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VVIIPP
VVIIPP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94
  • 关注人气:4,6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颅脑外伤影像诊断

(2008-05-21 00:45: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医学影像世界

一、头皮:

1、  头皮分五层:真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组织和骨膜。

2、各层下均可出血或肿胀,多数情况下不能分辨具体位置和鉴别出血或肿胀。腱膜下间隙结合疏松,出血易弥散。

二、颅骨:

1、颅盖骨:分额骨、顶骨、枕骨和颞骨鳞部及各骨缝。骨折分线样骨折、凹陷骨折、不完全骨折等,线样骨折注意和滋养血管孔鉴别,后者边缘不锐利,可见薄的骨皮质。凹陷骨折超过1cm需外科手术校正。不完全骨折一为局限于外板的骨折,为非开放性骨折,另一为儿童的乒乓骨折。另外颅骨骨折常合并颅内出血和脑错裂伤。

2、颅底骨:前颅窝如筛板、额骨眶板等,中颅窝如蝶骨体、蝶骨翼和颞骨岩部等,中颅窝常见。骨折可造成颅内积气(间接征象)、邻近血管神经损伤等,如视神经管内段、海绵窦(可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或颈内动脉蝶窦瘘等)。

颞骨岩部骨折按岩锥走形分纵行和横行骨折,可累及内耳和中耳。

三、脑膜:

1、合并硬脑膜破裂的颅骨骨折为开放性骨折。各种血肿均常合并脑挫裂伤,而且可能为迟发性,发现下述血肿而无脑挫裂伤时,应注意复查。

2、硬膜外血肿:

(1)颞部常见,多为脑膜中动脉破裂所致。多合并颅骨骨折。

(2)呈梭形,至骨缝处受限。跨骨缝者,常在骨缝处突然变薄而呈双梭形。

(3)密度急性期多为高密度,可因蛛网膜和硬膜破裂脑脊液进入而出现液液平面(儿童常见),也可因血细胞的沉积而出血液液平面,或密度高低不均。后期呈等密度,呈水样密度而持续不吸收者为水瘤。

(4)外缘为内移的硬脑膜,后期因机化可形成线样钙化。甚至形成骨化包壳。

(5)邻近脑组织及脑室、中线结构受压。水肿少见,除非硬膜窦受累。

3、硬膜下血肿:

(1)硬膜下腔隙潜在,但不受骨缝限制,硬膜下血肿易蔓延而常范围广泛。

(2)呈新月形。少数可因黏连或血液凝固而呈梭形。

(3)急性期呈高密度或高低不均。亚急性期呈等密度,偶尔老年人以亚急性期为首发,常因密度与脑组织相等而漏诊,占位效应发现其的主要征象。慢性期呈等密度。MRI对分期不敏感。均呈T1高信号,早期T2可呈低信号,特别是高场MRI。

(4)内缘为蛛网膜,多数边界清楚,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不清,占位效应常较明显。

4、蛛网膜下腔出血:

(1)常为软脑膜血管破裂出血所致,除见于外伤,也常因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破裂至蛛网膜下腔,外伤也可为诱因。常合并脑挫裂伤。

(2)脑沟脑池内线样高密度铸型。占位水肿均不明显。(蛛网膜炎时常有脑回的水肿)。

(3)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循环走或吸收。一般不超过7天。因此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隔日复查,观察到变化者应可肯定诊断。MRI有时可表现为T1高信号。

(4)可因脑脊液的循环而进入脑室系统。

5、混合性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合并存在,特别是前二者合并存在时,不易分辨。

四、脑组织:

1、脑挫裂伤:多位于颅板下皮层,呈边界不清的高低混杂密度。占位多明显。

2、脑白质剪切伤:症状多较重,常呈昏迷状态或精神症状。多位于灰白质交界部或大的白质束如胼胝体等。表现为小灶低密度或高密度出血点,常多发。CT常不易显示或显示不全。MRI较有优势,DWI可为高信号。

3、脑内血肿:出血超过3cm或出血较集中可定为血肿。周围占位水肿明显。

五、合并症和后遗症:

1、外伤性脑梗塞:多为小动脉痉挛或栓子脱落所致,也可能因外伤损伤动脉内膜至血栓形成。常见于儿童基底节区(豆纹动脉供血区)。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应出现于外伤后24小时后,外伤当时出现者不应考虑梗塞。

2、脑积水:中脑导水管梗阻或黏连可至幕上脑室梗阻性积水;蛛网膜颗粒黏连至脑脊液吸收障碍可至交通性脑积水。

3、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或蝶窦瘘:前者表现为外伤后波动性突眼,CT检查发现一侧海绵窦增宽及同侧眼上静脉扩张,MRI检查可发现海绵窦内混杂流空信号。后者表现为外伤后持续头痛及间断性流鼻血,CT可发现蝶骨体骨折及蝶窦内高低混杂密度,MRI可显示颈内动脉外形不规则及蝶窦内不同时期的出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