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来:吉隆坡,独立广场与唐人街

(2010-10-16 02:03:12)
标签:

马来西亚

吉隆坡

摄影

旅游

马背水手

原创

分类: 亚洲见闻

    9月27日,深夜十一点半。吉隆坡机场。

    当我拎着行李一路狂奔寻找到机场开往市区中心站(KL Sentral)的Express的时候,终于松了一口气,似乎,来到一个陌生之地,也搭上了深夜的末班车。

    35个林吉特的票价,嗯,涨价了。吉隆坡国际机场离市区大致有80公里,而马来西亚的出租车是出奇的贵,乘坐机场快速轨道交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坐在Express干净整洁的座位上,看着车窗外黑暗中不断后移的热带城市景象,我知道,我已经远离了北京,来到了马来西亚。

    其实,我原本是没有想到来马来西亚的,毕竟这是一个离得不算远的国家,随时都可以来。而往往容易来的地方,总会靠后安排。只是,半年前和全老等志士讨论,反复提到马来西亚这个国家,近数年发展很不错。而且,马来西亚扼守着联接印度洋、西太平洋的交汇之地马六甲海峡,算得是地缘政治上极其重要的国家。但,我们却很少看见世界主流媒体对马来西亚的评论报道。

    我记得当时我的推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掌握几乎所有强势媒体的西方世界,就开始了恶魔化伊斯兰世界的历程,而马来西亚和印尼、泰国等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伤较深的国家,采取了适度拉远与西方国家距离的政策。同时,最近二十年,在包括纳赛尔、萨达姆在内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所倡导的世俗化共和制道路受挫之后,伊斯兰世界确实发生了回到宗教传统本身寻找统一和振兴力量的保守主义倾向。这一点,无论从塔利班的兴起,还是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家伊斯兰宗教精英上台执掌政府,都可以看出来。在这种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是不是,一个发展状况还不错的穆斯林国家,因为不符合“基督十字军”的宣传口径,而被刻意地忽略了?

    我也曾经查过马来西亚的宏观经济数据,2009年马来西亚人均GDP为9550美元,人均收入为7400美元,而同期中国人均GDP为3100美元,人均收入为2600美元。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西方洗劫而元气大伤的东南亚国家中,马来西亚似乎是唯一一个远超危机以前的国家。而我手里的泰国数据,其2009年也仅仅达到1997年前的水平。

    于是有了好奇,想去看看,看见一个真实的马来西亚。满足一个好奇,是我行走,最为重要的原因。

    似乎用了近40分钟才到达KL Central——一个城市边上各种公共轨道交通交汇之地。只是深夜城区轨道交通几乎都已经停运,于是,在出口处找到了办理出租车票的专门柜台,买20林吉特的出租车票,然后钻进出租车,10分钟后就到了预定好的Olympic Sports Hotel。酒店很不错,安静,干净,房间也比较大。

    卸下行李,却久久不能入睡。些许有因陌生而至的兴奋,些许有生怕在陌生城市中迷失的忐忑。

    9月28日,赶着酒店早餐关门的时间醒来,泡好茶,开始整理行包。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辛苦一点,负重出门,背上背包装上三脚架和三瓶水以及泡好的茶,单肩包背上相机镜头以及LP和地图,腰包装上钱、护照、钥匙、笔、手机等物品。哈哈,全副武装,出门!

    先到前台询问附近的轨道交通和长途汽车站。前台姑娘居然会说中文,于是知道了出门不远就有轻轨Hang Tuah车站,有两路轨道在这里换乘,很高兴。而沮丧的消息是,原来离这里很近的Puduraya长途汽车站被搬到很远的Sri Petaling了。看来几天后去马六甲,又要费周折了。
http://s9/middle/43892cd4g92abc81abd18&690
                            (图1:轻轨候车月台)

    关于吉隆坡,我觉得LP一书中关于唐人街、小印度、马来新村以及原殖民区的划分,是比较清晰的,分别代表着传统上华人、印度裔、马来人的居住区域。如果旅游,我觉得就是游走这四个区域,应该算是走过吉隆坡了。

    仔细研究了地图,发觉吉隆坡的轨道交通体系,几乎完全覆盖整个城市。于是我就先挑了几个区域中间地带的嘉美克清真寺(Masjid Jamek)这一站下车。

http://s10/middle/43892cd4g92abe6d51149&690

(图2:城市轻轨) 

    吉隆坡的轻轨比较便宜,大概在1到2林吉特之间。站台和轨道列车都还是比较现代,而且非常干净。也就十分钟,我从嘉美克清真寺轻轨站钻出来,陡然觉得自己被扔入一个热闹喧哗之地,顿觉车来车往人来人往,其中漂移着来来往往的南亚人种。我往返走了一会,看见很多印度餐馆。感觉很茫然,完全辨不清方位。

http://s7/middle/43892cd4g92abc857cda6&690

                     (图3:小印度边缘) 

    嘉美克清真寺应该正好属于小印度区域和唐人街区域的交接之地,更偏向于小印度,让人感觉似乎到了南亚某国。

    正在轻轨站外的嘉美克清真寺门外犹豫,不知道该去哪里、如何行走。看门的穆斯林大爷见我大包小包重负在身居然衣着整齐、长裤在身,于是主动邀请我进入清真寺参观。我觉得很得意,毕竟门外站着很多穿短裤的西人,统统地挡在门外。

    清真寺依河而建,建于1909年,是吉隆坡市最古老的清真寺,以优雅的拱门穹顶见称,摩尔式建筑风格。

    当时整个清真寺中只有三个人,我漫步其中,感受到繁华喧闹中的那份幽静。而抬头,就能看见河对面气派非凡的汇丰银行大楼。这闹市中的一份优雅平静,也许,更见珍贵。
http://s14/middle/43892cd4g92abe6a7482d&690
                                (图4:嘉美克清真寺) 

    从嘉美克清真寺出来,随意乱晃,不知道怎么转的,居然就到了独立广场。独立广场,其实就是原殖民区的核心位置。

    马来西亚是在1957年8月31日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正式独立的,独立广场矗立的一支高100英尺的旗杆,就是纪念这个历史时刻。

http://s6/middle/43892cd4g92abe7215f65&690

(图5:独立广场) 

    我对独立广场背后的那栋带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很感兴趣,一路跑过去,细细查看,居然是国家图书馆。感觉这个图书馆建筑很伊斯兰,而内部很现代化。

http://s8/middle/43892cd4g92abc8b36e17&690

(图6:国家图书馆) 

    与广场对应的,是沿路展开的苏丹阿都沙末大楼,以及背后林立的现代化的楼宇。

http://s5/middle/43892cd4g92abe824ac74&690

(图7:独立广场一角) 

    苏丹阿都沙末(Sultan Abdul Samad)大楼在整个广场四周,非常动人,无法让人不走近仔细观看。雄伟堂皇的苏丹阿都沙末大厦综合了摩尔、莫卧儿和英国殖民地古典建筑风格,也算得是吉隆坡的一个重要地标了。

http://s11/middle/43892cd4g92abe76d8a0a&690

(图8:苏丹阿都沙末大楼) 

    对着苏丹阿都沙末大楼的,是皇家雪兰莪俱乐部。一听到皇家二字,大体上是和英国殖民时期有关的。事实上,这里也确实是当年殖民时期上流社会的一个马球俱乐部。

http://s6/middle/43892cd4g92abe7d86b55&690

(图9:皇家雪兰莪俱乐部) 

    而看惯了各种纪念性建筑的我,真正感觉欣喜而有些感动愉悦的,是广场一端的、让人心旷神怡的休憩处。

http://s1/middle/43892cd4g92abe89ed0d0&690

(图10:小憩之地A) 

    于此处小憩,在花丛中听潺潺流水落下。看游人或本地人或来或离,觉得很舒服。在炎热的吉隆坡,这是一处清凉之地。

http://s9/middle/43892cd4g92abe955d5d8&690

(图11:小憩之地B)

    坐在这里翻看资料,才看到这里就是吉隆坡的发源地。1857年,87名中国矿工在这个巴生河与鹅麦河交汇的地方登陆,寻找当时重要的锡矿。短短的一个月,17名中国矿工即死于疟疾和其它热带病。而他们后来所发现的锡矿吸引了更多的矿工前来,于是吉隆坡逐渐发展成当时的一个繁华新兴城市。

    看到这里,顿觉语噎。没有想到,自己就坐在吉隆坡发展的源头上,也没有想到,那吉隆坡的源头,居然和中国人有那么一份不解之缘,而这份缘分,居然饱含苍凉。

http://s1/middle/43892cd4g92abc92d76b0&690

                  (图12:戴工作牌的路人) 

    走到独立广场南端的尽头,然后向东拐,按着地图走,进入了唐人街。说是唐人街,那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热闹程度上一个台阶,卫生状况下一个台阶。吉隆坡的唐人街区域,大多都是两三层的传统旧楼,沿街而立。各种商场店铺餐馆,热闹非凡,大体保持了当年华人居住区的特点。只是,此时的唐人街区,来来往往的可不都是华人,各色人等都可以看见。

http://s15/middle/43892cd4g92abe66a446e&690

(图13:唐人街入口) 

    在逛了大市场后,在唐人街区继续徒步寻找LP中提及的仙四师爷庙。炽热的天气,背着沉重的行囊,大汗淋漓,反复寻找,居然遍寻而不得。直到最后都几乎泄气了,正站在一个路口喘气,一抬头,居然发觉街对面就是仙四师爷庙。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抬头,近在眼前,大体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走入其中,很安静,香火缭绕。这应该属于道家场所。不过我感觉,对于普通华人的心灵,其实是一般不区分佛家道家儒家的,对于儒道佛的较为清晰的区分,往往存在于知识分子那里。而对于老百姓,既然关羽关二爷的行为符合了儒家忠义信的准则,都可以把关二爷神话成神,享受香火祭拜,那还去严格区分这位神仙是属于哪宗宗哪派干什么。能听我心灵倾诉就好,当然还能解决一些问题最好。

http://s6/middle/43892cd4g92ac053aa6d5&690

(图14:仙四师爷庙A) 

    仙四师爷庙供奉香火的是道家的几个神仙,但道场,却依然以红黄这典型的华人色彩结合在一起。很浓烈,浓烈下的安静,也足以装下和祥的空气,盛下寻求慰籍的心。
http://s1/middle/43892cd4g92ac063e1730&690
                             (图15:仙四师爷庙B) 

    后来还真经过了关帝庙,传统特色浓郁的红墙琉璃瓦顶,门外有一门坊。此处便不专门上图了。而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的广肇会馆。虽然号称会馆,最里面却是供奉香火之地。一妇人在门口跪立默念,点香叩首。后来我在马六甲、古晋等地,也看见很多会馆,里面都是供奉香火之地,更像宗祠的样子。

http://s13/middle/43892cd4g92ac06e601ac&690

                    (图16:广肇会馆大门)

    走入其中,典型天井加内木柱支撑的中国建筑结构。开合大气,我很喜欢。

http://s14/middle/43892cd4g92ac08a079cd&690

 

                               (图17:广肇会馆内部结构) 

    继续在唐人社区游走,感觉熙熙攘攘人流不息。在这里,马来西亚的前三大人族:马来人、华人、印度裔等南亚人种,以及其他不敢辨认的人种都很容易看见,相互混杂在一起。

    如果仅从唐人街来看,你是看不出不同人种之间的那种隔阂感,算得是一种和谐从容的相处。这种多元的特征如同一个熔炉,熔炼出一种迷人的气息,透出色彩炫丽的缤纷感。

http://s5/middle/43892cd4g92abc98911b4&690 

                      (图18:路过) 

    在唐人社区也看到了印度庙。我不熟悉印度的婆罗门教的各种衍生门派,所以也不知道属于哪个派别的寺庙。只是觉得寺庙鲜艳浓郁无比。

http://s12/middle/43892cd4g92abca0322bb&690

                (图19:印度寺庙大门顶部) 

    脱鞋进门,简单转了转。也有如同清真寺一样的祈祷堂。同时有侧殿的雕塑。

http://s8/middle/43892cd4g92ac08ecce67&690

 

                                (图20:印度寺庙侧殿) 

    这个印度寺庙并不收钱,只是存鞋需要缴纳0.2林吉特。我去取鞋时,守门的人正在吃饭。看他用一只手在一堆饭里抓来抓去,突然心生一种无法适应的强烈感觉,生怕他用那只抓饭的手找钱给我。

    不同民族的人,生活习性差异如此之大,世界也正真因此而匪夷所思。但,如此不相同的民族,却如此接近地共存于这个城市,并构成这个城市的独特风景。

    这,该是吉隆坡最为重要的多元文化特征吧。

    让这种多元文化共居一室而安然相处,这,该是吉隆坡特别的气质和吧。

    一直转到下午两点,便去LP以及很多游侠推荐的中国老咖啡(China Old Café)吃饭。

http://s6/middle/43892cd4g92ac09d1b035&690

(图21:中国老咖啡餐厅A) 

    这是一个具有很浓怀旧情怀的就餐之地,很舒服,也很温馨,我想也必然能得到大小资们的喜欢。餐厅中摆着很多旧古董以及老照片,怀旧中有一份优雅。

http://s11/middle/43892cd4g92ac0938f99a&690

                      (图22:老照片) 

    点了娘惹小金杯,南洋椰香饭,咖喱米粉汤面,红毛榴莲汁,慢慢地吃着,慢慢地喝着。耳边,听着那老旧广播传出的软软旧歌,时光仿佛回到当年的南洋,优雅的沉湎下,暗藏一份感伤。

http://s6/middle/43892cd4g92ac09761625&690 

                 (图23:中国老咖啡餐厅一角) 

    午餐后向外走,一拐弯,居然看见一精美建筑陈氏书院。门墙上的镂空雕彩,让人兴奋。当然,这是一个已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的陈氏宗亲祠堂,而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书院。我走入,看见里面有一些教授中文的课程。我并不知道这些像私塾一般的课程讲授与宗亲祠堂之间,是什么关系。

http://s6/middle/43892cd4g92abcae80245&690

(图24:陈氏书院) 

    而就在陈氏书院的对面,就是中华堂。

    站在这个位置,突然感觉到震撼。这中华的文化血脉,如此庄重而有力,风吹不去,浪卷不走。感受到那种可以穿透岁月叫做文化的东西,在异国他土,顽强的坚持。

    走出唐人社区,便想着去蒂蒂旺沙湖(Titiwangsa Lake)。于是就寻找叫Maharajalela 的轻轨车站。走了些冤枉路,居然路过而不认识。原来那轻轨车站就在一跨街天桥上,需要登阶梯上去,我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直到走了很远,觉得不太对,便寻着一个开店铺的印度裔询问,得到指点,赶紧返回。

http://s11/middle/43892cd4g92ac0a1de08a&690

             (图25:Maharajalela路及轻轨轨道)

    而就在登上过街天桥的那一刻,我看见了小山坡上的观音庙,依然是中国红墙琉璃瓦,那么安静地伫立在车水马龙的交通主街旁。觉得很有些美感,却只能匆匆而过。

http://s5/middle/43892cd4g92ac0a88b464&690 

(图26:观音寺) 

    客观地说,吉隆坡的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属于非常方便了,如果线路设计得当,加以适当的徒步,几乎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就这一点,应该比北京的轨道交通更发达。当然,吉隆坡可比北京小多了。我一旦体会吉隆坡轨道交通的方便,再加上对于五条城市轨道各个站点的逐渐熟悉,也很乐意最大程度利用它。

    坐轻轨去蒂蒂旺沙,想去看看那个在吉隆坡城郊的湖。我一向认为,城市的湖,代表着这个城市柔软的部分,往往和一个城市的魂,有着幽深的默契。

    蒂蒂旺沙站是一路快速轻轨的最后一张,位于吉隆坡的北边,但离轻轨站还有个几公里距离。下车,循着一个方向走去,很快感觉到,这已经属于城市边缘地带,估计相当于十年前石景山一带对于北京的位置。

http://s11/middle/43892cd4g92abc763a3ea&690

(图27:寻找蒂蒂旺沙湖) 

    确实是不熟悉路,一路寻找,自然也免不了问路。无奈这一带的人英语似乎都差一些,交流起来有些困难。走了好远,共计问路于穆斯林长者一名、胖警察一名、摊贩一名。终于在茫然和气喘吁吁中,似乎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在这个城市的边缘地带,摩天高楼少了,独栋小楼多了,看得出来,有钱人都住在城市边缘。

    经过了一片农田,农田边上,就是很漂亮的小楼。而从正中看去,双子塔清晰可见。目测而去,便知道了吉隆坡,本不是一个巨大的城市。

http://s14/middle/43892cd4g92ac04651b4d&690

(图28:远望双子塔) 

    只是岔路太多。走到一个路口,行人很少,又不知道该如何走了,情急之下,向一栋豪宅走去。

    保安看见我,连忙迎了上来。只是,他的英语太差了,连Lake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情急之下,双手向后,做划船状,又怕还不明白,又俯身做蛙泳状。还好还好,全世界人民对于肢体语言都是通用的,保安终于明白了。

http://s8/middle/43892cd4g92ac03eaef27&690

(图29:城郊豪宅) 

    明白是明白了,可他不知道。但一旦他明白了,就觉得我的疑问已经成为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事情他一定要办好。于是他不由分说,拿出锁,将豪宅大门锁了,然后带着我,走到了旁边一栋豪宅里。那栋豪宅正在装修,他咕噜哇啦说了一通,里面出来了一帮装修工人。他们七嘴八舌说了起来,可惜我就是听不懂他们说什么。我拿出地图给他们看,终于他们也似乎明白了,很热心地给我指引了一个方向。

    从这栋正在装修的豪宅出来,保安依然不放心,陪我走了一小段。突然一个年轻人从前面几十米快步走过去,保安连忙远远把他大声叫住,上去把我的问题引了过去。谢天谢地,这位年轻人英文不错,告诉我蒂蒂旺沙湖就在不远的地方。他接过了保安的责任,叫我跟他走一小段,然后在一个路口指给我方向,欢愉地相互道别而去。

    说实话,在吉隆坡,甚至在整个马来西亚,作为一个游客,是有一种幸运的,那就是这里的人有着一种让人感动的友善。无论你有任何问题,总是能够得到善意的回应。

    寻找蒂蒂旺沙湖花了我很多的时间,走了很多的绕路,但,在无数沿路马来西亚普通人的热情指引下,我终于成功靠近。

http://s5/middle/43892cd4g92abc7ddd084&690

                 (图30:路边的孩子)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