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童年(4)

(2015-08-16 21:22:22)
标签:

爷爷

上蔡

十字街

东街

那时

第一章        我的老家

 

4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上蔡城很是纯朴,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也没有恁多的高档的酒店宾馆,更谈不上什么洗头按摩的行当。那时的上蔡城也和现在的上蔡城一样,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主要繁华区在十字街到东街电影院的几百米的地段里, 这里有两家国营商店均在路南,一家是百货商店,一家是糖酒商店。过去这两个商店,便是上蔡电影院所在地了,因为那时电影很少,所以,在每每有好电影的时侯,这里也是人头攒动,远远的望去,似乎是人头挨着人头似的,站在十字街上向东望去,满眼的人头。虽然,那时的商业不太繁华,但东街的这段距离里也总是人声鼎沸,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那时的东街里的那段距离和现在的东街上的那段距离,其繁华程度,其实也是不相上下的。中不过是现在的街道更为现代一些罢了。

而南街,则就少逊了那么一点了,从十字街往南行走,当时没有什么好的商店,直到派出所的南边,才有一家国营食堂,接挨着国营食堂的那一排房子,以前是做什么用的,我现在已是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在那排商铺似的门面房的面边,便是我们经常到那里买东西的一个店铺,记得当初爷爷管它叫做万寿恒门市部,至于确切的名字,我现在也弄不清了,实际上,在当时我也没有弄清楚这家门店究竟叫做什么名字,我爷爷说起这家商店时,我总是听得不太清淅,但我也有办法,我的办法便是给他又取了一个各字,我和哥哥都叫它为樊三门市部。这是因为我的小伙伴建民的父亲就在那里工作,论起辈份来我得叫樊三为爷,叫他的女儿樊桂枝老师为姑,但对于建民来说,我们之间便又可以用哥们相称了。因为樊三就在那个店里工作,他当时是国营职工,那家的牌照在当时是南街商店,也早已不用什么万寿恒了,为了好记,我和哥哥便把它叫做樊三商店了。

这个商店是我整个小学时期经常光顾的地方,不是我爱去光顾,而是,总是临近做饭的时侯,爷爷便会对我说:“琚,去拿着瓶子打瓶醋去吧!”于是,我便掂着瓶子向那家商店跑去,当然,这不光是买醋,有时还得打酱油,有时是为爷爷买烟、买酒什么的。回来后爷爷总是要表扬我一番:“中了,彤琚现在比个狗强了,能给爷爷买烟了。”每逢爷爷这样表扬我时,我那时的心里也着实的高兴,似乎和获得一个奥运奖牌也差不多,有时爷爷为了稿劳我的跑腿行为,总是多给我七分钱,让我买一袋三楂片,回来和哥哥共同分享。

那时的南街没有一栋楼房,上蔡县最早的楼房便是位于十字街的新华书店楼,记得此楼全部弄好后,爸爸、妈妈专门带着我和哥哥一起到那里去爬楼,那天新华书店里聚集了很多的人,都是来看新楼落成的,很多人都加入了爬楼观看的队伍,我们走到二楼,下来,之后又跑了几回,算是过了爬楼的瘾了,说实话,那时间我还真不知道什么叫楼,经过父母的这么一带,我才知道原来这样的房子就叫做楼啊!这座楼大至应该在七零以前盖成的,因为,我记得那时还没有我的妹妹呢!

后来西街邮电局里便又起了一栋三层的楼房,算是上蔡县的第二栋高楼了。不过,在十字街的东南角和西北角,当时均已挖下了根角,说是很快便会盖成两栋磨角楼的,但硬是到我小学毕业,这两座楼也还没有盖成,倒是成了我们南关的小孩和东关的小孩子们打架的临时掩体了,我曾经多次随大孩子们出征和东街的小孩子们作战,也多次利用这个人工的掩体,向东街的孩子们发起攻势。

在六十年代末期,也就是我稍稍记事的时侯,上蔡城只有南北街是水泥路,东西街当时还是土路。我清楚的记得,每当晚饭过后,爷爷总会带着我和哥哥一起走到十字街处,那时正好是修路的时间,一个栏杆子横栏在十字街,十字路口处不让人过。爷爷便抱起我从那个拦杆处往里那么一悠,嘴里说着:“进城,进城!”之后,便大笑几声后说:“好了吧琚,今天咱就进了城了,咱也该回家去了吧!”每当爷爷悠我几次之后,我的进城欲望也算是满足了,便随爷爷一起又往家中走去!

这进城的典故还是得益于我的求知欲望,那时爷爷天天说进城、进城的,有一天我便问爷爷:“爷爷,啥是进城啊!”这问题看似简单,但着实是让爷爷不好给我解释清楚,爷爷虽给我解释多次,但我实在是不明白,突然有一天,我爷爷想出一招,便带我们来到十字街时,抱起我往那栏杆子里一悠,嘴里说着:“进城,进城。”之后,便对我说:“这就是进城。”但令爷爷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我便记着这件事了,天天吃过晚饭后,便吵着爷爷去进城,爷爷也总是乐哈哈的带我和哥哥到那里去完成这一动作,这件事直到那条拦杆被撤掉才算结束。

从南关到十字街,差不多是一点五里,这是爷爷传授给我的,记得我曾问过爷爷,从我们家到西关汽车站是多远,爷爷的回答便是:“从咱家出去到西关汽车站是三里路,到东关也是三里,到北关也是三里。”按爷爷的这个距离观来看,当时的上蔡城左右不过三里的路程啊!实际上,在现在的旧城区里,还是恁远的距离。只不过是近些年上蔡的新城已扩建得太快了啊!以前我们住的南关地盘,已变成了上蔡的繁华地带了,这种繁华从十字街,直到三里桥,上蔡城较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俨然一座新型的城市矗立在豫南大地了。过去的旧城,也早已成为了上蔡的历史了。

因为我的童年时代整个生活都脱离不了上蔡城,故尔,在我写作这本书的之前,我必须得把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给读者朋友们交待清楚,以便读者朋友们能对上蔡城的过去有个简单的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