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缅甸时光:乌本桥(U-Bein)落日,曼德勒街头

(2010-03-11 11:32:02)
标签:

旅游

背包旅行

马背水手

缅甸

摄影

曼德勒

乌本桥

原创

分类: 亚洲见闻

    所有去过曼德勒的人,大多都愿意用最大的激情去表达和演绎乌本桥。而当我翻看他人关于乌本桥的摄影作品时,经常感觉到自己的相形见绌,遗憾并没有利用好瞬间变化的光线条件,也没有去挖掘更佳的角度。

    但,观看的要点之一,便是置身其中,置身其中才能达到主客体的情感和心灵的共振,从而最大程度地接近一个地方的美丽。从这一点说,每一次旅行,每一次徘徊的不忍离去,每一次驻足的心灵拥抱,都是唯一和不可替代的。

    于是,我依然冒昧地写着我的乌本桥,表达我眼睛里的乌本桥。

    从英瓦赶到阿玛拉布拉乌本桥,已经接近下午五点。

    乌本桥附近是有一些很不错的寺庙的,比如如帕托道奇寺、皎多枝宝塔、当敏枝大佛等等。只是来到的时间稍微晚了一些,只能放弃。于是,急忙奔上桥,从一头向另一头走去。

    乌本桥很长,长得超过我的想象。说实话,记忆中我还没有见过如此长的木桥。据说有1200米,在木桥上走一趟至少也要花半个小时。我反复试了好几个角度,都没有办法把整个桥拍下来。而我翻看了很多大侠的照片,也没有见到用一张照片完成表现出乌本桥来的。
http://s14/middle/43892cd4t817e315d23bd&690
                                          (图1)

    乌本桥修建于贡榜王朝的敏东王时期,大约距离现在160年。乌本桥一带本是低洼之地,雨季湖水上涨,湖滨成为泽国。为解决当地交通困难,敏东王修建了这座木桥,同时为了使桥梁不至腐朽,便用了珍贵的柚木来建设整座桥梁,从而具有了百年不朽的品质。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无论是桥墩、桥梁、铺桥的木板均由珍贵的柚木构造。建设整座木桥,差不多要花去百万立方米优质的柚木。

    我们知道,缅甸是世界最大最好的柚木产地,而柚木抗蛀耐腐,是上佳的木材。为了有直观概念,我查了上海交易市场缅甸柚木的价格,2010年缅甸产柚木价格依据品质不同在每平方米1万到4万不等。也就是说,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乌本桥光花费的柚木价值放在现在就值100亿到400亿人民币之间不等。

这个计算出来的数字,让我咂舌。

http://s8/middle/43892cd4t817e317bb7f7&690

                                          (图2)

    行走在乌本桥上,感觉到一种特殊的惬意,觉得行走在古老的传说中,似乎找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只是,这里,小桥变成了长长乌木桥,桥边人家变成了临湖寺院,桥下流水变成了明镜湖光水色。而所唤起的安静优雅从容,却如此的相似。

http://s15/middle/43892cd4t817e3ed3fafe&690

                                    (图3)

    踩着柚木桥,沐浴着下午接近黄昏的阳光。感觉乌木桥曲线优美流畅。 

http://s9/middle/43892cd4t817e318af488&690 

                                        (图4)

    这蜿蜒曲线的尽头,是一座寺院,隐藏于热带丛林之中,似乎有着一种神秘。

http://s4/middle/43892cd4t817e45dd1353&690
                                           (图5)

    而在乌木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居然如此之多。游人自然不少,本地百姓也很多,而且还有很多僧人,或行或坐。在桥上,与很多人就是这样迎面而过。突然觉得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有多少人,都是迎面而来,迎面而来却总是擦身而过,似乎迅速流逝于身后。而又有多少的似曾相识,是已经注定在未来生命一刻埋下玄机?

http://s9/middle/43892cd4t73596d977da8&690
                                          (图6)

    在乌木桥的中部,有梯子可以下到桥下河滩。站在河滩上,向上望来来去去的人,觉得有一种很特别的意境,有一种孤独在旁、观人生过客的感受。

http://s12/middle/43892cd4t817e316c77db&690 

                         (图7)

    站在乌本桥上,望一个方向。远处有平静如镜的湖面,而更远处,丛林处白塔掩映,在夕阳的照耀下,塔顶金光熠熠,构成特别宁静。而在另一个方位,接近黄昏的阳光照耀下,一副纯粹的田园牧歌生存状态,完整呈现。

http://s12/middle/43892cd4t817e314dfa3b&690
                                    (图8)

    落日很美。总觉得站在乌本桥上,看落日,有回到诗词画中的丝丝感受。觉得远处的枯树与小船,如同漂浮于画中。这种感受,如此暗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精神,那种宁静致远,让人一点暗哑,几分沉浸,十分入画入心。

http://s15/middle/43892cd4t817e4e44431e&690
                                        (图9)

    乌本桥被被缅甸本地人称为“爱情桥”。当初建桥时,桥头桥尾和桥中共建了六座亭子,以供行人遮阳躲雨。在缅甸人看来,六座亭子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我查了一下资料,六和精神本是僧团生活的准则,即戒和同修(戒律面前平等),身和同住(行为上互不侵犯),口和无诤(言语上和谐),意和同悦(精神上志同道合),见和同解(在思想上有共识),利和同均(经济上均衡分配)。

    去缅甸前看过一点有关佛教的书,佛教僧团本质上是很讲究平等群议的,其组织方式建立在众生平等基础上。只是没有想到,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缅甸人,会天远地远赶来这爱情桥,立誓永葆这六和的和睦互敬,把乌本桥演变成婚姻家庭的精神图腾,以至于成时尚。

    只是,用一生岁月去保护这六和,谈何容易!一个和字,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甚至要以信念的方式去坚持。

    远望,那六座避雨的亭子,多么像家的样子,那亭子下,也许能够感应到和美温馨的慰籍。这种幻想似的感知,让夕阳下的我,内心涌起一种寻求归属的期盼。
    走在乌本桥的夕阳中,觉得一树、一舟、一屋、一人,皆成美景。一种人在画中走的感觉。体会平静如镜湖面,悄悄染上一抹瑰丽色泽,然后由浅至深,渐成湛蓝。

http://s10/middle/43892cd4t817e52ab6d09&690
                                      (图10)

    而近处,湛蓝慢慢让位于满目霞光,远处的独树似乎在火焰中坚持。有一种浓烈,无声无息,乌本桥的夕阳燃烧,便是这般宁静如初。 

http://s11/middle/43892cd4t817e52bab32a&690  

                                           (图11)

    在乌本桥上桥下的人真多。我正站在桥下河滩拍摄桥上的行人,居然在镜头里发现有人在向我招手,定睛一看原来是茵莱湖边遇上的广东三剑客。果然,不在曼德勒山,就在乌本桥。想错过,其实都不是太容易!

    相见自然寒暄三分长短,大家有异地重逢之感。后来分头各自摄影,我走在后面,突然看见前面的两个人很熟悉,居然是在蒲甘遇到的昆明小夫妇,他们比我先到曼德勒,先去了眉苗——一个充满殖民期建筑的避暑胜地,然后折回曼德勒。

    还有一些西人,也比较面熟,都不知道是在缅甸的那个地方遇到过,但似乎都聚集到了这狭窄的桥上。乌本桥真是一个聚集人气的地方。

    套用一句话,来曼德勒的,不是在乌本桥上,就是在前往乌本的路上。

    而乌本桥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是黄昏光晕迷离下来来去去的僧人。他们数人成群地游走在乌本桥上,或者坐在桥墩上,默默看着夕阳。

    在乌本桥,我有机会和很多的年轻僧人交流。乌本桥上的僧人大都是高中学生的年龄,具有非常强的主动与外国人交流的愿望,并在这种交流过程中灿烂如同一缕阳光。和他们聊天以后知道,他们就是桥头寺院学校的学生,而英语都是寺院学校必须修的课程。于是每到黄昏,他们就来到这里和外国人交流,以锻炼口语。
http://s5/middle/43892cd4t817e578c91c4&690
                                    (图12)

    寺院学校,也强制学习外语了,这是一个社会内核性力量寻求向外交融的象征。说实话,我在与他们的互动交流中,明显感觉到他们英语水平的青涩。我的外语已经算比较烂的了,但在他们面前,估计也是好过太多。但我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愿望,渴望自由的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我丝毫感受不到漠然、沉重、自卑,也感受不到任何自我的有意压抑,以及对交流主体背景差异的担忧,他们清澈如这湖水,干净,明亮。也许,他们所揭示的精神状态,也是缅甸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流非常舒服,我很喜欢他们。

http://s1/middle/43892cd4t817e576e0000&690

                                         (图13)

    在桥上走着,缓慢地走着,看着,感受着,直到暮色渐浓,寒意初上。
http://s4/middle/43892cd4t817e5b8af903&690
                                      (图14)

    望远处,暮色下芳草凄凄,宁静和美。内心感受到美的满足。

    只是,有些遗憾,觉得没拍出具有震撼美感的照片,也许因为运气,也许因为能力。有心的人可以查询一下一些游侠关于乌本桥的照片,那是一个确实适合摄影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找到具有士子文人情怀的东方美感。

http://s6/middle/43892cd4t817e5b7ba475&690 

                                     (图15)

    待得从乌本桥下来,已经是几乎黑尽。摩托师傅在桥头等着我,于是一起前往摩托停放地。

    正要骑上摩托,一抬头,发觉旁边一辆带篷的小货车,三只脑袋安静地挂在后车厢,居然就是广东三剑客。他们发挥的是绝对的背包穷游精神,和本地人挤在一起,坐小货车回去。

    在暮色中穿越嘈杂的人流车流,约一小时回到酒店,浑身全是灰尘。赶紧洗澡,小憩。估摸着三剑客已经回城了,就溜达着去背包客中较为有名的ET旅馆,寻找到她们,然后找到了LP推荐过的掸族餐厅,一起吃饭聊天,交换旅游记忆,直到店家打烊。

    第二天,又起晚了。本来打算赶个清早混进皇宫去看日出的计划泡汤。

    对于游皇宫我的兴趣倒不是很大,因为以前在越南背包游的时候,感觉他们的皇宫再怎么样,都远远无法和中国的皇城相比。而今天的曼德勒皇宫,已经消失了皇宫景象,主要是田野,甚至还有军营。

    不想安排得太紧张,于是沿着几条街道,散漫地行走,看看那里的街道,看看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人们,把自己置身于其中。

    曼德勒的街道,基本围绕着皇宫展开。新房子不多,有个五六层的房子绝对就是不错的地方了,整个城市显得旧旧的,恍惚中回到八十年代第一次到成都的样子。

    在一条主街道的一边,有不少人摆着地摊卖蔬菜。我拍下他们,觉得走近了他们。
http://s7/middle/43892cd4t817e615cbe66&690
                     (图16:街头卖菜者)

    我继续向着皇宫方向,围着皇宫护城河散步。路道其实挺开阔的,行人却不是很多,显得有些安静。在这种沉静中,看宫城沉静于水中倒影,感觉昔日繁华荣耀皆成空。

http://s5/middle/43892cd4t817e618a8a34&690

                            (图17:曼德勒皇宫护城河外)

    在一个摆在路边的国际象棋边上,遇到一位老者开蓝色皮卡欲拉生意,面容慈善。与之聊天,居然惊奇发觉,一个开破皮卡的老人,英语非常好,不但流畅,发音用词还非常准确,绝不仅仅是简单交流水平。虽然我最终拒绝了他拉我游玩的建议,但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我想,理解曼德勒这个城市,是不能仅仅只看那些房子那些人的。曼德勒无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虽不敢造次随意比同北京,至少也相当于中国的西安、南京。在这个城市里,浓缩了一个国家和数个民族的沧桑历史和精神依恋。

    自从有了缅甸国以来,曼德勒所代表的缅甸中部平原地带,就是控制缅甸全境的关键。实际上,如果不能掌握曼德勒平原一带,是很难保证缅甸全境的统一的。历经千年,曼德勒一带始终是缅甸这个国家的战略核心控制点所在。通读缅甸历史风云,各个历史关头无不证明这一点。

    2005年11月,缅甸军政府突然迁都到当时一个山村的内比都,而内比都就在曼德勒西南几十公里之处。之所以迁都内比都,主要是较为有利于防范海路进侵,而我通过这次行走,感觉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控制钦族、克伦族、克耶族和掸族等少数民族的离心力,维持缅甸联邦的存续。

    岁月变迁,物是人非,地缘政治所体现的控制与反控制,却始终没有变过。

    也正是曼德勒如此这般浓缩了缅甸的国家历史,我更愿意相信,在这个城市,是可以找到类似于缅甸灵魂所在的东西。

    于是,在曼德勒,你可以尽可能地去寻找实皆、英瓦、敏贡、阿马拉布拉等王城遗迹,也可以流连于无穷无尽的各种寺庙,在叹为观止的佛教建筑中沉吟并体会“万佛之国”的壮丽,还可以用脚步丈量街道,寻找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民间艺人,感受缅甸本土艺术的氛围。

    说实话,我很喜欢曼德勒,喜欢那种乱乱的却有魂的样子,喜欢温润含蓄却包罗万象的样子。

    突然十米开外的路口热闹起来。一行十几辆皮卡,坐满了的人,有的在车顶搭着大喇叭大音箱,有的手里拿着各种乐器,一路吹吹打打而过,顿时,满大街都飘满了欢快的民乐。

http://s6/middle/43892cd4t817e614d8905&690

                       (图18)

    这是具有浓郁传统风格的婚庆场面,我一下子兴奋起来,追着车队跑。

    车顶上,两个戏班打扮的人象二人转一样不停地跳着,周围围坐在车顶的人,不停地用手、用乐器和着节奏击打,让欢快具有强烈感染力。只可惜我好容易追上的位置逆光,图片质量不理想,但我在这里还是忍不住把它拿出来。

http://s15/middle/43892cd4t817e613e431e&690 

                        (图19)

    车上的人们看着跟跑的我,似乎也觉得很开心,他们以各种方式向我打招呼,我感受到欢快乐奏中善意的交流。待得车队走过,我站在原地,喘着粗气,目送着沉浸于喜悦的人们远去,而从内心涌起了真心的祝福。

http://s11/middle/43892cd4t817e8239d16a&690
                          (图20)

    到曼德勒,我念念不忘的,一定是有木偶戏。我奇怪于《沉缅佛光》这本书,居然用曼德勒的两个木偶作为封面。我倔犟地觉得,这木偶戏的背后,一定饱满地藏着曼德勒、也许是缅甸人艺术的直觉。也许,曼德勒民间艺术的灵魂,就藏在那小小的笨笨的木偶身上。

    正在沉吟,忽然听到后面一声召唤,广东三剑客出现在我背后,她们各骑了一辆自行车。于是就在路边聊了起来。

    在吹嘘完我对曼德勒木偶戏的想法后,终于说服三剑客陪我去找Mandalay Marionettes Theater这个地方。于是我临时征用他们的一辆自行车,一起边走边查LP。而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后,就提前把座位确定了,8000介,一个对于缅甸本地人绝对不便宜的价格。

    作为她们陪我寻找木偶剧院的报答,我提议请三剑客吃中午饭。由于我带的美元在仰光、蒲甘等地经常被拒收,而且不可能使用信用卡,貌似贫穷的感觉一直就经常折磨我。而到达曼德勒,并把机票解决以后,清点钱包,居然发觉还有二百多美元现钞,顿时感觉腰粗了起来,气壮了起来,也有了请客的欲望。

    只是,在曼德勒,要找一个象国内都市常见的干净宽敞明亮饭馆,也着实不容易。于是只有再次拿出LP,前往LP所推荐的To To餐厅吃饭。To To餐厅是典型缅菜,味道还不错,但毫无疑问是属于廉价饭店。三剑客也是会找地方,在我强烈要花钱请客的大背景下,顽强地替我省下了美元。

    吃饭加聊天,吃完后已是下午一点半,于是继续延续四个人乘三辆自行车的模式,各自回酒店。我一个盹下去,居然到了三点半才睁开眼。惦记着再次前往曼德勒山,于是赶紧下楼出酒店。居然又遇到昨天搭我的摩托师傅。

   曼德勒山上以及山脚大片区域密密麻麻布满了寺院,我,从山脚一步一步慢慢爬到山顶,而那落日黄昏后,还有特别的木偶戏,等待着我。

http://s2/middle/43892cd4t817e6dab3d51&690

                      (图21:曼德勒山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