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信息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卓越的宇宙精神,人人都有天才的潜质,年龄越小,天才的特征越明显和玄妙。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特别在13岁之前,是人的潜能开发和心性成长的关键期,但同时,孩子的天才特性越容易被家长错误地解读。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天才的第一杀手,往往是孩子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当前,解决孩子问题遇到的瓶颈是效果不持久,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教育方法论,因此,要根治孩子问题,首先要对家长和孩子之间深层规律以及目前教育大环境有深刻认识。
这是北京天策人学研究所梁政研究员在一次教育论坛上的演讲稿,节选自创新教育体系“读心教育”中的部分内容,我看后很受启发,希望对广大家长朋友们在家教方面有所帮助。
现在的孩子问题不少,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恋、骗、烦、怨、叛、厌”这六种。孩子问题的出现,是家长、社会和孩子本人的综合结果,这其中主要是家长的问题。现在都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都知道中国家长或许是天下最爱孩子的,但未必知道,家长的爱与孩子的最终结果之间存在着什么必然规律?其实,正是下面这六种“爱”,才导致了孩子的六种问题。
第一连命型爱;第二娇纵型爱;第三偏宠型爱;第四遥控型爱;第五蛮横型爱;第六虚空型爱。
到底是哪一类型的,家长说了不算,小孩说了算,就是这六个字检验:恋、骗、烦、怨、叛、厌。小孩要是对你有其中之一的感觉,那你对着就是哪一种。例如:小孩骗家长,父母经常受骗的,基本上属于娇纵型的,你娇纵小孩,小孩一定骗你。如果小孩经常怨你,那你是遥控型的爱;烦是偏宠型,你对老大跟对老二不一样;而虚空的爱,儿女才讨厌父母;只有蛮横的爱儿女才反叛父母,等等。小孩对父母的评价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一级对一级。在主观倾向上,咱们稍微地向孩子倾斜,因为孩子是弱者,父母都是强者,因此父母是什么型,由小孩来评判,不能由父母自己说,谁卖瓜不说自己的瓜苦,家长说的那一套理由,小孩天天都听腻了。
这种爱心实际上是坑了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些爱导致出什么严重后果呢?
连命型爱,坑杀孩子的仕途,你不爱他还能当个小官,你一爱他当不成了;
娇纵型爱,坑杀孩子的财富,同时葬送孩子的预见力,本来孩子预见力很强,你一娇纵他,他就没有“透目眼”了;
偏宠型爱,坑杀孩子的技术、刚毅和敏断力,造成孩子自以为是与意志不坚定;
遥控型爱,坑杀孩子的自主意识,无自我了,葬送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实践力;
蛮横型爱,坑杀孩子的理解力,葬送壮举和应变力,造成孩子随机应变能力太差;
虚空型爱,坑杀孩子的幸福感,葬送孩子的机灵和决算力,本来很有灵气,你一虚空孩子没有灵气了。
还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表现,但归根结底是这六种。因此,这实际上不是爱,是一种最尖酸刻薄的虐待,把孩子的仕途财富艺术自主等等坑杀完了。
为什么把父母分成这六型?连命、娇纵、偏宠、遥控、虚空、蛮横。为什么这样用词?比如:常说的溺爱孩子,应该是哪种?溺爱孩子在这里是两种,要么是连命型要么是偏宠型。“溺爱”你仔细想想,等于什么也没说,只说出了本质的一半,现在有勇气说自己溺爱孩子的父母也不多,因为这个词是对自尊心的损伤。我们给任何东西定性的时候都要掌握住创和(创造和谐)这个因素,凡属遇到对立因素,都要往里加点盐和调料,要找双方都接受的东西说。因此,辩证思维模式要上升到协举思维模式,才能互动创才,互动创才的目的是让对方改正,你得给家长个出气口。比如家长说自己对孩子不是溺爱,但是他一听连命型这个词,他默认。这样用词不容易挑起小孩和父母的矛盾,而且还容易说服小孩。再如,遥控为啥不说掌控?实际上每一个小孩都感觉父母是一种专制性的掌控,但是如果说掌控,小孩听了头一蒙,回去敢跟他爹打架,遥控好歹还有一定距离,小孩就由恨变成抱怨,这就达到目的了。
还有的家长实际上是奸猾,但是咱们这里不说奸猾,说虚空。咱们跟社会上的常见定性不完全一样,比社会上的明确,社会上的定性都有点不科学。总之用创和去定性的原则就是解决历史矛盾的同时,不埋下走势隐患,否则一个矛盾还没有解决完毕,另一个矛盾又生出来了,矛盾再也解决不完了。客观矛盾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就是加了主观矛盾之后才复杂的。<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