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掏粪论的初衷是知识改变命运?
丛心开史
此前有观点认为大学生当掏粪工完全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全国政协青联委员朱军接受采访时认为,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并且“无论是在思维,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3月7日新华网)
认为大学生当掏粪工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观点大概建立在,掏粪工作不但很脏很卑贱,而且简单机械,从业者无须什么知识含量就可以轻松应对;而且,截至目前,大学还没有开设掏粪专业,早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得从事毫无知识含量的掏粪工作,当初还不如不上大学,免得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所以,当掏粪工与大学生这两个从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主体联系在一起时,教育资源浪费论的嗟叹便呈现井喷之势爆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央视主持人、全国政协青联委员朱军由采访主体变为采访对象,被问到这个话题,一番回答与“教育资源浪费论”唱了反调,引起不同意见者的不满,“改变现状”、“具备优势”等,更被指责为“站着说话不腰疼”。
很显然,反衬“教育资源浪费”的忧伤论调,朱军的表态则充满了乐观精神。如果按照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普遍认同来审视朱军观点,他的表态其实也没什么不妥。大学生是享受过高等教育的知性群体,相比一般的掏粪工,大学生掏粪工肯定在思维上,掏粪工具的使用上,都具备优势。”
然而,不能讳言的问题随之而来。同为大学生,为什么有人能够找到风光体面的工作,而有人就得“自贬身价”去做掏粪工?这里面有机缘的因素,有自身条件的因素,是不是还有社会因素,比如,好工作的前提是不是有好背景,是不是有各种阳光下暗箱操作等等。这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就业公平的话题。
其实,在就业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大背景下,对就业公平的关注早已不局限在大学生掏粪工的是非争论上。北大毕业生武小锋卖糖葫芦,扬州留德博士开餐馆,一个事业编制的掏粪工吸引众多名牌大学毕业生趋之若鹜,如此等等,越来越强烈地动摇着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随之而来的也少不了“知识无用论”的感慨。而在声声感慨中,我们听到的分明是对就业公平的呼唤。
知识并非无用。哪怕做个掏粪工,有知识的人与没知识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马戈有句名言,“
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所以,妄自菲薄知识的价值,是缺乏理性的牢骚。
不过,如果过度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在读书与命运之间作出不切实际的幻想对接,最后必然重重地伤害到自己,让人产生严重的幻灭感。所以,别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一种压力,更别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一个命运的赌局,是大学生择业的健康心态。
作者,宋诗忠,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