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海参崴小记(二)

标签:
旅游原创杂谈俄罗斯海参崴 |
分类: 欧洲行记 |
谈一些必去的景点。海参崴的旅游景点当然不会给你耶路撒冷、伊斯坦布尔、巴黎等历史名城那样的震撼。但也有一些很有特点的地方。
首先是“太平洋舰队的战斗荣誉纪念碑”广场,参观二战潜艇博物馆。博物馆建在了一艘退役的潜水艇里,它是曾荣获红旗勋章和近卫军称号的“C-56”号。旁边是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纪念碑,碑文记载着苏联海军在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名字和事迹。碑前燃烧着“长明火”,纪念碑后面,是一个很小的东正教堂,安慰着卫国捐躯者的灵魂。二战中C-56英勇善战,共击沉敌舰10艘,重创4艘。战后C-56潜艇被分割成数段运送至此, 组合焊接后复原,建立了这个实体博物馆。进入潜艇, 舱内各种机械、设备、物件真实原样, 艇舱两壁贴满照片、图片和文字材料,仿佛亲临硝烟弥漫的战场。潜水艇博物馆的左侧,有一座宏伟宽大的俄式高层建筑,门前有两具大铁锚,这就是名声显赫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总部所在。
看“长明火”左边的纪念文字和牺牲者姓名,你能够明白俄罗斯在二战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二战中前苏联牺牲的男子即达二千万之多,成为目前俄罗斯男少女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啊,金角湾,那里曾经是多少英烈出发的地方,而今天那些鲜活的生命却只能在“长明火”的光芒中去依稀回忆。
(车头,西伯利亚铁路终点)
西伯利亚铁路19世纪末期开始修建,俄国倾其全力,无数劳工冒着零下五十度的严寒,耗资巨大,死伤无数,终于在1904年通车。修建这条铁路的的战略意义就在于,牢固占领这片远离欧洲的广大土地,实施蚕食亚洲的远东政策,他们认为“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将代替苏伊士运河成为前往中国的重要商路,而俄国将处于亚洲和西方世界的仲裁人地位”。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深刻改变了近代远东历史,阻隔了日本和英法在远东的进逼,迫使日本向中国东北、朝鲜等地寻求势力扩张。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假如当年俄罗斯没有拿出比同期军费开支还多的费用和气吞山河的气魄,修成这条铁路,中日战争也许会延缓很多年,世界历史如何演进,真是不知道。
当哥萨克人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方拓殖于17世纪来到阿穆尔河一带,正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中国用武力回击了俄罗斯的进攻态势,金庸甚至在《鹿鼎记》用韦小宝记录了这个过程。但到了19世纪,中国虚弱了而俄罗斯却强盛了很多。他们需要从阿穆尔河进入太平洋的天然出口,也急需一个为他们美洲殖民地供应物质的基地,取得海参崴这个天然良港已经是俄罗斯全球战略争霸的必然选择。在当时的国力对比下,失去这个地方只是时间问题。虽然皇帝个个勤政、但不幸面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碰撞冲突的清朝政府,在1860年被迫割让了海参崴。金角湾上那个“ 1860”的巨大纪念碑记录了这个城市俄国历史的开始,却直接透视着中国百年兴衰,透视着领先世界1000年的农业文明面对工业文明蛮横冲撞下的无奈心酸,透视着近代100多年黯然神伤的国殇。
1860年以后本来这里还有很多中国人,每天清晨都可以听到中国人叫卖豆腐的声音。一些中国人开始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但是上个世纪30年代后,具有大帝和暴君两种品行的斯大林强硬命令,将所有中国人驱逐出境。他恶狠狠地说:“这是俄国人的土地,需要掌握在俄国人手里”。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很大,但人口始终只有中国的7分之一左右,尤其是西伯利亚更是地广人稀,因此始终担心中国的移民潜力,生怕被重新中国化,这种担心也体现在近年来是否与中国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上。广袤的西伯利亚,在农业文明之下属于常年冻土地带没有多大商业价值,但在工业文明下却是蕴涵着丰富工业资源的宝地。但两国的合作开发因为各种原因没什么特别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