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八佰》观后感

(2020-08-28 19:03:33)
电影《八佰》观后感
2015年,我在武汉做了一个大型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展,接触了大量的抗战史料。自那以后,格外关注抗战题材的各类影视作品。当然,我更倾向于纪录片和人物传记。今年8月21日,电影《八佰》肩负着影院复苏的重任,全国上映,所以很自然的排进了我的观影计划。

我在微信上给夫人键入观影的提议,而后又删了。我想她可能不感兴趣,毕竟以我对她的了解,潮流影音似乎更有吸引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主动问我何时去看《八佰》,这让我感到些许意外,于是就告诉她前几日的欲言又止,并且问她是否由于朋友圈中刷屏引发观影意愿?她说有这个因素。于是我们很愉快的定了票,并如期走入影院认真观看了这部影片。

她说,很多人都说被《八佰》感动得泪流满面。我很担心她到时候哭得稀里哗啦,场面失控,于是趁晚饭后的散步时间给她讲述了这部电影的背景,并且叮嘱她主要从电影艺术角度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到编剧的处理、拍摄技法和演员表演这三个方面。从实际效果看,这一招显然起到了作用,整场电影她并没有哭。而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周边的观众似乎也没有感动到流泪的境地。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八佰》也不例外。其实只要关乎历史,就一定会形成争议。这种争议从上映后的各种几乎是针锋相对的影评热议就可见一斑。我想根源在于很多人分不清历史和历史剧的区别。历史讲求真实,而历史剧则需要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来源于真实而又要高于真实。纪录片通常很少会引发争议,因为它以史实说话,而电影则需要艺术的渗入,同时还需要考虑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史实与艺术再造从来都是矛盾的,我想任何一个主导或者参与过史实为基础的艺术项目的人,内心都会有一种濒临崩溃的感觉,尤其是涉及到政治的题材,更是如此。不知道制片方和导演管虎的内心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说实话,由于对史实的偏爱,以及对这段历史的深度了解,观影过程是相对乏味的,就好像重复观看一部电影,或者先看了小说再去看改编的电影一样。能够让我坚持看完,就只能是与电影艺术相关的部分了。

从这个角度讲,《八佰》在摄影技术、色彩控制、服装造型、场景营造、声效等方面做的比较出彩,可能是有国外专业团队的加入,的确算得上一部视觉水平较高的战争片,是我目前所看过的国产电影中的拔尖之作。

《八佰》影片试图表达出国民政府的无能和腐败,侵略者的残暴以及国民人性的复杂,当然,还有战争的残酷血腥。但作为史实改编的电影,在编剧、剪辑上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实话实说,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至少有两次撤退的念头。以前有业内人士曾经这样总结,国产片是用一个稀烂班子拍摄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而国外的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则刚好相反,他们擅长用顶级班子拍摄一个极简的故事。尽管现在国内的设备也很高级了,但底层的逻辑并未改观,这是我对《八佰》最不满意的地方。

影片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特派员与谢晋元的对话,高度概括了四行保卫战的特点,以及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结尾字幕中的历史照片,个人认为应该以更为庄重的篇幅展现。并且,在电影开篇也应该适度的交代当时的抗日战争在宏观上的形势。

其它细节我就不赘述了,总体给予的评分为7.5分。我事后也问了夫人,她的回答也是7-8分。无论如何,我都期望类似的历史题材的战争影片能够在国内更多的呈现,让更多的年轻朋友能够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以及战争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真切的苦难。

今天的中国,正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八佰》的上映时机可谓恰到好处。在“神剧”频现的洪流中,《八佰》无疑是值得点赞的。而中国抗战历的复杂性,也值得我们以最为客观的视角予以解读。这段历史仅仅过去80余年,国人必须牢记,并透过它拓宽对世界、对人性、对民族的认知,让自己成为一个睿智而勇敢的中国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