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2009-09-16 00:54:19)
标签:

旅游

原创

海拉尔

摄影

陈巴尔虎

马背水手

呼伦贝尔

额尔古纳湿地

分类: 国内散记

    8月21日,在海拉尔的第二天,前往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

    天空,下雨,一直持续。

    本来界河附近是李君所向往之地,无奈正在修路,无法通行。风光总在难行之处,没办法,保持一颗随意而悠闲的心吧,界河就放弃了,留些遗憾,也许便于重新造访。

 

    一、在路上,关于内蒙新疆之观感比较

 

    一路上,观两旁民居。草原中时不时见煤矿、电厂等工业痕迹。知道开矿对草原植被的破坏性影响,也知道当前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具有环保意识所提出的口号是:“要GDP更要环境”。但我知道,GDP是真命题,而环保是假命题,草原植被的保护最终将会让位于经济发展需要的。无数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初期,似乎都逃不过这样的选择。只是毕竟整个时代在进步,环保开始成为主流命题,多少能够减少一些掠夺性开发。

    而感到欣慰的是,两旁房子的样子,还算不错,基本满足应该有的功能需求。而时常还有些牧民农民的房子相当不错。当然我们可以说任何地方都有偏远穷困之地,但公路两边的民居一般体现了当地百姓的收入水准。我想到喀什,那美丽得让我动容的地方,也贫穷得让我哽咽。

    同样的资源富有的内蒙和新疆的比较,让我深刻感受到,贫穷是孕育愚昧和骚动的温床。在内蒙,你是感受不到民族矛盾或者分裂意识的。虽然对于这种现象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解释,但我们简单看看最近八年的数据,也应该可以看到其背后的经济基础。

    根据我查阅的资料,内蒙古生产总值增速自2002年以来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经济总量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2009上半年,内蒙经济增长率达16.2%,又是全国第一。

    我查了对比性资料,按照2008年底的官方数据,内蒙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为1.44万,全国排名第九位,次于山东高于辽宁;农村人均纯收入4657元,全国排名第14位,次于河北江西高于湖北湖南。

而相应的西北重地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为1.14万,全国排名第30位,仅仅高于甘肃成为副班长。而农村人均纯收入3505元,全国排名第25位,仅仅高于西藏陕西贵州甘肃云南。而我能查到的2007年的分地区数据,则有些让人深思。喀什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仅2472元,和田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1818元,克州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1571元。这些一度认为的分裂势力较强的地方,其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几乎也是中国最为贫穷的地方。

    这个数据的对比是让我沉重的,也符合我在两地的直观感受。最近以来新疆不稳,让有识之士忧心。这几年我醉心于地缘政治以及历史、文化、宗教与国家文明体成长关系之间的思考,我已经能够敏感地在奥巴马“开罗讲话”后马上意识到,美帝与伊斯兰世界的战略和缓意图,很可能将腾手对付崛起中的中国,而意欲脱身的美帝有可能试图祸水东引;而要实现这种战略转向,中亚方向必然是其操作的重点方向。

    新疆事件已经揭示了美帝所谓“巧实力”的内涵,那就是转变战略中心,以各种非直接性冲突手法集中对付对其全球霸权构成挑战的对象——复兴中的中国。而尚未实现资源全球有效布局以及产业有效升级的中国,由于不能选择提前摊牌,却不得不处于守势,甚至不得不暂时吞下苦果。卧薪尝胆容易吗?不容易,甚至有些悲壮。

    而内蒙的简单行走让我意识到,新疆的经济发展尚有很大空间。在喀什那干涩的农田以及破败的民居,证明了提高那里的生活水平是有很大空间的。我渐渐认同“井底望天”先生在其博客中对新疆未来数年发展路径的分析。围绕提高就业和生活水平,相当程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向新疆的转移是必要的。

    只有最大程度减少生存线附近甚至以下的贫困,还人以生存的基本尊严,才可以减少美帝操作的空间,才可以在守势中积极地卧薪尝胆。

    想到在新疆,我为普通维族人的淳朴所感动。但我忘记了,按照“血酬定理”,贫穷中的淳朴也意味着容易轻信和被煽动。与内蒙的对比,我更加相信了其背后的经济因素。

    短短几月,6月在新疆,8月在内蒙,观而感知,做以上谬论,以记我心。

 

    回到景色本身。景色似乎最单纯。

    一路,下着雨,阴阴的,而路两旁,雨中草原虽浓郁也优雅。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路边草原与牧民) 

    已经是八月底,居然路过一大片油菜花。我家乡记忆中,油菜花都是在三四月开的。而这里几乎立秋时分,居然盛开油菜花,让我惊奇,让我莫名欢快。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八月底的油菜花)

    前往额尔古纳湿地的路上,经过了白桦林。

    小雨依然飘着,白桦林湿漉漉的,幽静安详。我的内心感受到这样湿漉的幽静,却始终无法用相机表达出内心所感,以至于到最后焦躁不安。感受到了,却无法表达。

    上次在新疆库尔德宁的原始森林中走,也有这样的情况,内心感受到幽远的宁静,却始终无法通过相机表达。看来,以后有机会还应多看看别人拍森林的片子,再仔细琢磨琢磨。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白桦林1)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白桦林2) 

 

    二、额尔古纳湿地

 

    车行一个半小时,到达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登高远望,湿地尽收眼底。

    整个湿地占地12.6万公顷,额尔古纳市区附近的根河湿地以其面积之大、植物种类之多、四季色彩变化之明显、生态保护之完好,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

    我查看过很多驴友以前的游记和照片,有不少对此有非常动人的描述。甚至我看见某位驴友在清晨爬到山顶看湿地的照片,黎明阳光洒在湿地披上暖暖的金辉分外动人。

    但我到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多,天空中下着雨,需要雨伞或雨衣,没有防雨设施的相机根本无法长时间暴露于雨中。远处水汽蒙蒙,能见度很不好,但也隐约玲珑。

    还是看照片吧。

    心情?永远如此,美,是多种多样的,心情沉浸其中,就能感受到美。

    顺便提一句,额尔古纳市附近有一俄罗斯餐厅,是当地大名鼎鼎的特色餐厅,虽然比较贵,却生意好得不行。我们就在此地午餐,其味道非常鲜美,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额尔古纳湿地1)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额尔古纳湿地2)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额尔古纳湿地3)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额尔古纳湿地4)

 

    二、金帐汗草原的马

 

    在俄罗斯餐厅吃完饭,便回转海拉尔。在离海拉尔几十公里处向左拐入,前往金帐汗草原。

    金帐汗距海拉尔36公里,位于陈巴尔虎旗境内号称“天下第一曲水”的莫日格勒河畔。中国历史上许多北方旅游牧民族都曾在这里游牧,繁衍生息。

    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秣马厉兵,与各部落争雄,最终占据了呼伦贝尔草原。他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无数骁勇的骑士,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

    金帐汗草原远望,是连片错落有致的蒙古包群,连绵不绝。初看,背后应该隐藏着细致的分工的严密的组织形式,也透视出原先游牧民族在流动中的组织方式。隐约感受到这些,却苦于不能仔细看明白说明白。

我们对农业文明下固定的社会组织比较容易理解,却对始终流动中的社会,如何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没有概念,看来,以后需要找书看了。游走,果然促进学习。

    进入蒙古包群,很容易发现敖包等祭祀场地。我们依照惯例,顺时针走三圈,并将代表心愿的红绸带系在某块石头上,置于敖包当中,便让心愿随天地日月而日晒雨淋吧。

    而某块石头柱子上刻着的成吉思汗的训谕吸引了我。很多我都记不住了,却有两条深深刻入我心里:“进攻象鹰一样迅捷”“欢乐要想五岁孩子一样畅快”。大概意思如此。尤其是那“欢乐时要象五岁孩子一样畅快”,让我久久回味,感受到草原一般的通畅和纯净。我似乎感受到,返朴归真,才是通途。

    在这里,依然下着雨,要命的雨,时不时大起来,时不时歇一会,使得相机拍照很难进行。只能勉强而为之了,因为雨,就放弃了去远处高处,拍所谓的“天下第一曲”的全貌了。而当地最好的“呼伦贝尔”烟的烟盒上,居然就是用的“天下第一曲”的图片做的标志。

    在这里我们最为兴奋的,不是看见“天下第一曲”。其实我觉得这个水弯,是不如新疆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九曲十八弯”壮观的。

    我们最为兴奋的是,看见了马。不是一匹马,而是成群的马,徜徉在草原静静吃草,偶尔突然奔跑,跃蹄而过。

    天色将暗之时,雨居然小了很多。李君骑马的欲望终于迸发出来。我们找到当地牧民,一老一少,挑了几匹,骑上跑了一圈。李君、周君皆兴高采烈,我在马背上揣摩随马颠簸起伏之道,似乎刚琢磨出点味道,就该下来了。

    与马主随便聊聊交流。这一老一少两位,拥有我们看见的上百匹马,以及一些牛羊等牲畜。我们粗略算了算价值,当在至少数百万以上。不过当地人都说“家有百万、四条腿的不算”。因为冬天大雪之时,雪的厚度决定了这些牲畜的过冬食物够不够,也决定了他们的存活率。明白这一点,就明白为什么内蒙冬天大雪如果过大,连中央都要惊动。也明白以前电视新闻里的内蒙雪灾是什么意思了。

    这样的农牧民,在新疆尤其是南疆,是很少能见的,这也佐证了我在前面关于新疆内蒙的观感对比。

    我们中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把牛羊马卖了,到城里住。他们坚决地摇头,说住不惯。

    是啊,如此天地广阔之地,如此悠闲自得,何至于入城过那狭小空间的日子。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于拥有一个草原和天地日月后,城市,已经会成为内心的一种禁锢。

    剩下的,便是金帐汗附近草原的照片。后来发觉很可惜,那成片的如同连营、透着某种严密组织方式的蒙古包的没有照片。也算遗憾吧。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金帐汗草原1)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金帐汗草原2)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金帐汗草原3)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金帐汗草原4)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金帐汗草原5)

呼伦贝尔散记:额尔古纳湿地与金帐汗的马

                                   (金帐汗草原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