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荒原上的宋塔——宜阳五花寺塔

标签:
转载 |
分类: 随心所写(我的图文日记) |
出差途径洛阳,偶得半日闲。放弃了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关林,白马寺等著名“景点”,舍近求远专程去探访了五花寺塔。
五花寺塔位于宜阳县三乡乡境内,此地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里。五花寺的殿宇早已不存在,仅余孤塔一座屹立在荒原中,于1986年被列为第二批河南省级文物。塔的建造年代不详,县志记载为唐代;另外由于地处偏远,关于此塔的文献资料也少的可怜;百度百科上有几段七拼八凑的介绍,准确性实在不敢恭维。
经实地考察,古塔为平面八角形,九级楼阁式砖塔,顶部已毁,残高30多米。底部无基座,除首层塔身底部以石条筑砌外,其余皆用砖砌。首层塔身高度比例颇大,南面辟拱券门,其余各面为素面。二层塔身四正面中央辟拱券门(仅南面为真门),门侧嵌石板浮雕天王或力士;四隅面均辟佛龛若干,嵌石板浮雕菩萨等;二层塔身现共存6块浮雕。三层以上每层均辟一拱券门或假门,朝向不固定。第一、二层塔檐为仿木式,以双抄华拱承托,其余各层均为涩叠出檐,出檐较短,已无唐风,底部施一层菱角牙子。顶部残损,塔刹形制不详。
由于大门紧闭,没能调查塔身内部结构。根据网上的一副测绘示意图来看,底层为塔心室,二层以上为空筒式结构,且底层和二层不相通。
截面图来自 “数字保护洛阳” http://bbs.ly.shangdu.com/read-htm-tid-3304770.html
从塔身辟门方式、出檐方式、塔身装饰、内部结构各方面来看,现存的五花寺塔属于典型的宋代建筑,具体修建时间约为北宋中期。至于县志中所载“建于唐代”,有可能是在唐代曾经建过一座塔,后来毁掉了,北宋在原址重建。
相对于大部分中原宋塔,五花寺塔有以下几个特色:
1 中原宋塔多比较纤细,而五花寺塔塔身粗壮,底部边长将近8米,塔身的宽高比例亦较大,具有一定关中宋塔的风格;
2
中原宋塔的塔檐形制多为斗拱承托(双抄华拱比较普遍),少数为涩叠式,五花寺塔上同时使用了以上两种出檐方式(双抄华拱仿木檐+菱角牙子涩叠檐),就算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类似的还有陕西澄城精进寺塔);
3
中原宋塔塔身上装饰佛像砖雕的很多,但均为小块造像,像五花寺塔这样装饰大块浮雕的则未见他例;浮雕造像颇具唐风,可能是原来唐代古塔上的遗物。
非常可惜,这座高大、精美的宋代遗构,至今默默无闻,几被遗忘,也许是被淹没在了九朝古都的光辉之中,“养在深闺人未识”。其保护状况亦堪忧:塔身明显倾斜,六层以上砖块松散,摇摇欲坠;前两年有人盗挖地宫,好在被及时制止。目前塔下又在大兴土木,不知是否会影响到古塔的安全。稍感安慰的是,当地政府已于2010年进行了测绘准备维修,但也许是资金原因至今尚未开工。
洛阳地区文物资源丰富,但古塔遗存非常有限。作为唯一的大中型北宋建筑遗存,五花寺塔无疑是河洛地区最有价值的古塔。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