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那些城市废墟。每次站在遗址极目远望,总感到一份苍凉。在这些废墟完美重现那个时代人类生活理解、展现那个时代的辉煌的同时,内心因穿越时光轨道的无尽遐想而怅惘。
也许,这就是废墟的美感。
总有一些历史光阴划过思绪的沉重,让我们有些茫然。在这样的景致面前,感觉的触角飞跃而出向前伸出千年。站在废墟,看烟花楼台皆成烟,觉得生之渺小,觉得自己远望的身影如此孤独。而人在无助的感受中,往往臣服于岁月的力量,并主动扩张心灵的边界,从而站在时间的经度纬度交叉点上,更为清晰触摸到短暂生命的价值与希望。
我曾经在安那托尼亚半岛的以佛所张望,也曾经在阿拉伯半岛的杰拉什张望,甚至在佩特拉静静坐着等待黄昏。那孤独而怅惘的历史张力,总让我从已经消逝的人群影像中,环顾自己的内心。
而每次看到自己的心灵真实而柔软地存在着,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证明甚至活着的价值。
09年的10月,我来到亚平宁半岛的庞贝古城,那因为瞬间毁灭而凝固的城市废墟。
其实很多人对于庞贝古城都是不陌生的。不说各种媒介上对其的介绍,就是07年在北京的世纪坛展厅,曾经展出的庞贝古城考古挖掘成就,我相信很多人都去看了。而一向土土的我,居然也是其中一位。
我不是考古专业型爱好者,所以无法仅面对冰凉的器皿产生激动。我只是对于这些遗迹背后的人类情感模式所打动;因为有了一种人类情感,万物则有灵,则传达着可感染的欢乐或忧伤。
在那次展览中,有一个电影室。有影像工作者根据所有的考古挖掘和文献研究还原,用现代数字影像技术,接近真实地还原了那庞贝古城的最后一天。在那铺天而来的岩浆石灰中,除了必然出现的惊惧,让我无法忘怀的,却是那些没有来得及逃走的人们面对死亡即刻必然来临的最后一刻。我无法忘记,那位陶器作坊的工匠坐在墙角默默双手掩面、静静等待灾难来临的场景。而我更无法忘记的,是那床上卧着的夫妇,丈夫将妻子拥入怀里,妻子将头埋在丈夫的胸膛里,而石灰岩浆飞过,一切眷恋凝固成永恒。
(图1:庞贝古城广场)
那一刻我几乎动容。在倾天苦难淹没的冰冷绝望中,我看到了指尖可触的温暖。这一瞬间,定义了庞贝古城对于我的情感意义。
我,是从罗马经过那不勒斯到达庞贝的。那天,天阴沉,时而有雨。并不是一个拍照的好时候,却是感受废墟遗迹的好时候。
庞贝大约距离罗马240公里,离那不勒斯则很近。我们先到庞贝小镇吃饭。这是一个离维苏威火山火山很近的一个小镇,估计也是因为庞贝古城旅游的兴起,才逐渐聚集出人气。街道很窄,几乎没有高楼,但确实安静干净。虽然是旅游地点,物价却很便宜,半个欧就可以买一大瓶水,一个欧就可以买一盒果汁。以前看功略,说住在这里也很舒服。自助游的大侠可以考虑在此稍作停顿。

(图2:庞贝小镇一景)
而最让我感动的,却是这里的质朴和友好。我在街头简单的逡巡,行人不多,遇到好几个人本地人,当他们看见我的镜头的时候,总是面露微笑,作出友善的鼓励。他们喜欢我的样子,我喜欢他们的微笑。


(图3、图4:庞贝镇居民)
饭后,我们沿着这样的路径进入庞贝遗迹区。

(图5:由此进入庞贝古城)
庞贝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即便不熟悉,随便百度或google一下,相关资料马上浮出。这个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城市在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火山灰和熔岩毁灭了这个城市、也完整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城市文明,并终于在1748年被重新发现,然后得到考古挖掘。如今的庞贝古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图6:主街两旁古城废墟)
已经出土的庞贝城1.8平方公里,有城门七扇。城内四条大街,呈“井”字形纵横交错。另有各种小街道无数。穿梭在古城废墟的大街小巷,进出于半毁的民宅、别墅、贸易市场、商铺、面包房、温泉澡堂、仓库以及剧场、斗兽场、运动场,惊叹于两千年前,罗马文明所达到的发达程度。

(图7:古城广场,背后是维苏威火山)
下图就是庞贝的主街道,由石板铺就,沿街有排水沟。旁边人行道都比马路要高出一二十厘米,中间的路面都留下了一道道很深的车辙,被磨低了一二寸深。经常看见路口设置着一块块凸起的约30厘米高的“隔车石”,据介绍是用来放慢行车速度的,车辆只能从巨石夹缝中缓缓驰过。而如果遇到大雨排水不及,隔车石也用于行人过街。毫无疑问古罗马人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人车分道的通行设计和城市交通规则。

(图8:主街废墟及道路交通)
而在许多街口和交叉巷口,我还看到刻有浮雕的大石槽。石槽上的浮雕或神面、或兽头、或鱼嘴,它背后都连接着青铜管子,并有旋扭龙头,供行人饮用或洗涤。古罗马城市的供水系统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但今番再见,依然忍不住赞叹。

(图9:饮用水系统)
城内最宏伟的建筑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个长方形的公共广场四周,广场周围设有神庙、公共市场、市政中心大会堂等建筑物,这里是庞贝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中心。

(图10:神庙遗迹及广场)
广场的东南方,是庞贝城官府的所在地,广场的东北方则是繁华的集贸市场。

(图11:似乎这里曾经是法院)
另外,城内还有公共浴池、体育馆和大小两座剧场,街市东边则有可容纳1万多名观众的圆形竞技场,那些大理石筑就的数千座位之剧场、斗兽场及体育场,让人是无法不啧啧赞叹的。
除了民宅、商铺、别墅、壁画、各类陶器与玻璃器皿,我们甚至还参观到成规模的妓院以及布满妓院的春宫图,甚至主干道上还标记了妓院的广告。这些,都为我们在头脑中还原两千年前的古罗马文明提供了支持。

(图12:广场附近遗迹)
我们看见的一个公共浴池,在这里冷暖水已经分道,充分考虑了采光问题,也考虑了热水汽上行遇冷凝结回流问题。由于空间和光线限制,下图表现了浴室的空间结构,但没有拍到中间的温泉浴池和后边的冷水池。公共浴池是古罗马城市的特色,也反应了古罗马城市非常高的公共卫生水平。

(图13:温泉浴池一角)
我感觉,观察一个城市废墟从而再现当年的文明程度,最为重要的,是看其公共建筑的规模数量,以及公共生活的多样性。这种公共特征越强,表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文明程度越高。我在以佛所看见2000年就具有的规模足够的公共图书馆,就曾经让我折服得五体投地。
而庞贝古城,毫无疑问,充分体现了古典文明时期的希腊罗马文明的灿烂辉煌。公共交通、公共饮水、剧院、广场、体育场、公共浴场,等等,充分体现了公共生活设施在城市中的多元化。按照斯塔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对古典文明的描述,在几大古典文明形态中,中国文明确实是进入古典时期较晚的。我也确实很难想象秦及西汉初年,中国的公共生活能够复杂到如此程度。
想到此,真的从内心感到非常的遗憾,由于东西方生命哲学的不同并反应在建筑用材上的不同,中国已经无法找到明以前的、能重现当年社会生活全貌的整体性建筑群,更别奢谈两千年前的建筑群了。也正因为此,《清明上河图》才如此重要和引人轰动。
每想到此,顿感惆怅。

(图14:风云沧桑)
庞贝能够发展成为重要城市,是依托于地中海的天然良港。在我的概念中,地中海的贸易,至少在迦太基人时期——也就是三次布匿战争之前就已经非常发达。依托于国际贸易,庞贝商贾云集,也吸引许多贵族、富商纷纷来到此地造花园、建别墅,使庞贝很快成为花样繁华之地。
只是,那流光溢彩的港口城市,永远休止在了公元79年8月24日。那沉默了800年维苏威火山毫不留情地将千度的岩浆喷向高空,火山灰、岩浆、熔岩,瞬间封存了整个城市,凝固了可以穿越时光的永恒记忆。直到1748年的千年以后才因为偶然原因重现人间,此后仅挖掘和维护工作,就经过了百余年七八代专家的持续工作以及数千名工作人员的辛勤维护,而即便这样,我们还只能看到三分之一的场景。

(图15:小巷)
从意大利回来和朋友聊天,讨论到庞贝的震撼。有朋友提到,是否是因为这个城市再现了古罗马文明的灿烂辉煌而让人震撼。我当然无法否认这一点。放在人类文明进化的角度,庞贝古城和我所看过的其它古罗马城市废墟一样,印证了那个时期最为伟大的文明是何等的辉煌,无论如何赞叹都不为过。
但,古罗马的废墟其实是很多的,连我这么土的人都看过不少。而在我的心里,庞贝是唯一的。庞贝的唯一,在于其穿越历史所传达的情感体验方式。
庞贝的唯一,是重现了人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渺小,更重现了巨大灾难面前瞬间凝固的生命符号。因为这些生命无可选择下的最后影像,凸现了生命的无助,彰显了生命的珍贵。
而更让我低下头思考的是,如果死亡即刻来临并无可逃避,我们的内心遵从怎样的直觉反应?我们还能在最后一刻抓住什么样的珍贵?我们,作为最为普通的生命符号,是否能够从容坦然无怨无悔?
我想到以前不知道读哪一本书的时候,说到,如何面对生死,最为反应一个民族的性格,所以我曾经感动于犹太人马萨达城堡上自愿选择死亡的慷慨悲壮。而面对生与死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又何尝不是最为本质的选择。当生命顷刻消失,什么,还让我们眷恋?什么,还让我们慰藉?
其实,两年多以前在北京世纪坛展览中,我久久怅惘于那个拥着妻子卧于床、静静等待石灰岩浆携死神来临的蒙太奇影像,那已经注定了我今天来到这古城庞贝。那种感受如此清晰地被唤起,那倾盆大雨般落下的岩浆所覆盖的,除了恐惧,还有从容;除了死神的冰凉,还有生命交融的温暖;除了逃避,还有天命的坦然承受。

(图16:穿越)
那活鲜生命逐渐褪色、慢慢模糊、最终消逝于时光之轨的远处,并永远定格为拥在一起的两个石膏。这种情感定格,即便经过了千年冷却,也依然让我体味到隔空而来的温暖眷恋。
所以,我觉得,看庞贝古城,除了看那些文明的遗迹以外,是需要认真体味庞贝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过程。因为有了这种情感体验,那些废墟,将有灵。那种生命最后时刻的身体符号,其实就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好诠释。
很多时候我都问,面对瞬间来临的死神,我们的内心,有温暖吗?我们的内心,是否有足够的幸运在最后的时刻感受到生命的温暖?
基于以上认知,我就觉得最有震撼力的,就是那些石膏像。它永远定格了一个个生命,也定格了生命面对死神时的情感。这种最后一刻身体姿态的重现,应当会唤起我们对生命本质的触摸。

(图17:静默等待)
而透过这些石膏像,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死亡的绝望与痛楚以及对生的渴求;也可以看到,孤立无援的生命孤独和无处可逃的凄婉;更可以看到,最后时刻无怨无哀的默默承受;还可以看到,最后时刻的相互温暖相互依靠。
只是问自己,当生命链条突然被活生生地扯断,我们散落于地的最后的那颗珠玉,会是我们生命中珍藏的哪一颗?当那颗珠玉坠落于地之前,在阳光下折射的最后的光芒,是濯目的光亮还是温润包心?
大悲则大喜。悲喜之间包含生命的终极意义。
游庞贝古城,应该有一点时间,在那里坐坐,或者慢慢地走走,让情感任意地撞击心扉;让我们可以稍稍停下来,思考一些生命中更为终极的一些东西,感受一些本来就温暖存在着却一直忽略的东西。

(图18:独坐)
走在庞贝,我是无法抑止自己不想到去年的四川大地震。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链条,突然被扯断,珠玉散落于地。我想到那位老师张开双臂紧紧护着四位学生的永远定格,我想到那位紧紧护着孩子依然喂着奶的无名母亲。他们,最终选择了最为本质的眷恋,生命逝去,温暖依存。
我也知道,我的某些朋友在心灵漂泊很久以后,在地震后很快结了婚。按照其解释的心境,似乎是:也许生命河流蜿蜒走过,岸边的一片不经心的竹叶,本就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东西。
庞贝,有这样的力量,让我们坐下来,想象着那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面对所有的挣扎都无力的无奈和渺小,我们会选择如何去最后感受这个世界,并拥有怎样的最后心境。我们可否有资格拥有温暖的怀抱,还是追悔于无意的错失?

(图19:怅惘)
在庞贝,我拍到了让我感觉到最为温暖的场景:夫妇两人,独自坐在路边拐角,夫人大声地读着书上的内容,声音很大,我想是老先生耳朵不是太好了,生怕他听不着。先生如此认真投入地听着夫人的朗读,沉思中一份满足的幸福。这个时刻,整个世界时间停滞,光阴凝固,影像定格。整个世界如同抽空,只剩下他们两个。
我一直在旁边站着,看着他们。他们,毫不为周围的任何所动。那一刻,我感受到庞贝所体现的生命价值。我感受到冰冷死亡反衬出的、生的温暖与幸福。
那个时刻,四周喧闹,而两个人的世界,却寂静无声。
我没有来得及换镜头,也不再顾及应该有的焦外虚化效果,记录下这个场景。这个场景带给了我一直的深深感动。定格了他们,我似乎触摸到温暖的内心。

(图20:温暖——当世界只剩下两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