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思
(2008-12-04 01:59:42)
标签:
文化 |
人应该怎么去生活呢?这一直以来是我时不时的会去考虑的一个问题。大多数时间,我用嬉笑怒骂去回避对这个问题的严肃思考。但这是可悲的,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要么会随波逐流,在外来的语言和表达中困惑迷失,做无谓的消耗,要么就是心灵陷入脆弱,无法承担哪怕是稍微厚重的话题。
我想生活,应该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让我想起来很久前的电视剧的主题曲,生活是一根绳子,上面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是的,通俗,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一种状态。如果用雅致一点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二者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们喜欢用后者来表达情绪,如果我们能掌握这种表达方式,因为他看起来更加的文明,有教养,是一种人们通过语言符号而进行的身份标榜,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得到安全感。所以,我觉得,我们生活的很辛苦。
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畏惧。在了解了畏惧在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并且左右着我们生活之后,我理解了佛经对于大智大勇的推崇。对智识的追求导致了我们的文明社会,而勇气通常看起来并不那么重要。这不仅因为我们误解勇气,以为在小的时候敢于去深出小胖胳膊挨上一针是一种勇敢,能第一个跳下水是一种勇敢,甚至是第一个吃螃蟹。这种勇敢是我们与现实博弈的策略选择,而不是勇气。我们面对的危险,是具体的,现实的,而我们超越这种危险时被鼓励的。比如打完针可以有糖吃,可以有阿姨的鼓励,跳下水会被人钦佩,那个吃螃蟹的,我甚至可以戏谑的理解为古今第一馋人。而这些,其实与我想说的勇敢没有关系。我们人生中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畏惧的本性。只有突破了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把勇气之名冠上。我们的畏惧包括了很多方面,有些是与生俱来的,譬如对黑暗的惧怕,对水火等自然力的惧怕,有些事后天养就的,对神灵的畏惧,这样一种对超自然力的惧怕,被人们称为崇拜。克服这些畏惧是困难的,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承受能力,还要面对外界,特别是舆论,人与人的一种情感交流。因为有些畏惧的克服是不被鼓励的,甚至要惩罚,这种体验好似在房龙的一册书中有体现。而当我们理解了人的畏惧,就会对里面阻挠人们行动的老人有所同情。对舆论的一种在意也是畏惧。
面对着这个很乱很吵,很有滋有味的世界,当我提出要超越畏惧要勇敢时,我想到最近文化人们经常说的对自然要有所畏惧,并进而提出要有所信仰。我一直以来比较赞同。信仰的功能之一,是承认有一种力量可以掌控你,可以做你不能做的事。我看了太多盲目的,非理性的人恣睢的生活,他们破坏这个世界的美好,他们搅乱这个世界的安宁让谦和有礼的人际关系鸡飞狗跳,这样不好。但是,我并不认为,让人去对畏惧有所保留,甚至去寻求信仰的救赎是一种妥当的解决之路。吴经熊先生当年在“当法律不足以慰藉心灵”时,寻求基督教的救赎。这种知识精英的行为很多时候将带给我们一种暗示,在我们无法到达的地方,有人转身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当到达相同地点时我们要做相同的选择,甚至这种示范是从现在起就不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人的思虑,是天地间最闪亮的东西。但是我同样承认,上帝会对人的思考发笑的。如果他真的存在并且有闲情逸致这么做的话。对前人行为的一种效仿,一种在没有搞清楚情境和个人经验时,给出结论,其实也是一种畏惧。畏惧在同样的情形下自己的失败。也许人正是靠着这种观察,避免了很多次灭顶之灾,但是同时也捆绑了很多人自由的心灵。特别是当外界没有要求时,而你却在自己心中进退维谷。
最近,在我去逛书市时,我发现教导人们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去思考的书多了。这证明不晓得该怎么去生活的人多了。我看过其中一些,特别是当我苦闷时,里面的语言恰逢其时的让我镇静
人的一生在解决问题。有些根本不是问题。我的小猫在追自己尾巴时,我总自嘲是不是我也有相同的行为。我们给自己暗示,下魔咒,这种力量非常的强大,强大到自己会将自己心灵撕裂成为两个部分,一个乐于建构应为模式,用必须,一定来做要求,一个不停的去突破。去挣扎,而在不同的情境中结果会有差异。大多时候我们更保守。
为什么我们在懂得去倾听自己内心之前一定要学习那么多的规律呢?真是奇怪。其间有多少转瞬即逝,而我们美好的生命就在记忆规律,践行规律,挑战规律,遗忘规律中消弭了。所以就当给自己摇摇铃好了。也许你永远不是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