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史迹#医巫闾山辽代显陵、乾陵

标签:
辽代医巫闾山显陵乾陵历史 |
分类: 东北东北 |
http://s2/mw690/001eCKGHzy7oMIeiEz7f1&690
辽显陵、乾陵究竟在医巫闾山什么位置?1933-1934年,史学家金毓黻两次到医巫闾山实地考察 ,在他的日记曾记载:“医巫闾山绝顶,有望海、琉璃两寺,两寺之间山势稍平,衰草乱石中,有断碣上镌文曰:大辽东丹王耶律倍之墓。”金先生推断此地为耶律倍显陵之所在,其地为今天的富屯乡龙岗子村西北、医巫闾山主峰电视发射台南侧,发现有坝墙子遗址、琉璃寺遗址、瞭望台遗址、琉璃寺西山遗址。1980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富屯乡新立村西北三道沟中又发现了新的辽代建筑遗迹,从南向北依次有新立辽代建筑遗址、石板道遗址、瞭望台遗址、偏坡寺遗址、骆驼峰遗址。2012-2013年,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又进行了专项考察,龙岗子村二道沟、新立村三道沟存在两个独立的陵区已经基本证实,但对陵园格局的了解依然不够,显陵和乾陵各自归属仍没有确认。
【自上而下:瞭望台、琉璃寺建筑台基、琉璃寺门址】
http://s5/bmiddle/001eCKGHzy7p5OXDS3qa4&690【琉璃寺西山遗址平面图】
http://s10/bmiddle/001eCKGHzy7p5OWNEcp39&690
http://s10/bmiddle/001eCKGHzy7p5OWNEcp39&690
http://s10/bmiddle/001eCKGHzy7p5PXIpD389&690
【上:骆驼峰建筑遗址。左:骆驼峰踏道。
右上:偏坡寺一号建筑遗址。右下:石板道遗址】
http://s1/mw690/001eCKGHzy7p5VmsUV2d0&690
【大型四合院建筑基址(北-南)】
http://s1/mw690/001eCKGHzy7p5WiP7Ucc0&690
由正殿、殿门和左右廊庑合围而成的庭院,南北长61.2米,东西宽53.3米,由南向北分为三级,逐级抬升,第二级西南部有一座等边六边形建筑基座。
http://s1/mw690/001eCKGHzy7p5WxyHMke0&690
【三道沟】
http://s14/mw690/001eCKGHzy7p5WKlFs92d&690
【大型四合院建筑基址(西-东)】
http://s16/mw690/001eCKGHzy7p5W8teqzbf&690 http://s1/mw690/001eCKGHzy7p5WiP7Ucc0&690
【大型四合院建筑基址廊庑外侧排水沟】
【远眺骆驼峰】
【M2玄宫墓道探沟】
http://s2/bmiddle/001eCKGHzy7p6W6F0ZPd1&690【M2墓道实景图】
M2墓道两壁用土坯和青砖砌筑,表面抹黄泥,底部用双层方砖砌成规整的台阶。其与四合院的位置关系与辽庆陵东、中、西三陵的玄宫和陵前殿址基本相同。考察进一步认为,从乾陵开始,辽代帝陵开始以一组四合院建筑作为帝陵玄宫前祭祀建筑的模式,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区别于唐、北宋以一座单体建筑(献殿)作为玄宫祭殿的做法。辽代帝陵陵园形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祖陵、怀陵和显陵,为初创和探索期;第二阶段包括乾陵、庆陵东中西三陵,为定型期和成熟期。
辽乾陵的确认为找到显陵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仍需围绕琉璃寺和琉璃寺西山遗址以及龙岗子陪葬墓群,结合祖陵、怀陵陵园形制进行考证,比如祖陵、怀陵陵园中都发现了石墙,将陵园分隔为内外两重,琉璃寺遗址东南400米、通向龙岗子村的山谷中发现的坝墙子遗址,这些线索值得注意。目前辽祖陵的玄宫位置基本上得到确认,是位于山麓而非山下坡地的“凿山为陵”,故应参考祖陵形制而非乾陵,在琉璃寺、琉璃寺西山遗址东侧山麓上寻找。
在寻访二道沟龙岗子墓群时,远之到访了目前唯一没有回填的耶律宗政墓,墓室入口早年建造了保护房,但已经用砖墙封堵,之前有寻访者砸开了砖墙,目前可通过墙洞窥见墓道及墓门。网络上有寻访者早年发布的照片,可以一睹墓室内景。
http://s14/mw690/001eCKGHzy7p5Xu3c9Dad&690
【耶律宗政墓墓道外景】
【耶律宗政墓墓道(龙岗子1号墓)】
http://s15/mw690/001eCKGHzy7p5Xu9Prw6e&690 前一篇:#漳河南北#行程概览
后一篇:#古越史迹#兰若寺南宋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