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济观察 |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说,今后我国要进一步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此番提法颇令人瞩目,不少媒体更是打出诸如“央行首提藏汇于民”之类的标题,强烈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从几日来各大新闻门户网站上读者就此条消息发表的评论看,大家普遍觉得“藏汇于民”之提法若果能付诸现实——从长远而言——是有助于“藏富于民”,增加民众私人财富的。
应该说,在当前居民收入悬殊加大、个税改革及社保体系尚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官方要员提出的“藏汇于民”思想,对于减少社会摩擦、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经济平稳运行能起到不少积极的作用。不过,与普通意义上的“物质财富”有很大区别的是,同样作为国家财富象征的“外汇”,其何以藏于民、进而让民众藏而增殖,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方式上,恐怕都还不得不面临一些十分现实的拷问。
就眼下观之,由于近来美元相对于人民币不断贬值,在民众普遍倾于“抛汇”的心态支持下,官方此时着实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来鼓励民众一起来“藏汇”——一位网友的反应颇为现实,但或许它代表了很多人的真实想法:自己手头的外汇(特指美元)想甩都甩不掉,现在我怎么可能愿意继续“藏汇”?
在笔者看来,吴晓灵副行长日前的上述提法并非针对眼下人民币汇率不断爬升的特定环境而言,而是着眼于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长远意向。换言之,其这个观点需放到更宽广的背景、更持久的时空下来体味。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与日俱增外汇储备,虽对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我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以及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也给我国的外贸易乃至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平添了不少荆棘。
不难发现,当前相关部门正竭力熨平这些尖锐的矛盾:如何继续保持较高外汇储备与如何化解如何国际压力之间的冲突;就国内而言,巨额的外汇储备则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政府当前既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相关的现实难题,又要且行且改——采取果断措施,对于长期受人诟病的现有外汇管理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
我们注意到,吴晓灵副行长日前除了表示要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外,她还提出要继续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与此同时,有序可控地拓宽资本流出、入渠道,稳妥推进对外投资,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这足见这一严峻问题已经摆上了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令人充满期待。
不得不提及的是,多年来,不少人士一再提出在外汇不断充裕的前提下,我国很有必要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放宽其外汇账户的限额,逐步向自愿结售汇转变。也有不少学者较早就曾提出了一些“藏汇于民”的形式,譬如在国际储备中保持8%到10%的黄金储备,不仅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缩水,而且更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如,建议用超额储备建立“战略发展基金”,或用于对国内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或用于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
然而,类似种种理论上既能藏汇于民,又能分解汇率风险,还能便利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的观点大都没有能在实际操作上显现身影。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政策执行层面推进的力度不够大。实际上,“藏汇于民”由于缺乏清晰路径,如何付诸实施同样难免需待观瞻了。文 / 郑春峰
从几日来各大新闻门户网站上读者就此条消息发表的评论看,大家普遍觉得“藏汇于民”之提法若果能付诸现实——从长远而言——是有助于“藏富于民”,增加民众私人财富的。
应该说,在当前居民收入悬殊加大、个税改革及社保体系尚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官方要员提出的“藏汇于民”思想,对于减少社会摩擦、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经济平稳运行能起到不少积极的作用。不过,与普通意义上的“物质财富”有很大区别的是,同样作为国家财富象征的“外汇”,其何以藏于民、进而让民众藏而增殖,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方式上,恐怕都还不得不面临一些十分现实的拷问。
就眼下观之,由于近来美元相对于人民币不断贬值,在民众普遍倾于“抛汇”的心态支持下,官方此时着实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来鼓励民众一起来“藏汇”——一位网友的反应颇为现实,但或许它代表了很多人的真实想法:自己手头的外汇(特指美元)想甩都甩不掉,现在我怎么可能愿意继续“藏汇”?
在笔者看来,吴晓灵副行长日前的上述提法并非针对眼下人民币汇率不断爬升的特定环境而言,而是着眼于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长远意向。换言之,其这个观点需放到更宽广的背景、更持久的时空下来体味。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与日俱增外汇储备,虽对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我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以及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也给我国的外贸易乃至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平添了不少荆棘。
不难发现,当前相关部门正竭力熨平这些尖锐的矛盾:如何继续保持较高外汇储备与如何化解如何国际压力之间的冲突;就国内而言,巨额的外汇储备则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政府当前既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相关的现实难题,又要且行且改——采取果断措施,对于长期受人诟病的现有外汇管理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
我们注意到,吴晓灵副行长日前除了表示要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外,她还提出要继续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与此同时,有序可控地拓宽资本流出、入渠道,稳妥推进对外投资,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这足见这一严峻问题已经摆上了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令人充满期待。
不得不提及的是,多年来,不少人士一再提出在外汇不断充裕的前提下,我国很有必要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放宽其外汇账户的限额,逐步向自愿结售汇转变。也有不少学者较早就曾提出了一些“藏汇于民”的形式,譬如在国际储备中保持8%到10%的黄金储备,不仅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缩水,而且更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如,建议用超额储备建立“战略发展基金”,或用于对国内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或用于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
然而,类似种种理论上既能藏汇于民,又能分解汇率风险,还能便利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的观点大都没有能在实际操作上显现身影。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政策执行层面推进的力度不够大。实际上,“藏汇于民”由于缺乏清晰路径,如何付诸实施同样难免需待观瞻了。文 / 郑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