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离开广州第七日,西行团队来到古都洛阳,分别参访了玄奘寺、玄奘故里、洛阳白马寺等,重温和感受了玄奘大师的伟大事迹和大德风范。
玄奘是洛阳人的骄傲和楷模。玄奘故里即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是玄奘的出生地,玄奘的青年时代即在洛阳城。近几年缑氏、偃师乃至洛阳修复玄奘故里,重建玄奘寺,研究玄奘精神,已成为国内玄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奘寺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玄奘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走入偃师境内,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
玄奘故居坐落在陈河村的中间,远远望去,一组具有隋唐风格的建筑群别致优雅。白墙灰瓦在阳光的映照下端庄秀丽,洁白的汉白玉过街门楼和殿前回廊清新洁净。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玄类故里"的标志碑矗立在故居门前,潇洒劲秀的碑文为古朴的故居增色添彩。
穿过门楼,是一座古香古色的院落。后堂慈恩堂金碧辉煌,斗拱飞檐,耀眼夺目。它是玄奘祖父的会客厅,玄奘的父亲也曾在这里研修古文,谈经论儒。东厢房是陈家管家居住的地方。西厢房是玄奘大哥大嫂的书房和卧室。院落中的每间屋子都陈列着玄奘的文物、书籍和他到天竺取经的连环壁画。置身于其间,细细观赏玄类的著作和文物,无不为他往返50000公里,历尽艰险、百折不回的事迹所感动。在东厢房里,悬挂着一幅从石碑上临下来的玄奘取经图,图上的玄奘慈眉善目,双眼平视,呈现出乐观向前、无所畏惧的神态。他身背藏经篓,竹篓的每一格里,都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一卷卷经书。藏经篓高过玄奘的头顶有一尺左右,上覆一顶竹笠,竹笠的一端系有一盏油灯,油灯直直地悬在玄奘面前。就是靠了这盏油灯,玄奘才夜以继日地走过了110个国家。这幅图再现了玄奘西行奋斗17载的形象,使人在参观故居时,对这位唐代高僧更加热爱和敬慕。

洛阳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原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以僧为西方之客,乃待以宾礼,故仍名为寺。“白马”之名,来源有二说:1、据《高僧传》记述:“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2、据《洛阳伽蓝记》所载,汉明帝遣使求法,“时白马负经而来”,遂以为寺名。据说当时建造格式仿照印度祗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同时译的《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经,已佚失不传。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在洛阳翻译,该寺是最重要的译馆。《开元释教录》载三国魏时共有译经沙门四人,除安法贤外,昙柯迦罗、康僧铠、昙无谛等都在寺内译经。如嘉平二年(250)昙柯迦罗译出《僧祇戒心》,以当地梵僧举行受戒的羯磨之法来传戒,被称为中土戒律之始。西晋时,先后在寺内译经传法者有竺法护、安法钦、法立、法炬等,均为释门巨子,颇有建树。唐代的白马寺比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武则天执政后,白马寺由其亲信薛怀义主持,因而成为宫廷的重要寺院。后千余年,经三武一宗禁佛,屡有兴衰。现寺内存有天王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殿堂及古清凉台遗址;建筑、雕塑、碑刻等多为明、清遗物。山门内东西两侧有传为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的墓,均拥土为堆,古木森蔚。寺东南有密檐式舍利砖塔一座,名齐云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风格与西安荐福寺小雁塔相仿。(王亚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