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约旦(之五):行走于瓦地伦沙漠

标签:
旅游约旦杂谈 |
分类: 亚洲见闻 |
《阿拉伯的劳伦斯》看过吗?相信很多人没看过。而我是碰巧看过。
电影其实是很长的,上下集呢,讲的故事却很简单。一战背景,那个时候约旦这个地方的土地都属于奥斯曼帝国。而奥斯曼帝国哈里发却非要选择与德国搭伙打英法。于是英国人派了一个后来称为英雄的劳伦斯,在这里很多年,联合阿拉伯贵族和当地人,在奥斯曼帝国的背后猛捅小刀。
这个电影很有名,又得了一堆的奖,以及无数言过其实的赞誉。那个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史诗电影”是英国人说的。劳伦斯作为一个小兵为自己国家在沙漠这样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付出多年青春,历史没有忘记他,于是劳伦斯出名了。只是,当初狗日的帝国主义许诺要帮助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国家,战争一胜利就忘了,害得阿拉伯人愤然起义。不过也不能怪,英国这个帝国其实品行确实很差,后来在二战期间,就把巴勒斯坦地区作为利益诱饵许诺给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三方,从而为后来中东的乱象埋下了伏笔。想到这里,恨从心头生。东西方冲突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结果来看西方利益至上的背后往往充斥着谎言和欺骗。
想想当年劳伦斯也觉得自己被自己的祖国欺骗了,害得自己无法向自己战斗中结成深厚友谊的阿拉伯兄弟交代,没办法只有埋头写回忆录,这才有了《阿拉伯的劳伦斯》。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个电影的主要拍摄地瓦地伦沙漠,也有了那么一点名气。有了一些游人,也许,这就是当年的殖民老爷对阿拉伯兄弟迟到几十年的“报答”。
扯远了,回到沙漠。
Wadi Rum.在阿拉伯语言中是“酒红色的山谷”。位于约旦西南方的沙漠,离亚克巴湾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地理景观很独特。除了野狼、蝎子、骆驼这些沙漠常见物以外,还有着壁画、雕刻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至今安静地留在沙漠里的岩石上。听说以前有一条路前往麦加朝圣,就要穿过这个沙漠。我无法去证实,不过面对这浩瀚沙漠,那宗教的力量,以及人虽渺小却倔强坚韧的力量,却让我不得不为之一震。
对于沙漠,图片说明一切。相册里还也有几张。
进入沙漠,碰见的就主要是阿拉伯本地人了。我能够感觉到,我们和本地人,对浩浩沙漠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潜意识里总有沙漠是死亡和生命枯萎的象征,而本地人把一切看为那么正常,潜意识里认为这沙漠是生命表达和穿越之地。
所以,客观的环境总是那样,生命的意义却不相同。也许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反省自己,不至于让我们的思维惯性妨碍我们去理解多纬度的人生和世界多样性的人。
瓦地伦沙漠和我在新疆甘肃看见的沙漠也不一样,这里的沙漠沙石偏红,而且并不是漫目黄沙,而是在沙漠中此起彼伏布满了赫红或赫黑的山峦。在沙漠边缘地带上我们看见一些小镇,映射着人类生命不息的象征。
而沙漠风光没有辜负我们的颠簸前行。他以宽阔而略现粗暴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美丽。当然这种美有些男人味道。而我能够强烈感觉得到,瓦地伦的沙漠,以浓烈而残酷的方式容忍着生命的存在。这些生命因为炎热干燥的沙漠,以更为倔强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生存,以渺小却真实的存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如同上图的草丛,一样地经历着生死枯荣,并因沙石的簇拥而更现美丽。
而我等渺小人物的生命,便如同这草生于沙漠,心灵透彻,展开生命,便是生命的意义。
在沙漠深处,我们在一片大岩石的里面,看见了古代人们来来往往留下的痕迹。有的人在上面刻下自己的名字,有的刻下一段可兰经经文。而下图里,两个人在跳舞。想象着几步以外炎炎烈日,无边大漠,这简单的类似原始壁刻的舞蹈,折射出当时那颗心,如何在压迫生理极限的环境中,怀抱着向往的幸福之地。此刻我能够更理解一些,摩西所带领的犹太人,为前往上帝应许之地的幸福所经历的苦痛艰辛。
后来了解到,这里曾经是那些穿过沙漠前往麦加朝圣的人必然经过的休憩之地。是的,沙漠的那一头是麦加,是精神向往的归属之地。走过去,走向幸福和心灵的安宁,为此,穿越千难万阻。心中有麦加,有麦加在大海那一边,那便渡海而去;有麦加在在沙漠在那一边,那便跋涉而去。
最后,要离开返回了。我捕捉到一个阿拉伯老伯,在一块岩石下休憩。沙漠太阳狠毒,炎热异常。而只要有一点阴凉,就感觉很清爽。老伯斜躺在岩石边,神态安详,略带微笑。他在想什么呢?是在这炎炎大漠中,以纯净的心畅想着来日的梦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