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桓远之访古
桓远之访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51
  • 关注人气:1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史迹#医巫闾山辽代显陵、乾陵

(2018-11-11 13:37:23)
标签:

辽代

医巫闾山

显陵

乾陵

历史

分类: 东北东北
      医巫闾山是《周礼》所载的五大镇山之一,传说舜封天下为十二州,每州以一座山为镇山,医巫闾山被封为幽州的镇山,后来周代又封为五大镇山之北镇,其他四镇分别是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医巫闾山东麓的今北镇市,原名广宁,民国年间因其山名改为北镇并沿用至今。山东南有北镇庙,初名“医巫闾山神祠”,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是五镇之中保存最完整的镇山庙。
      当然,医巫闾山更让人感觉神秘的是此山之中有名为显陵、乾陵的两座帝陵,葬有追封辽义宗耶律倍(人皇王东丹王辽世宗耶律阮、辽景宗耶律贤和祔葬乾陵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这四位皇帝。众所周知,辽代帝陵大多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右旗的辽上京境内,分别为祖陵、怀陵、庆陵,九位皇帝中有六位葬于这三座陵,唯独显陵、乾陵设置于远离上京的医巫闾山中。辽代覆亡前夕,来自东方的女真人先后攻占辽东京、上京等重镇,辽代帝陵遭到了大肆破坏和盗掘,随着烽烟烈火消逝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具体地点、陵墓位次都已失载,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为人所知。清末民国盗墓风大盛,辽代帝陵又多次遭到民盗、官盗,日本人将东北纳入势力范围和扶植伪满洲国后,又多次以考察名义挖掘了辽庆陵,十墓十空已是常态,但多块帝后墓志的出土也为辨别陵位提供了依据。
       显陵、乾陵设置于医巫闾山并非偶然,起因肇始于辽代初期的一场长幼嫡子帝位之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于神册元年(916年)被立为皇太子,但是他的继承人位置却并不稳固,《辽史·后妃列传》中记载:“初,太祖尝谓太宗必兴我家,后欲令皇太子倍避之,太祖册倍为东丹王。”耶律倍的生母述律平皇后也属意于次子耶律德光(即辽太宗)。天赞五年二月十九日(926年4月4日),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后,将其改名为东丹国,册封耶律倍为“人皇王”(阿保机为“天皇帝”,其妻述律平为“地皇后”),并任东丹国国王,享受天子仪仗。耶律倍拥有了“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但封地却在远离契丹政治中心的渤海故地,表面上以获得了幅员辽阔的渤海故地作为补偿,事实上使其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有利条件。阿保机去世后,述律平尊为应天皇太后,并临朝称制,耶律倍知道母亲想要立二弟耶律德光为帝,在父亲的葬礼上对公卿大臣们说:“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与群臣共同请求太后让弟弟即位。耶律德光即位后,对皇兄耶律倍并不放心,处处防范,加强监控,而耶律倍也愈发愤懑与不安,中原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听说了耶律倍的遭遇,两次秘密派遣使节邀请他去中原,耶律倍对左右侍从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遂以海上钓鱼掩人耳目,于天显五年(930年)十一月携爱妃高美人和所有书籍渡海投奔后唐,临行前立木刻诗,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七年后,耶律倍于后唐覆灭前夕被李从珂杀害,后晋太祖石敬瑭先以王礼安葬。大同元年(947年),辽太祖耶律德光又将皇兄改葬于医巫闾山,谥曰文武元皇王,《辽史·地理志二》载:“大同元年,世宗亲护人皇王灵驾归自汴京。以人皇王爱医巫闾山水奇秀,因葬焉。山形掩抱六重,于其中作影殿,制度宏丽。”辽太宗耶律德光去世后,耶律倍的长子耶律阮被拥立为帝,击败了三叔、皇太弟耶律李胡,软禁了应天皇太后,是为辽世宗。他追尊父亲为帝,谥号让国皇帝,升父亲的王墓为显陵,死后也葬于父亲身边,《辽史·列传第二·宗室》载:世宗即位,谥让国皇帝,陵曰显陵《辽史·本纪第五》载:“应历元年,葬于显州西山,陵曰显陵。二年,谥孝和皇帝,庙号世宗。”。辽世宗之后,侄子、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子耶律璟即位为帝,是为辽穆宗。辽穆宗之后,帝位重新回到耶律倍嫡系,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贤即位,是为辽景宗。辽景宗也葬于医巫闾山,陵号曰乾陵《辽史·本纪第十·圣宗一》载:“统和元年甲午,葬景宗皇帝于乾陵,以近幸朗、掌饮伶人挞鲁为殉辽景宗之后,辽圣宗耶律隆绪选定捺钵地庆云山为自己的葬地,之后辽兴宗、辽道宗也葬于圣宗之侧,医巫闾山不再成为帝陵择地。金皇统五年(1145年),被俘二十年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葬于广宁府闾阳县乾陵傍。”他去世之前的身份是金朝的豫王,自然不会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http://s2/mw690/001eCKGHzy7oMIeiEz7f1&690
       辽显陵、乾陵究竟在医巫闾山什么位置?1933-1934年,史学家金毓黻两次到医巫闾山实地考察,在他的日记曾记载:“医巫闾山绝顶,有望海、琉璃两寺,两寺之间山势稍平,衰草乱石中,有断碣上镌文曰:大辽东丹王耶律倍之墓。”金先生推断此地为耶律倍显陵之所在,其地为今天的富屯乡龙岗子村西北、医巫闾山主峰电视发射台南侧,发现有坝墙子遗址、琉璃寺遗址、瞭望台遗址、琉璃寺西山遗址。1980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富屯乡新立村西北三道沟中又发现了新的辽代建筑遗迹,从南向北依次有新立辽代建筑遗址、石板道遗址、瞭望台遗址、偏坡寺遗址、骆驼峰遗址。2012-2013年,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又进行了专项考察,龙岗子村二道沟、新立村三道沟存在两个独立的陵区已经基本证实,但对陵园格局的了解依然不够,显陵和乾陵各自归属仍没有确认。
【自上而下:瞭望台、琉璃寺建筑台基、琉璃寺门址】
                                             【琉璃寺西山遗址一号建筑台基】
http://s10/bmiddle/001eCKGHzy7p5PXIpD389&690
【上:骆驼峰建筑遗址。左:骆驼峰踏道。
右上:偏坡寺一号建筑遗址。右下:石板道遗址】

       金代的王寂在《辽东行部志》中称:“闾阳,辽时乾州也。承天皇太后葬景宗于先茔陵之东南,建城曰乾州,取其陵在西北隅,故以名焉。本朝以其县去广宁府五里,改州为县。”据此所述,乾陵在显陵东南方。1970年在琉璃寺遗址山下的龙岗子村建造人防工程时,先后发现了多座砖室辽墓,根据出土墓志确认了辽魏国王耶律宗政(龙岗1号墓)、郑王耶律宗允(龙岗2号墓),墓志分别称:“归葬于乾陵”“陪葬于乾陵,祔孝贞皇太弟之茔。”两方墓志证明了耶律宗政、耶律宗允属于乾陵的陪葬墓,但耶律宗政墓中所出的《秦晋国妃墓志》称:“有诏於显陵,开魏国王玄堂而合袝焉。自相矛盾的实物证据干扰了对显陵和乾陵的辨别。2012年部分清理的龙岗4号墓虽没有出土墓志,但以琉璃砖砌筑墓室,所在地在1、2号墓上方,且规格高于二墓,推测墓主可能为宗政、宗允之父耶律隆庆,隆庆是辽景宗次子、辽圣宗的弟弟,即孝贞皇太弟,理应陪葬乾陵。1991年在北镇县西南的鲍家乡高起堡村发现了辽广陵郡王耶律宗教墓,墓志称附葬于乾陵之西麓。2012-2013年的考察认为琉璃寺西山遗址、骆驼峰遗址与耶律倍的活动有关,根据建筑构件风格和前述所出墓志,认为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推定龙岗子村所在的二道沟为乾陵,新立村所在的三道沟为显陵。
      2015-2018年,三道沟的新立辽代建筑遗址进行了主动考古发掘,发现了一组大型四合院建筑遗址以及一座全长84米的巨型墓葬M1、一座全长44米的大型墓葬M2,出土了大量高等级建筑构件和玉册残件。发掘者比较了四合院建筑遗址和辽庆陵前的殿址,结合建筑规格、遗物特征以及乾陵与庆陵前后相继的时代特点,推定此处为辽乾陵的陵前殿址。据此,可以推断位于正殿正后方的M2为乾陵玄宫,M1为辽景宗之妻萧绰(即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萧燕燕)。在辽史中,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和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绰地位尊崇,二人都曾经摄政并单独建有宫卫,且都在夫君去世多年后下葬,在祖陵、乾陵陵域中单独建陵的可能性极大。
http://s13/bmiddle/001eCKGHzy7p6VF5ftObc&690
【新立辽代建筑遗址位置】
http://s12/mw690/001eCKGHzy7p706bnib0b&690【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全景】
http://s1/mw690/001eCKGHzy7p5VmsUV2d0&690
【三道沟】
http://s14/mw690/001eCKGHzy7p5WKlFs92d&690
【大型四合院建筑基址(西-东)】
http://s16/mw690/001eCKGHzy7p5W8teqzbf&690                                              【大型四合院建筑基址(北-南)】
http://s1/mw690/001eCKGHzy7p5WiP7Ucc0&690
【大型四合院建筑基址廊庑外侧排水沟】
       由正殿、殿门和左右廊庑合围而成的庭院,南北长61.2米,东西宽53.3米,由南向北分为三级,逐级抬升,第二级西南部有一座等边六边形建筑基座。
http://s1/mw690/001eCKGHzy7p5WxyHMke0&690
远眺骆驼峰】
【M2玄宫墓道探沟】
http://s2/bmiddle/001eCKGHzy7p6W6F0ZPd1&690【M2墓道实景图】
       M2墓道两壁用土坯和青砖砌筑,表面抹黄泥,底部用双层方砖砌成规整的台阶。其与四合院的位置关系与辽庆陵东、中、西三陵的玄宫和陵前殿址基本相同。考察进一步认为,从乾陵开始,辽代帝陵开始以一组四合院建筑作为帝陵玄宫前祭祀建筑的模式,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区别于唐、北宋以一座单体建筑(献殿)作为玄宫祭殿的做法。辽代帝陵陵园形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祖陵、怀陵和显陵,为初创和探索期;第二阶段包括乾陵、庆陵东中西三陵,为定型期和成熟期。
       辽乾陵的确认为找到显陵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仍需围绕琉璃寺和琉璃寺西山遗址以及龙岗子陪葬墓群,结合祖陵、怀陵陵园形制进行考证,比如祖陵、怀陵陵园中都发现了石墙,将陵园分隔为内外两重,琉璃寺遗址东南400米、通向龙岗子村的山谷中发现的坝墙子遗址,这些线索值得注意。目前辽祖陵的玄宫位置基本上得到确认,是位于山麓而非山下坡地的“凿山为陵”,故应参考祖陵形制而非乾陵,在琉璃寺、琉璃寺西山遗址东侧山麓上寻找。
       在寻访二道沟龙岗子墓群时,远之到访了目前唯一没有回填的耶律宗政墓,墓室入口早年建造了保护房,但已经用砖墙封堵,之前有寻访者砸开了砖墙,目前可通过墙洞窥见墓道及墓门。网络上有寻访者早年发布的照片,可以一睹墓室内景。    
http://s14/mw690/001eCKGHzy7p5Xu3c9Dad&690
【耶律宗政墓墓道(龙岗子1号墓)】
http://s15/mw690/001eCKGHzy7p5Xu9Prw6e&690                                                       【耶律宗政墓墓道外景】

       耶律宗政契丹名耶律查哥,是辽圣宗的弟弟耶律隆庆的长子,历任中山郡王、鲁王、郑王、越国王、赵国王、魏国王,担任过南院大王、上京留守等重要官职,还做过管理皇族政教事务的“惕隐”一职。清宁八年(1062年)去世,年六十岁,归葬于乾陵。其人本身地位尊崇自不必说,有意思的是与他合葬一室的妻子秦晋国王妃萧氏。萧氏曾经三嫁,一嫁自己的亲舅舅、秦晋国王、皇太弟耶律隆庆,也就是耶律宗政的父亲,但结婚不到一年,隆庆就去世了。辽圣宗让侄儿宗政娶这位后母作为“收继婚”,但宗政“辞以违卜,不即奉诏,自是不复请婚,以致无子。”此为二嫁。最后,萧氏嫁给了刘二玄,刘二玄官至上京留守、鲁国公,是为三嫁。咸雍五年(1069年)萧氏以六十九岁之龄去世,当时的辽道宗可能考虑到宗政终生未娶、无妻无子,最终决定让秦晋国王妃萧氏与宗政合葬,她的墓志上记载:“皇上闻讣。嗟悼久之。有诏於显陵开魏国王玄堂而合袝焉。”有学者指出,秦晋国王妃萧氏的三位丈夫声名显赫、地位崇高,第一任丈夫是辽道宗的亲叔祖,第二任丈夫是辽道宗的堂叔,二人又是亲父子关系,这里“有诏于显陵”指的是通过显、乾二陵中辈份最高的显陵来“下诏”令二人合葬,如此操作是最好的办法。下诏的具体办理人是显陵的寝殿学士,寝殿学士“岁时奉表,起居如事生”;每当“国有大庆吊”,还可以代先皇言,以先王的口气发诏书给现任皇帝,这一制度可能源自契丹人的祖灵崇拜和萨满传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