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约旦(之四):惊艳的玫瑰之城佩特拉

标签:
旅游约旦杂谈佩特拉 |
分类: 亚洲见闻 |
这是一个让人惊艳而目瞪口呆的地方,岩石随着阳光闪亮玫瑰红色。这是一个有着悠远故事的地方,一个人群那巴泰人(Naba Taeans)生存生长的故事。既能够被美本身所感动,又能被美背后的传奇所感动,站在当下,而心灵眺望古远。这,理所当然成为神奇的地方。
佩特拉,有着“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之美誉,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地理杂志曾把这里誉为一生中五十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那个最近的发现者贝克哈特1784年生于瑞士,热衷于对阿拉伯文明的研究,在德国和英国接受教育并潜心学习阿拉伯语。他先去叙利亚,花上几年时间完善自己的阿拉伯语,同时学会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然后前往埃及的开罗,化名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他讲流利的阿拉伯语,对伊斯兰的宗教典礼仪式无所不晓。渊博的学识使他在旅途中处处受人尊敬,穆斯林人都误把他当成了阿拉伯人。1809年,他听了佩特拉的传说,一种难以遏制的好奇心驱使他奔向这座自12世纪以来根本没有欧洲人涉足过的城市。不知是伪装得好还是运气来临,他竟然成功潜入佩特拉城。千年古城终于重见天日。这一天是
1812年8月22日。而就在1806年,一位名叫尤尔里奇·西特仁的德国学者装扮成阿拉伯人穿越奥斯曼领地,从当地的居民口中获悉了“佩特拉废墟”的所在地。好奇的西特仁试图悄悄溜进佩特拉,可是不幸伪装被识破,惨遭杀害。
(赛格小道)
走在峡谷中,一路都是抬头只见一线天。周围岩壁上是几千年的风沙在石壁上雕琢出的千奇百怪的石纹。这里的岩石属于沙岩一类,该是有很绚丽的颜色的,却谷中昏暗迷离光线的混合下,生出怪诞而压抑的色彩。想想2000年前,很多人还没有进城,便被这长长迷幻色彩褪去了骄傲,多生了一份敬畏。
(岁月之纹)
到走出峡谷的瞬间,正想长舒一口气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却是你的满眶视野也无法装下,以整座山崖凿就的玫瑰宫殿。它的气势和精美,让所有人豁然开朗并目瞪口呆。
穿过卡兹涅殿堂后进入一段较为宽阔的峡谷土石路,两边有那巴泰人达官贵人的墓室。这些坟墓更像一座座巨大的石雕,除去规模宏伟庄严之外,更把当时的生死观念近乎完美地和当地岩石的美妙迷幻色彩糅合在了一起。
(墓群)
环顾四周,这两千年前的建筑遗迹,在沙漠之中的一片险峻的山岭谷地,依然清晰地向我们传达着生死的变迁,于玫瑰红的淹没色彩中传递着天地之苍茫。那些当年试图永恒的那巴泰贵人们我们已经记不住名字,但我们却永远不可能忘记那巴泰人,因为佩特拉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岁月如斯,唯心灵可以穿越成为永恒。那么,去约旦的佩特拉,在玫瑰的色彩中安详。那么,去约旦的佩特拉,在历史的苍茫中徜徉,所需要的,只是带着一颗纯净的心去穿越历史的光阴。你可能会发觉,通往过去辉煌与现实的道路,似乎很有可能是玫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