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不逢时的一代贤君唐代宗

(2023-08-31 10:24:35)
标签:

历史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九位皇帝(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 ,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李豫为人仁孝温恭,深受祖父唐玄宗宠爱。最初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安史之乱时随父前往灵武,肃宗称帝后,被拜为天下兵马元帅。作为名义上的唐军统帅,统领郭子仪等诸将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凭借收复两京之功相继进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75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肃宗病死,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同年命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统仆固怀恩等大败史朝义部叛军,收复洛阳及河北诸郡,至次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吐蕃乘乱攻占河西、陇右之地,并于广德元年(763年)长驱占领长安,李豫出逃陕州,随后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永泰元年(765年),又用郭子仪等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此后藩镇势力壮大,开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实为世宗),葬于元陵。
        李豫在位时期,定计诛杀权宦李辅国、鱼朝恩及宰相元载,流放宦官程元振;任用杨绾、刘晏、韩滉等人,整饬吏治、漕运、盐政等,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
       这是百度百科介绍的唐代宗李豫,应该是相当全面客观的吧。恰好刚读了《周易》,这个豫字让我不由得想到豫卦,下坤上震,象征着欢乐。《尔雅. 释诂》:“豫,乐也。”又,豫:利建侯行师。意思是利于建立诸侯,行军打仗。
       李豫这一生快乐吗?应该不会很快乐吧?即使有,估计也不多。以皇孙身份深受祖父宠爱的那段日子大约就是他最快乐的日子了吧?跟着他爹唐肃宗收复江山的日子应该不好过。他虽然被立为太子,但又要防备张后和李辅国的明枪暗箭,又要找准猜疑心重且不念亲情的那个爹的节奏,真的是很难。后来终于熬成皇帝了,但这个帝位却是被李辅国和程元振两个宦官把他推上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什么实际权利。后来他利用两人的矛盾坐山观虎斗(这一招是他的大招,后来的权臣鱼朝恩元载也是这么被他收拾掉的)杀掉了李辅国,驱逐了程元振——不过我一直不太明白他为什么对程元振那么纵容,仅仅是驱逐而已。《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有一段是这么说的:“骠骑大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程元振专权自恣,人畏之甚于李辅国。诸将有大功者,元振皆忌疾欲害之。吐蕃入寇,元振不以时奏,致上狼狈出幸。上发诏征诸道兵,李光弼等皆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中外咸切齿而莫敢发言。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为:“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劫宫闱,焚陵寝,武士无一人力战者,此将帅叛陛下也。陛下疏元功,委近习,日引月长,以成大祸,群臣在廷,无一人犯颜回虑者,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夺府库,相杀戮,此三辅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诸道兵,尽四十日,无只轮入关,此四方叛陛下也。内外离叛,陛下以今日之势为安邪,危邪?若以为危,岂得高枕,不为天下讨罪人乎!臣闻良医疗疾,当病饮药,药不当病,犹无益也。陛下视令日之病,何繇至此乎?必欲存宗庙社稷,独斩元振首,驰告天下,悉出内使隶诸州,持神策兵付大臣,然后削尊号,下诏引咎,曰:‘天下其许朕自新改过,宜即募士西赴朝廷;若以朕恶未悛,则帝王大器,敢妨圣贤,其听天下所往。’如此,而兵不至,人不感,天下不服,臣请阖门寸斩以谢陛下。”上以元振尝有保护功,十一月,辛丑,削元振官爵,放归田里。”这事要放在其他帝王面前,诛程元振九族都不能解恨吧?居然只是放归田里。这或许也说明李豫比他老爹心善多了,是个知恩图报的主。虽然程元振是依附李辅国起家,但应该没有如李辅国般为了立张后长子而时时找机会陷害他。后来张后和李辅国反目,程元振却是真刀真枪和张后一党血拼了一回才保住李豫的帝位的。所以应该说李豫是个好人,这里还有另外一件事可以为证: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尚升平公主,有一次和公主吵架,竟然大言:“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意思是你仗着你爹是天子欺负我吗?要不是我爹瞧不起天子这个位子不愿意当,哪里轮得到你指手画脚!公主气得回宫告状,李豫居然非常赞同郭暧之言:“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郭子仪去谢罪,李豫反而安慰他:“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不过读唐代宗这段历史真的挺憋屈的。《资治通鉴》里至少提到了三次以上回纥使者在长安当街抢劫甚至杀人而无人敢管。如大历七年(公元771年),春,正月,甲辰,回纥使者擅出鸿胪寺,掠人子女;所司禁之,殴击所司,以三百骑犯金光、硃雀门。是早,宫门皆闭,上遣中使刘清潭谕之,乃止。更别提回纥吐蕃年年犯边,所过之处人畜无存。加之藩镇割据日益壮大,地方节度使刺史名义上是唐朝廷官员,实际上唐朝廷完全莫法插手地方政治。地方刺史一旦被下属搞死了,下属就自称刺史,而唐朝廷只能顺势册封以抚慰之。各个藩镇之间为了争夺地皮打来打去,唐朝廷最多也就只能派个使者喻之,然后谁打赢了地皮就归谁,唐朝廷也只有承认的份。这种乱象居然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在这样的乱象中唐王朝居然还存在了一百多年!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唐王朝气数未尽?!我更相信是唐代宗这个生不逢时的一代贤君的一番治理才让这个半死不活的王朝有了苟延残喘的机会。
       旧唐书对李豫评价相当地高,称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资治通鉴》的编著主要在于执政的经验教训,细节不多,所以我体会不到太多李豫的贤明之处。不过能在这样的乱世里支撑起一个濒临倒闭的王朝,还让这个王朝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李豫这个帝王,绝对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唐肃宗其人
后一篇:双十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