯一的后代张士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