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国画课

(2019-11-27 20:02:50)

时间:十一月二十七日下午三点——五点

地点:驿城区文化馆书画教室

主讲:张展老师(培训部主任)

 

当我们几位学员一起走进教室时,张老师就告诉我们:今天的画作可能要画不成,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些知识。但当我签过到后再问张老师,我是否还要把写画的笔墨纸等拿出来呢?张老师则让我先拿出来。之后,张老师便开始给我们上新课了。

今天的课属于国画欣赏课,也可以说是对国画知识的一个拓展。主要是回望一下中国书画历史上的一些大家及其作品。以便于让我们好全面的掌握书画知识,便于提升大家的书画水平。

待大家都围聚在一起时,张老师便先给我们讲了一些书画的历史,之后,便从她身后的书案处拿过一卷画轴,她从画筒里面拿出这轴画作,然后,便边慢慢的打开着,边给大家讲起了关于这幅画的传奇故事了。

张老师打开的这幅画是《富春山居图》,这是一幅名画,我以前曾听说过,但也是在电影或电视上看到过,至于它是个什么样子,我则一次也没见过,至于它的作者是谁,我也不太清楚。今天张老师一讲,我才清楚了这件事情。原来这张图就是黄公望所画的那幅宝图啊!是黄公望沿着富春江巡不知多少遍后创作出的这张图,这张图自创作出来以后,它便开始了它自己的传奇旅途了,它曾被不少的名家拥有过,不过,但凡拥有过它的人,其后果都不太好。

张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黄公望的传奇人生,黄公望实际从小就是一个神童,他其实并不姓黄,而是姓陆。他是被过继到一家姓黄的家庭后才改姓黄的,当然,他的公望名字也是过继后由那一家黄姓人给改过来的。说起黄公望的过继,这也是一个传奇,因为黄公望过继去的父亲是非常有才学的人,他一直想收养一位聪明的小孩做儿子,其目的便是想让其继承他的事业,其实也就是他一生所学过的知识,他觉得自己倾其毕生所学的知识,如果没有后人继承的话,那可就有些对不起自己了,于是,他便在很早的时候就留意着想收养这么一位儿子,然后,把自己的衣钵完全的传袭给他,也不负自己的所望了。但是,他对于挑选这么一个儿子的要求很是严格,他从年轻时就开始挑选,一直到九十四岁时才遇到了黄公望。他认为黄公望很聪明,便想收养他做儿子,当然,他的家庭与财富足以撑起供养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的。就这样,黄公望被其收养。

果然,黄公望不负所望,在十几岁时就考上了秀才,被当时的官方授予了“神童”的称号。之后,黄公望便按照古代知识分子的脚印开始了他的人生旅行,先是做官,但由于他不善八面玲珑那套,做官做得很不成功,也正是因为他不适应官场,后便被官僚们诬陷起坐了大牢,经过牢狱的洗练,他出狱后的心情便相当的平静了,这也是他看惯了世态炎凉后的必然选择。

在五十岁时,黄公望选择了学习画画。从此,他便埋头练写水墨山水,他为了画好山水,曾多少到富春江写生观察,经二十多年的观察和实地写生,他胸中产生了很强的表达意识。他要把富春江一笔一笔的画出来,也好把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他的笔公诸于世。于是,他开始的创作。

讲到此时,张展老师便一点点的打开了这张富春山居图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用淡墨画成的远山景像,这是整幅图的一角,远景是用淡笔勾勒的山,近影则是用稍黑一点的笔勾出的两块山石,山石处有一棵歪斜的灌木树,也许它是一棵很小的松树吧,它的枝叶命傲然挺立,整棵树扎根在山石上,此时用浓墨一勾,透出一股向上的精气神来。这两块山石也是有楞有角的摆在那里,让人觉得它棱角分明,同样也透着一股的凌厉的感觉。靠近画轴的地方,是一些杂树,因为树远,再加上山边的雾多,所以,很不容易分辩出它们都是些什么树。在这里我只能用山上的杂树来形容它们啦!

随着画卷的逐渐拉长,一幅幅稀世绝图便又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这每一幅图均可单独成画,这每一幅图都画得非常工整仔细,显得树是树,石是石,树根是树根,树叶是树叶,一点没有零乱之处,一笔没有苟且之举,当真是稀世奇图啊!谁若是拥有了这样的一幅图,再经常的对着它临写一二,那不知会幸福到什么程度呢!

然而,据张老师介绍,真正拥有这幅真图的人,他们生活过得并不幸福,他们并不是拥有了这幅图而把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的,而是所有拥有过这幅真图的人,都把日子过得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他们后人的日子更是不堪设想。糟糕透顶了。

首先拥有这张图的是黄公望的跟随者,也就是在黄公望写生时,他为其提供服务的人,说他是仆人也行,说他是学生也可,总之,是跟随着主人研墨铺纸的工作吧。他从黄公望七十多岁跟到了八十多岁,一直跟随着主人写生画画,最后,他向黄公望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想让他把这张画留给他,又把黄公望在创作中死去,便让黄公望写上自己的名字,他的名字我只记得是两个字,至于叫什么,我则完全想不起了。后来这幅画又落到了一个姓沈的知识分子之手,他为了更好的保存这幅画,便到装婊店里去装婊,没曾想装婊店面的老板竟把他的画给偷偷的换掉了。直气得这位沈姓人直想和装婊店老板拚命,后来,虽经数次的官司,但这幅画也早已又转了几次手了,最后也只能是不了了之。再后来这幅画便传到了大画家董其昌的手中,他也是倍加爱护,但后来他的家业越来越不景气,他的后人便又把这幅画给卖掉了。最后接手者的名字我也给忘记了,他是想让这幅画同他一起埋葬的,因为他是特别的喜欢这幅画,所以,他睡觉也抱着这幅画,吃饭时也拿着这幅画,走路时也拿着这幅画。也正是他太喜欢这幅画了,他不想让其遗落民间,于是,他便想到了要和幅画共存亡了,再后来,在他死的时候,他则先是令人把这幅画烧掉,也好陪他一起埋到地下去,但当这幅画被烧着时,他的侄子最后把这幅画从火中抢出。之后,这幅画就成了一幅不完整的画作了,也许是因为它的不完整吧,后来,这幅画便又火了一阵子,再后来便被保存到了台湾的博物馆里去了。

讲完了这幅画的历史,张老师又选出两位美女,让他们二人拿着这幅画的打印版,一点点的拉开让大家做进一步的欣赏,张老师仍然是随着画作的展开,一点点的给我们讲解着这幅画的创作意境以及创作时作者应有的心情。这幅画很长,画面上的事物也很多,尤其树木,水流,山石,有时轻描淡写,有时则又浓笔重彩,有时稀疏简单,但更多的则是稠密复杂。我当然也是随着画作的逐步拉开,一边听着张老师的讲解,一边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活动,使我最为感概的便是,这图画得太精巧了,太复杂了,太板正了。这样的笔法,让我辈学画之人,又如何能掌握得熟呢!不说别的,就单说它在空白处的用墨,则似乎是淡的很,这样的笔墨又是如何调制出来的呢!我觉得稍有不慎,便会产生整个画面不一样的结果,而这样一致的笔墨,这样长的画幅,这样阔大的场面,有时用单一的淡笔,那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怎么能做到每次的调墨都是那样的精准呢!但毕竟黄公望是大师啊!大师自有大师的方法,这又是让我辈初学者一时半时不能理解了的啊!

随着张老师一点点的讲解,时间也一点点的过去!我又似乎是跟随着张老师的讲解,游走了一遍当年的富春山似的,但又觉得这比自己纯粹的旅游又来得富有啊!最起码我头脑中装入了张老师为我们传授的一些知识了,即便听十记一,我总算大概的知道了这幅富春山居图的故事了吧!大概吗!便是不需要恁精细的了解的。

张老师讲过这幅图后,又指着墙上挂的一幅山水图,从上到下的给我们讲解起来,这幅图是宋时的山水图,画家的名字我同样没有记牢。但这幅图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中了,这幅画作也是一幅高大的雄山峻岭,这山不仅大,而且险峻、挺拔,站在山边,你会感到有些怕意的,因为这座山锋太高大了!它的外表呈暗绿色,山上长满了杂树,山下是瀑布飞泉,显得阴阴沉沉的,也有几户人家坐落在深山之中,山涧一条溪流,从山上直往山下流去,在溪流的一边,有一些山石,构成了这条水域的堤岸,在堤岸的近处,一条小船靠近水边,两位打鱼人刚刚从小船上上得岸来,他们正收拾着他们的胜利果实呢!看着这幅画,有置身于其中的感觉,更有一种些微的凉意扑来,觉得这座山太阴了啊!

游过了这座山峰,张老师又指着另外悬挂在教室里的画作给我们讲解,这两幅同样是山水,但画面却又有不同的景像,张老师逐一给我们祥细讲解,我们这些学员也同样的跟随着张老师的思路,似乎是又一次走进这样静静的山水画廊之中似的。既开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最后,张老师拿出的是一幅蓝绿山水图,这幅图同样是名画,它是用蓝绿的颜料画成的,有些山峰上涂的是蓝颜料,而有些山峰上涂的则是绿颜料,还有一些山峰上涂的是蓝绿相间的颜色。不过,这些涂料涂得又是那么自然,那么恰到好处。

据张老师介绍,古人所用的这些涂料,是矿物质练成的,要比现在的颜色好得多,至少他的保质期长,所以,古人所画的画作,很长时间就不退色。对于这幅画的讲解方法,张老师同样是一点点的打开,又一点点的讲解,从这方面来说,今天我们大家又都了解了古人的观画方法了,那就是象读书写文章似的,一点点的展开的。这幅图也是长幅的图,但这次的讲解,张老师并没有让两位美女再一次的把它伸开。而是在桌子上边打开边讲的。

近五点时,我们这节课结束。今天虽然没有用手去画,但却增长了不少的欣赏名画的知识,同样,也欣赏了几幅著名画作,这让我们开眼了,长见识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仍然感慨,我感慨的是,那些大家的画作,画的都是很复杂的,而他们画的又是相当的仔细的,一叶小草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秋毫毕现。这样的功夫,自己即便练上一辈子,恐怕也达不到万分之一啊!但我还有一个心得,那就是觉得只要是画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再佐之以相当的耐心,估计画出一幅高水平的画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我这个水平怕是永远也达不到的,班里的几位美女们,由于他们有这方面的天赋,估计他们经过几年的训练,还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的。我的这个材料,也只能是画画小画而已啊!太复杂的画面,我也就不再考虑了。

这节课老师讲的很多,但我这样的年龄,我这样的笔力,这样的记忆,也只能做到挂一漏万啦。

不足之处,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