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陪护”与色情陪护一步之遥
丛心开史

制图:张广墅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16日发布消息,春节过后该市将诞生三项新职业,分别是注册婚姻辅导师、注册心理陪护师和注册员工援助师。其中,注册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登堂入室”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2月20日《华西都市报
》)
“新创立的注册心理陪护师职业,工作方式是陪聊,但与一般意义上的陪聊又有本质不同,可以说是一项结合了护士的医学护理与心理咨询师的精神慰藉于一体的新型工作。”这是一种很专业的说法,但在公众眼中,这似乎就是一种“陪聊”,而“陪聊”已经出现过,但却是以一种很是暧昧的方式出现。那些“地下陪聊”,当然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而且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与城市文明形象。
要想获得注册心理陪护师的从业资格,必须通过400课时的专业学习与考核,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心理陪护技能操作等。可见,这是一种新兴的职业,而且从现实来看,的确有很多人存在心里疾病,如果能够通过“心里陪护”的“陪聊”,肯定能够受益不浅,从而很有可能走出生活的阴影。这应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就是这样的好事,却存在着一种非议:“是创建了一种新职业,还是继续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应该说,这样的非议并非是不讲道理的,也不是一种有罪推定,而是基于现实的拷量,试想,有多少人能够获得心理陪护的从业资格?而市场需求量却是相当大的,两者的空缺估计会有非从业人员来填补。此外,监管能否做到严密?虽然有监管部门,但在监管等同于收费的语境下,再加上其私密性强的特点,监管起来难度会更大。
在我看来,“ 心理陪护”向左向右,关键还是监管。如果监管力度大,而且不是只是收费,同时,严格把关从业人员,且不是将眼睛盯在收费上,“
心理陪护”会逐渐壮大,会走上健康之路,如果只是收费,监管跟不上,当然存在被边缘化,甚至色情化的危险,可能从此毁掉了这种新的职业。
作者,王军荣,本报评论供稿作者,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