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花上一天,在奥克兰的市区逛逛,并去奥克兰大学看看。于是在6月15日早饭后,先开车到Northcote,在公共停车场停好车,然后去那对年轻日本夫妇开的咖啡馆,静静地喝上一杯咖啡,翻翻当天的报纸。
美味咖啡后,几步路就到了附近的公共汽车站,登上巴士,前往奥克兰市区。
由于新西兰本地人多数自驾,所以公共巴士的频度远不如国内,大概是每半小时一班,但到站时间非常准确,准点得如同计算机控制。
登上巴士,发觉乘客很少,不到十个人,座位是大大的有的。而驾驶员借助一个电子出票机器同时兼任售票员。票价很便宜,3.3纽币。
似乎很快,也就仅15分钟左右,我们便进入市区,并选择在皇后大道(Queen Street)下了车。
按照人口大国中国的城市标准,奥克兰市,肯定不能算大。毕竟整个奥克兰地区,人口也就是130万左右,而这个人口数量已经占了新西兰的三分之一。同时奥克兰大区又是由四个城市区域所组成,奥克兰市只是这四个区域之一,所以我估计奥克兰市区的人口数量,不应该超过60万人。也因为这样的人口规模,所以即便在市区,也感觉到疏朗有致,而没有在中国或者日本城市中常见的人满为患的挤压感。
但皇后大道,还算得是比较热闹的一条商业街道。这条位于奥克兰市中轴位置的南北走向街道,两边布满商场、专卖店和来往人群。
http://s4/middle/43892cd4g8db13da261f3&690
(图1:奥克兰市区街道A)
不过,我确实对商场的兴趣不是太大,便想着寻找奥克兰大学而去。
每到一个地方,如果完全自己设计行程且时间允许的话,那个地方最好的大学,总是我很愿意去走走的地方。在那里,有一种想象中的思想和自由,弥漫在感知的空气里。也可以看到那些充满希望的面孔,唤起自己曾经的莘莘学子记忆。
不过在市区穿梭寻找奥大的过程中,出了南辕北辙的事情。
以前读《布局天下》这本书,已经建立了中国“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四角四边”的地理概念,且已经发展为一种潜意识。于是拿着地图,很自然地按照北高南低对皇后大道进行方向地位。却不想,这里是南半球,正好是相反的状况,南高北低。受习惯心理的影响,我们完全走了相反的方向,直到走过了好几个街区,感觉越走越对不上地图时,才意思到这个问题。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前说听过的杨振宁老先生的讲座,他用了一个小时讲宇宙的对称美感,居然不由自主当堂啧啧惊叹。南北半球的对称感,我居然也在这件小事上体会到了。
正在路边看地图,试图纠正方位,背后一个小店的店主看见了我们的困惑,他主动走出来向我们打招呼。这是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士,似乎并不是典型的欧洲人相貌。他热情地帮我们在地图上认路,并用圆珠笔在地图上画出了前往奥大最为省力的路线。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在地图上重新确定了坐标。
http://s12/middle/43892cd4g8db13d93375b&690
(图2:奥克兰市区街道B)
走在奥克兰的街区,明显感受到城市的错落有致,而相对不多的人流,使得这种行走,有了轻松的感受。最强烈的感觉,是沿途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衬托出奥克兰一个多元化社会的状态。在这里,除了典型的欧洲移民,你非常容易看见大量的亚洲人甚至大洋洲人。而在亚洲人中,你也很容易区分出华人和日韩国家来的人,甚至你也能看见印度人以及来自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这种人种的多元感觉,是我在很多地方所感觉不到的,自然也肯定远远强于我在欧洲等地的观感。
而在我的认知中,人种上的多元,必然也意味着其背后较为开放的多元文化支撑。一个封闭的文化体,其实是无法容纳如此的多样性的。
http://s12/middle/43892cd4g8db1674e4d9b&690
(图3:街旁小憩的人们)
有了更为具体的路径指引,我们很容易地找到了奥克兰大学。
奥克兰大学,自然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国内的大学当然一般是有围墙的,但其实没有围墙是西方大学的常见形态。既然没有围墙,当然也就没有保安盘查,也不需要检查护照身份证。于是,无障碍地进入学校区域。
而首先映入我眼帘迎接我的,就是巨大的树,这让我很兴奋。一般来说,如果有参天古木随处可见,那这所学校的历史一般都短不了,也必然会有源远流长的故事可讲。
http://s4/middle/43892cd4g8db15ec74c73&690
(图4:大树)
中国的大学历史很短,从京师大学堂算起,也不过百年多点的历史。而大多数不过是新中国建国以后的历史,不过50年左右,所以中国的大学中难见古木。而以我比较熟悉的北京大学来说,也是沾了几百年前皇家园林的光,才有了未名湖边的茂密林木。
http://s5/middle/43892cd4g8db15ed68274&690
(图5:大树)
所以,奥克兰大学这几棵大树搭出来的林荫走道,还是给了我深刻印象。
穿过这样的林木,我们很快抵达了一个中心花园。
http://s14/middle/43892cd4g8db16aa4d40d&690
(图6:中心花园一角)
中心花园不能算很大,但也不小。而最为重要的是,那份学校特有的宁静安详。在我观察的眼睛里,这份安详宁静,更多地体现在来来往往的人的神情之上。学府之地,总是少了很多社会上的世俗生活压力,更多的是精神与智慧的塑造和探求。这种内心的存在状态,也必然从言谈举止中流溢出来,让目光所见的一切,都充满简单的从容。
花园正中喷泉旁边,有一些老师或学生在椅子上小憩。也许是接近中午的时间,有的人手里拿着汉堡和薯条,简单的午饭就此进行。
http://s1/middle/43892cd4g8db16ab3ffa0&690
(图7:休憩)
而在我的观察中,奥大这些来往的老师和学生当中,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种多元化的特征。我很容易发觉,明显不同种族甚至不同肤色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在这个殿堂之地,知识与智慧交汇之地,很多阻碍人们交流的东西,都被抛弃开了。而丢掉一些东西,其实更为自由。
http://s2/middle/43892cd4g8db16ad282a1&690
(图8:交流)
回来以后,我认真查了查资料,去了解它的学生比例。而资料表明,奥克兰大学大概有学生三万多人,其中有5500名海外留学生,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留学生的比例大致占18%这个水平。而我感觉,可能这个数据比实际情况更低一些。因为很多人是先完成了移民,再来学校学习的,这部分人估计不会计入留学生口径。我想这个推断,是合理的,也符合我的观感。
逛奥大,当然那著名的钟楼是逃不掉的。出了中心花园的一条街道对面,就是那钟楼,成为一种标志性建筑。
http://s6/middle/43892cd4g8db16a864cd5&690
(图9:钟楼)
在中心花园一带闲逛,或走走,或坐坐。天气很好,光线很亮,景色的色彩表现很充分。周围景色,居然有天高云淡之感。
http://s8/middle/43892cd4g8db15ee5b727&690
(图10:小坐)
而学校所特有的安静氛围,飘荡在空中,看不到,但一定感觉得到。因为这份感受,觉得自己的心神,在这样的环境下很舒展。
http://s3/middle/43892cd4g8db15f045152&690
(图11:天高云淡)
在中心花园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一位女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不知道她对哪片叶子或者哪根枝桠感了兴趣,在那里仔细观祥,看了半天,居然拿出相机,拍来拍去。这种探究的状态,实在是打动人。
http://s1/middle/43892cd4g8db16ae1e530&690
(图12:探究)
从中心花园出发,经过一条街,便进入一个教学区。中间是一个草坪。草坪周围很热闹,有进进出出的学生,也有人坐在那里休息。草坪的附近还有餐厅和咖啡厅,餐厅和咖啡厅里,有不少人坐着,一边吃着喝着,一边热烈地讨论着聊天着。
http://s10/middle/43892cd4g8db15ea8ba39&690
(图13:教学楼外)
草坪的一角,这两位女士长时间热烈讨论的样子,很是吸引人。我在十来米开外围着拍了一圈,居然他们毫无察觉。可见其讨论之投入。面对问题讨论的那份愉快,我承认,深深感染了我。http://s3/middle/43892cd4g8db177240b52&690
(图14:热烈讨论)
这个地方的人流很多,明显看到这些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这是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地方。
草坪的尽头,是一座很大的教学楼。我们又窜进教学楼,上楼梯下楼梯,里面学生摩肩接踵,匆匆忙忙。
看见这些来来往往为着一堂课而奔波的学生,无疑是让我很开心的。这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校园时光。它让我怀念那段在图书馆看书、因不愿意被午困打扰而主动砍掉午餐代以啃面包喝开水的日子;它让我怀念图书馆外文史楼里夜夜灯火总是最后一批被打扫卫生的阿姨反复驱赶、不得不恋恋不舍离开的日子。那是简单的岁月,因为追逐知识,因为沉浸于与书中大师们的精神对话,内心总是简单而充实。
看见他们,仿佛回到自己的莘莘岁月,并认为那是人生幸福的时光。
奥大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有四个校区分布在奥克兰地区,包括八个学院以及神学院。我到的地方应该是属于市区中心的校本部。其它各学院分布于市区各地,从一个学院到另一个学院可能要开车或坐车。
http://s10/middle/43892cd4g8db17714c859&690
(图15:校园建筑)
我们当然不能逛遍所有的学院,所以也就简单地在附近走走。
依然强烈感觉到,奥大的国际化,感觉到这里多元文化的无阻隔交流。也许,新西兰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注定了多元的特征,而多元化的文化,往往也意味着相当的开放性,如同我们相对较为熟悉的早期美国建国历程中的人与人关系。
http://s12/middle/43892cd4g8db17a8f417b&690
(图16:各色人等)
在奥大闲逛,经常看见一群学生走来。你也很容易从中发现,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属于不同的人种。窃以为,这种多元共存的地方,是这所大学的一道风景。
穿过一些街道,看见奥大也在中心校区外围进行着现代建筑的修建。看来,奥大依然处于扩张期。听Shang说到,现在这个总理是个banker,对于怎么搞钱修房子比较有心得。那奥大中心校区外围的建筑工地脚手架,算得是当前新西兰政府banker当政的一个缩影吧。
一座三四层楼房,临街的一边全是全落地的玻璃,这就是图书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在外边街道上,就可以默默看着里面的人借书、看书。而里面的人,抬头就可以见外边人来人往。
http://s15/middle/43892cd4g8db17a70bbae&690
(图17:图书馆外街道上的学生)
逛了一阵以后,重新回到中心花园处小憩。我补了几张照片,然后打算离去。这个时候,就在中心花园的草坪边角上,遇到一位西人父亲带着年轻的漂亮女儿,在草坪摆上了一堆瓶罐等各种工业废料所搭建的、类似于雕塑一样的设计作品。她和她父亲邀请我和Shang在她的作品旁边站一站,临时客串一下模特,然后她将我们站立在她作品旁边的影像拍下来。和他们聊了聊,才知道姑娘就读于旁边的奥克兰理工大学,大概学工业设计之类的专业。姑娘马上毕业了,这就是她的的毕业设计作品。因为女儿,她的父亲满脸笑容,感觉非常幸福。我,被这种幸福所打动。
离开奥克兰中心校区,再次进入皇后大道附近。而与皇后大道平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小一些的街道,沿街则布满咖啡厅、餐馆以及小商品店。在街道走着,仅仅单看招牌就能知道,这里的各色餐厅来自五湖四海,东西方风格尽有,其中,中日韩泰等亚洲风格餐厅对于我们则尤其熟悉。我想,这种饮食的多元化特征,与奥克兰这座多元国际化的城市,其实是暗合相通的。
http://s1/middle/43892cd4g8db17d3a89b0&690
(图18:下午阳光下的街道)
我们还是选择了街上看着比较舒服的一家西餐厅,环境很优雅,服务很温馨。吃完午餐后,我们继续在奥克兰市的街区里瞎逛。
奥克兰,当然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在这里,不乏高楼大厦,也不乏商场车流。只是,相比于国内城市的一般性城市规模,自然少了那种喧闹拥堵,置身其中,算得有一份轻松舒服。
而那天下午让我感觉感动的一个场景,是经过奥克兰市政大厦附近的一个剧院的时候。白色的剧院,典型的欧式风格。门口一群年轻学生,似乎刚从剧院里看了演出、或者搞了活动出来。他们聚在门口,唧唧喳喳。我在街的另一头,相隔着几十米的位置,对着他们拍照。我本以为自己能够不动声色地完成这个任务,却根本没有逃脱他们年轻敏锐的心。我被发现了。于是他们隔着老远,对着我的镜头挥手呐喊,那种年轻的热情喷薄而出,穿越距离而来。
这一刻,我觉得很舒服,感觉到与漠不关心以及刻意保持距离的彬彬有礼相反的那份亲近。作为一个游人,我有了被这个城市所关注、所包容的那种舒服愉悦。
太阳已经西斜。Shang建议我还是有必要去一下德文波特。于是前往最近的一个公共汽车站等巴士,先回到Northcote。我们到的时间不是很凑巧,于是就坐在站台,等待半小时一班的巴士前来。
坐在巴士站台的椅子上,对面,就是现代化的办公写字大楼,以此作为现代工商业文明的象征。那下午的阳光照在大楼玻璃上,显得那么明亮,那么耀眼。
http://s7/middle/43892cd4g8db1841865f6&690
(图19:巴士站台对面的写字楼群)
而就在我猛然回头的身后,却看见,就在大致一米的位置,一位穆斯林中年女子,包着彩色头巾,安静地站着,也在等巴士。我去过一些穆斯林国家,自然不会对穆斯林有什么隔阂感和疏离感。但我在各个地方与西方驴友交流的时候,也感受到很多西人对于这个文化体的无端误解和排斥。我看着她,觉得她也很坦然,于是我淡淡一笑,而这一笑的背后,依然是内心感受到这个城市多元复合的开放文化特征以后的,那份轻松。
乘坐巴士,很快就回到了Northcote。在这里开上车,前往德文波特(Devonport)。
车行路上,恰逢下班时间,也算见识了奥克兰的Rush Hour。有点堵车,不过还算好,车总是还在动着的。
到达德文波特,已经是下午黄昏时刻。这个小镇在奥克兰北岸半岛的顶端,突出于海边。
确实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小镇,美丽而闲适。早期的英国移民,就居住在这一带,至今还保留有不少完好的19世纪建筑。
http://s2/middle/43892cd4g8db18436fdf1&690
(图20:小镇德文波特)
小镇的临海一带,是大片的绿地,穿过绿地、草坪、草坪上孩子玩耍之地,很快就达到海边。而就在绿地边上,公共图书馆透明的玻璃映着黄金的夕阳。
http://s16/middle/43892cd4g8db18409250f&690
(图21:德文波特海边草坪一角)
远处,夕阳下,有小游艇随波浪起伏,衬托此刻略带孤独的随意生存。
http://s5/middle/43892cd4g8db13d749764&690
(图22:远方的船)
左面,是一群海鸟,栖息于岩石之上。新西兰的鸟儿不怕人,我走得很近,他们根本懒得理我。
http://s9/middle/43892cd4g8db13d656b78&690
(图23:海鸟)
而沿着海边向右走,则是一个码头。从这个码头出发的船,往返于德文波特和奥克兰市区。在跨海大桥修建以前,这里的轮渡,就是往返于奥克兰南北的重要通道,这个小镇,也当然成为枢纽之地。
据Shang说,原本是打算在这里修建一座通往对岸市区的跨海大桥的,但当地居民强烈反对。在这些居民看来,那份休闲宁静,远比跨海大桥带来的经济溢出效应,重要得多。
于是,在私有产权不可侵犯的文化背景下,跨海大桥终于没能修成,这里依然延续着这个轮渡码头朝启暮归的岁月故事。而奥克兰市区,似乎就在对岸,开车却必须绕行跨海大桥。
http://s6/middle/43892cd4g8db13db1a9a5&690
(图24:对面的市区)
在码头边上,悠悠地走着。码头廊桥下,一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用长镜头默默地注视着她,注视着她的那份安静从容,以及,那份黄昏中的孑然。这让我觉得这个画面有些美丽,也有一份感伤。
http://s13/middle/43892cd4g8db13dc0f23c&690
(图25:老人与狗)
我也看见了归海而回的船员,亲昵地抱着孩子,而夫人推着另一个,那一家四口沐浴在夕阳中的那份温暖,让我的心彻底软化在这暮色阳光中。
是的,这就是我眼里的德文波特,那夕阳温暖下的温情小镇。
http://s2/middle/43892cd4g8db13d561101&690
(图26:暮色温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