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体上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保守求稳、稳重求进。即:一方面,出台一系列防范矛盾恶化和经济危机的政策及策略,确保2016年国家宏观经济安全运行;另一方面,锁定一些关键点,较精准发力,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但是,有些政策及决策,恐怕很难落实,毕竟现阶段不少矛盾已经处于“快速恶化”阶段。
从具体举措层面来看,中央也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这是最难消化的一大锅夹生饭,需要足够的能量和时间,着急是没有用的。更何况不能忽视“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矛盾。
二是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现在企业运行的成本、特别是民营企业成本极大而缺乏有力的“安全屏障”。中央提出要打出“组合拳”,重点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要降低社会保险费、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要降低电力价格、要降低物流成本。实际上,最能见效的:一是大幅降低企业
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中央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鼓动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农民进城买房,以此消除商品房挤压。这项政策显然是想以此减轻银行压力、缓解金融风险。然而,此项政策不大靠谱、或者说打偏了。因为:农民工或者说外地务进城工人员,有能力买房的早买了,不会等到这项政策出台。所以发力点本质上不在有没有城市户口---户口对于很多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外地人”早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只需能在两个点发力,消除歧视性的福利政策,就可以自然促动消化挤压的商品房:一是子女就学一视同仁;二是医疗医保财政补贴一视同仁。
四是扩大有效供给。这一点是最难的,虽然有了“供给侧”改革思路,但这仍然停留在名词和口号阶段。说到底:有效的供给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消费需求基础上,或者说:有什么样的需求结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投资结构及供给结构。可是,现在是需求结构和需求能力出了问题,该怎么办呢?因此,基于需求结构的供给政策的研究落地,需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来落实。搞不好,又是一项花拳绣腿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