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尹学芸印象 付凤珍
(2011-05-10 10:45:41)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品收藏 |
尹学芸,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八十年代末,一个乡村女孩,一个对文学充满挚爱的女孩,以其处女作《独身女子宣言》步入文坛,并引起文坛的热切关注。随后,其作品不断问世,并屡获天津市文学大奖桂冠。《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等国内三十多家报刊杂志也频频发表其作品,其中,小说《一个叫素月的女人》还被改编成电视剧。多年来文学成就斐然。如今她已成为市作协文学院的签约作家。
她的作品清新、自然,人物、事件描写独具特色,平淡的语气中潜藏着情感的浓烈,朴素的语言里蕴藏着哲学的精髓。她的作品波澜不惊却充满魔力,它会迷一样地走入人的心底,让人心绪涟漪,让人久久难忘。
岁月成就了这样一个作家。
只是让人感叹,岁月有时很漫长,岁月有时又很短暂。
二十几年前我见到她时,她还是一个脸上带着羞涩的乡村姑娘,一束马尾辫儿,一身洁净而又朴素的装束,很像张艺谋导演的诸多电影里的村姑形象。现在想起来,仿佛是不久之前的事情:那天,负责文学工作的老师向大家介绍说,她是蓟县新涌现出来的文学新星,且潜力巨大,前途无量。会场一片敬慕,热切、羡慕的眼光集于一身。而她始终是低垂着眼睑静静地坐在那儿,好像唯有她对“文学新星、潜力巨大、前途无量”等等是浑然不知的。介绍到她时,她缓缓站起,微微地向众人点了点头,然后用平缓轻盈的语调讲了她的初始创作过程。
只是那时对文学还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加之时间已久,所以对她所说的创作感想并没有多少印象,记住的只是她素净的农家衣着,蒙娜丽莎般的肤色,温和平静的眼神,还有这个外貌如一个典型的村姑形象的姑娘,今后将可能会是一个作家。而她将怎么样成为作家,这个静得像一泓清水一样的农村姑娘,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也是那时我凝望着她时所产生的种种想法。
后来她的小说不断问世,她的作品一经亮相,便如她的人一样,永远带着乡村芬芳的气息,永远是生活中最恬淡的色彩,作品开篇收笔永远不急不躁,人物情绪设计永远不温不火。
读她的作品,仿佛她轻柔的语调在耳边响起,一种静谧的美徐徐地向你包围。不知不觉中,你记住了有这样一块土地,那里天高水清,地肥草绿,你记住了有这样一群人,那儿的人们也如我们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在演绎着这个时代里的各式生活。其中酸甜苦辣既是自己的,也是来自于社会的。
读她的作品,她给你讲一个又一个她身边的故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让她的故事人物感染你,随她的故事人物看下去,看到最后,人物所怀有的情绪就不由自主地转移到读者的心中了,他高兴,你就畅快;他郁闷,你就失落。
她就是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对生活的描述中,把普通村人的故事、经历,一点一滴,一事一物记录了下来,像绵绵的清澈的泉水,不停地流呀流。待到时间之绳把她的作品串连起来,却发现在这不经意的文字间,她为人们勾勒出的是这一方热土的人们随着时代不断前行的足迹:把她的作品叠加在一起,就是一部农村史,就是中国农村进程的全记录。
这是她的独具匠心,还是当初那位 文学老师所说的她所具备的潜质?反正仅凭此,她就可算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二十几年中,她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已达200余万字。如此这般成绩,不禁让人心生敬佩。
待多少年后再见到她时,她依然那样宁静,除了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亲吻的痕迹以外,她的眼睛也平添了几分犀利,没有艳丽,也没有浮华的浸染,她还和当年那个小姑娘一样,她永远是朴实的、端庄的、秀雅的,这似乎已成为了她的品牌和优秀的人格风范。在她身上,如果一定要找到作家的影子,那就是她那双沉静的眼睛,永远不动声色地从她所注视到的一切景物上轻轻划过,像X光射线一般。
因为有了这样一双眼睛,这让她本来就有着蒙娜丽莎般肤色的脸上,这时便也有了她那种神秘、淡雅、深邃的神情,使得她似乎具有了百变化身的魔力。她既是娇柔乖巧的女儿,也是洞穿心灵的知心姐姐,既是慈祥伟大的母亲,也是风姿绰约的妇人。让你觉得,她体内灵魂和性情的变数千姿百态,无法捉摸。她作品里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出现,都是她的灵魂与我们的对话。
当我与她的眼睛对视的时候,让我瞬间产生了一种遐想,我觉得她的眼睛也是会用来思考的,所以她越发的超于常人,所以她有着源源不断的灵感和顿悟,所以她笔下的人物形象才不乏鲜活,丰满得如同我们自己,如同我们的亲戚、同事和邻人。
在作品《百岁》里,她轻描淡写地叙述了一个已近枯朽的老者,被孝顺的儿子从乡下接到城里,住进了专门为她的到来而买的带小院子的房子,儿子、儿媳为了这个决定看来是既花费了不少钱财,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农村走出来的人们,尤其是守了一辈子田地的人,不论走到哪,离开了黄土,离开了庄稼,心里都是空落落的。有了这样一个小院,老人播种、丰收的故事就可以在这里延续,她还会失落吗?这真是一个对老太太来说再美好不过的事了。仅看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她难道还不足以让很多老者艳羡吗?可是现实呢,却是从那充满温暖的房子里,不断地传来老人嘤嘤的哭声。她和儿子说,她要回家,要找她的妈妈。
一个百岁老人,一个连自己老伴儿的照片都不相识的老人,有谁会拿她的话当真呢,所以她的每一次哭泣,换来的都是儿子善意的谎言。
然而这个对往昔失去一切记忆的老人,此时却出乎意料地无比坚定地坚守着她现在的信念,她要回家,她要找妈。家人终于执拗不过她孩儿般的哭泣,最终带她回了乡下,尽管那里已经没有了他们的家人。
当车驶入乡村的道路时,百岁老人再没有哭,她“一会朝西指,一会朝东指”。而此时车子真正开到了哪里,老人并不知道,她只知道“车窗外是家,她不闹着回家了,而只说找妈。”百岁老人笑了。
车子在乡村的路上行驶,当车驶出田野间的那一刻,老人平静地闭上了双眼,“她并不是在睡觉,她过世了。”
读到此,给我的感觉有琴弦断裂般的悲戚。那个老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嘤嘤哭泣、苦心追寻的是什么?却原本是一方热土,是能够植入她灵魂的土地,是她的根,她要让这颗种子在脱离了她的肉体以后,在这里随着四季发芽,开花,结果。
阳光、土地、母亲和奔跑着的牛羊(抑或是驴)。这是多么美轮美奂的画面呀!天地之博,万物之灵,《百岁》只通过一个小小的情节便彰显了自然与生命的伟大。它是作者对生命乃至于宇宙万物轮回的一种最神圣的解读。读罢不禁为作家具有如此高深的哲学理念而扼腕叹服。
看她的作品,总是惊叹她能把一种情绪悄无声息地深入到人的内心,慢慢地让沉在心灵中的大爱得以呈现。这绝不仅是文学写作技巧的高超,确切地说,这种功力来自于思想,它是世界观的一种超凡脱俗,是人性的性灵之光。在作品《村庄》里,这种思想的光芒更是沁人心脾。
她说,她过去对村庄的理解,认为“村庄不过就是人群聚集的地方,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繁衍生息……几间瓦房,一棵榆树,一口辘轳井,还有鸡窝和柴草垛……”
这是村庄的定义。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眼里看惯了的村庄的模样。可是作者笔锋一转,说她闻到了村庄的味道。村庄的味道,我们闻到过吗,谁又会想到这是怎样的一种味道呢?是花香,是果香,还是来自牲畜圈里的气息?都不是。她“忽然闻到了村庄的味道”,而这种味道却是“由牛叫声引起的。邻居家养的母牛和小牛在这个黄昏经历了生离死别——小牛被人牵走了。牵到哪里去了不知道。母牛从那个黄昏开始哭叫,一声接一声,一声比一声凄惨……。”
“牛哭了三天三夜,我三天三夜没有睡好。奇怪的是,三天三夜之后,我发现村庄有了一种味道。我不能准确地说明那种味道是什么,可千真万确地闻到了。”
这种气味的升腾在牛三天三夜的哀嚎过后,在“我”三天三夜的辗转反侧过后,这样的气味一定不是具像的,它是心灵经过蹂躏、洗涤获得苏醒和顿悟后的一种情态,那种情态叫感应。
“我发现那种味道会从房屋、树木、人群、农具和粮仓里溢出来。味道有些古旧,有些残破,却让我迷恋。我一直在思考我迷恋的是什么,很久以后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我迷恋一个叫“村庄”的地方。”
这是一种用我们的感官嗅觉闻不到的气味,这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气味,它既可以从村庄弥漫出来,也可以从我们的家里,更可以是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所以千百年来才有太多流浪的心灵,游子的期盼,所以作品中那个六十几岁的老奶奶,五岁被家人送来做童养媳,一辈子已然快要走过,却也突然地操心自己的国籍问题了。“灰白的头发在瑟瑟的秋风里爬满了心事……”
那所有动人的故事,都是缘于那气味的牵引啊!
这种气味沉淀在每一个人的心底,只要心里充满爱和圣洁就会感知到它。无论时间有多么漫长,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种气味都感召着我们的心灵,它与学识无关,与地位无关。它让我们身心向往,却无法把它迁移,它仅仅属于那一个地界,一个氛围,一个沐浴我们心灵的神光。
这让我想到了一首歌: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 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 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唔,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村庄是什么?是母亲,是根,是精神,是灵魂,还是爱人。”
这样的气味我们感知到了吗?
掩卷思忖,仔细咀嚼她的作品,发现她在文字间并没有给你些许的渲染,甚至没有给你任何一点暗示。她不强施于你什么思想,她朴实的语言中近似于平淡,故事节奏更是平缓柔婉,如果你耐不住性子跟她走到最后,那便什么也得不到,她的作品只有看到最后一个标点,才会心中风云骤起,才会有所震慑,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和思考,才会收获人生的真谛。《百岁》是这样,《村庄》是这样,《我们的猪》也是这样。
看其作品,感受人生百态,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尹学芸作品的魅力所在。
品其作品,追随作家思想的灵光,悟在其中,乐在其中。这对于我们情愿奔波在文学之路的痴迷者来说,此乃一快乐之事。
在这里,祝愿尹学芸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并祝她美丽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