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东海参崴小记(二)

(2008-12-02 21:47:57)
标签:

旅游

原创

杂谈

俄罗斯

海参崴

分类: 欧洲行记

谈一些必去的景点。海参崴的旅游景点当然不会给你耶路撒冷、伊斯坦布尔、巴黎等历史名城那样的震撼。但也有一些很有特点的地方。

首先是“太平洋舰队的战斗荣誉纪念碑”广场,参观二战潜艇博物馆。博物馆建在了一艘退役的潜水艇里,它是曾荣获红旗勋章和近卫军称号的“C-56”号。旁边是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纪念碑,碑文记载着苏联海军在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名字和事迹。碑前燃烧着“长明火”,纪念碑后面,是一个很小的东正教堂,安慰着卫国捐躯者的灵魂。二战中C-56英勇善战,共击沉敌舰10艘,重创4艘。战后C-56潜艇被分割成数段运送至此, 组合焊接后复原,建立了这个实体博物馆。进入潜艇, 舱内各种机械、设备、物件真实原样, 艇舱两壁贴满照片、图片和文字材料,仿佛亲临硝烟弥漫的战场。潜水艇博物馆的左侧,有一座宏伟宽大的俄式高层建筑,门前有两具大铁锚,这就是名声显赫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总部所在。

看“长明火”左边的纪念文字和牺牲者姓名,你能够明白俄罗斯在二战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二战中前苏联牺牲的男子即达二千万之多,成为目前俄罗斯男少女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啊,金角湾,那里曾经是多少英烈出发的地方,而今天那些鲜活的生命却只能在“长明火”的光芒中去依稀回忆。远东海参崴小记(二)

             C-56潜艇与其后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去参观潜艇还碰巧逢上五一大游行。街道旌旗招展,感觉城市居民都出来了,按照党派或者单位,组成不同的游行方队。而很多人举家出动,如同参加一个全市的大party

远东海参崴小记(二)

    (游行的水兵)

    看来俄罗斯人依然保留着很多前苏联的传统,只是现在这种游行传统少了很多政治味道,更像一种特别的聚会。也看见了前执政党的方队,一辆彩车后面,稀稀拉拉几个年纪很大的干瘦老头,蹒跚着背扛着几面旗帜。想到当年的显赫,心中不免凄凉。由此既看到了前执政党的衰朽,也看到了人民抛弃政治概念的无情。

远东海参崴小记(二)
   (游行的家人)

    由于正好赶上五一大游行,交通管制,我们没能够进去看列宁广场。不过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一定是要去列宁广场附近的火车站,那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另一头就是莫斯科。踏上月台,一列黑沉沉的蒸汽机车厚重地伏在那里,火车头前面就是9288碑,代表铁路的总长。而蒸汽火车头则是为纪念二战时期英勇的铁路工人的实物纪念碑。

远东海参崴小记(二) 

(车头,西伯利亚铁路终点)

西伯利亚铁路19世纪末期开始修建,俄国倾其全力,无数劳工冒着零下五十度的严寒,耗资巨大,死伤无数,终于在1904年通车。修建这条铁路的的战略意义就在于,牢固占领这片远离欧洲的广大土地,实施蚕食亚洲的远东政策,他们认为“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将代替苏伊士运河成为前往中国的重要商路,而俄国将处于亚洲和西方世界的仲裁人地位”。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深刻改变了近代远东历史,阻隔了日本和英法在远东的进逼,迫使日本向中国东北、朝鲜等地寻求势力扩张。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假如当年俄罗斯没有拿出比同期军费开支还多的费用和气吞山河的气魄,修成这条铁路,中日战争也许会延缓很多年,世界历史如何演进,真是不知道。

    看完站台后可以进入很具俄罗斯风格的火车站大楼。它的外观精美古朴,充满贵族气息。通过站台内的天桥,人们可以步行到海港,海港候船大厅有许多商品供游人选购,比较出名的旅游商品当属套娃和望远镜。俄罗斯的军用望远镜很不错,值得推荐,这个地方买也不算太贵。大厅外的码头很开阔,很多人在休憩,那是一个好地方,可以安静地长坐。

远东海参崴小记(二)

    (码头大厅休憩处)

    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最后一个地方是当地最高的一座山。而山的最顶端是一个雕像:两个人合伙抱着一本刻着俄语字母的书,背着一柄十字架。原来他们是创造俄罗斯文字的人,一个叫基利尔,一个叫灭佛基,似乎还是兄弟二人。俄文好像属于斯拉夫语系,我对语言学方面不熟悉,但我知道,对于任何民族,文字都是民族历史传承和文明进步的基本工具,所以本国文字的创造者都享有和民族历史同样长的最高荣誉,我走过的所有国家皆是如此。所以,这美丽的海参崴最高的地方,给予了创造民族文字的先知圣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俄罗斯是如何一个文化底蕴的国家。

 远东海参崴小记(二)

    (俄罗斯字母之父)

    最后似乎需要简单提及海参崴和中国的关系。海参崴,就是中国人根据这里盛产海参而命名的。但在地图上你看见的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的意思是控制东方

当哥萨克人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方拓殖于17世纪来到阿穆尔河一带,正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中国用武力回击了俄罗斯的进攻态势,金庸甚至在《鹿鼎记》用韦小宝记录了这个过程。但到了19世纪,中国虚弱了而俄罗斯却强盛了很多。他们需要从阿穆尔河进入太平洋的天然出口,也急需一个为他们美洲殖民地供应物质的基地,取得海参崴这个天然良港已经是俄罗斯全球战略争霸的必然选择。在当时的国力对比下,失去这个地方只是时间问题。虽然皇帝个个勤政、但不幸面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碰撞冲突的清朝政府,在1860年被迫割让了海参崴。金角湾上那个“ 1860的巨大纪念碑记录了这个城市俄国历史的开始,却直接透视着中国百年兴衰,透视着领先世界1000年的农业文明面对工业文明蛮横冲撞下的无奈心酸,透视着近代100多年黯然神伤的国殇。

1860年以后本来这里还有很多中国人,每天清晨都可以听到中国人叫卖豆腐的声音。一些中国人开始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但是上个世纪30年代后,具有大帝和暴君两种品行的斯大林强硬命令,将所有中国人驱逐出境。他恶狠狠地说:“这是俄国人的土地,需要掌握在俄国人手里”。远东海参崴小记(二)

      (典型风格的前苏联雕塑)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很大,但人口始终只有中国的7分之一左右,尤其是西伯利亚更是地广人稀,因此始终担心中国的移民潜力,生怕被重新中国化,这种担心也体现在近年来是否与中国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上。广袤的西伯利亚,在农业文明之下属于常年冻土地带没有多大商业价值,但在工业文明下却是蕴涵着丰富工业资源的宝地。但两国的合作开发因为各种原因没什么特别进展。

    除非出现特别的奇迹,海参崴将不可能再回归中国,对于中国人,叫它海参崴而不是符拉迪沃斯托克,也许只是试图亲近的一种借口,或者是用梦想亲抚伤口的一种方式。没有办法,正如人生的很多迹遇,不可逆,也无力改变。只是,想象斯大林从背后看过来的阴沉眼神,以及眼光下凄冷寒风中踯躅蹒跚被驱赶着的中国人,内心突然涌出真切盼望。过去已已,唯期望中华文明能够重新归位人类主流演进历程,不再重复近代百年忧伤。

远东海参崴小记(二)

 (返回时路过的俄罗斯边境村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