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胳膊老腿哪经得起这么折腾
丛心开史
12月2日,长沙94岁的张老太为了领取每月90元的“劳保费”,花了一天时间,拄着拐杖步行十多里欲前往退休原单位。还没走到,便体力不济,瘫坐在地上。巡警赶到现场时,老人不禁哭出声来。所幸,原单位得知后,已同意以后每月按时将90元送上门来。
无独有偶,今年9月份,重庆万盛区文广新局退休职工王新声也遭遇过类似的晚年悲凉,为每月领取79元的租房补贴,他被该区房管所要求每月亲自到万盛领钱,这就意味着,步履蹒跚的老人如果想要把钱拿到手,就必须首先花掉80多元的车费才能如愿。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有关部门相继介入调查,老人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这两个老人是倒霉的,也是幸运的。倒霉的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养老保障机制跟他们开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玩笑;万幸的是,他们的遭遇得到了及时的或亡羊补牢式的关注,没有让无奈、尴尬、气愤、叹息如影随形地相伴到终老。然而,我们却难以为此而心存乐观,毕竟,在两位老人“先苦后甜”的故事中,无论是舆论关注,还是相关部门重视,都充满了太多的邂逅情节和偶然因素,从而使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追求唯美的煽情大片。它很适合在艺术领域深挖其价值,却难以反映养老制度的现实必然。
恰恰相反,在日常生活中,“老人权益实现难”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进入公众视野但却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它们被麻木淹没在“夕阳”的哀叹中,被冷漠捐弃在老人的“空巢”里,被粗枝大叶的服务拒之于制度温暖关怀的大门之外。这一切的一切,恰是老人晚景悲凉的主因。
所以,面对隔三差五曝出的老人权益实现难的新闻,不容我们不思考养老制度的细节服务课题。不仅因为,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正在加快,与之相应的如何面对老龄化的问题已不容回避;还因为,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从法律制度的层面为养老保障夯实了基础,但遗憾的是,“中国式养老”因贯彻落实环节大打折扣,频频遭遇“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尴尬。既如此,强化制度落实的每个细节,已经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的尖刻之举,而是刻不容缓、必须痛下决断的必然选择。
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该是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社会,而这一点可能是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对此,我们尤其有必要汲取细节大师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将养老保障的社会化服务做精做细,而不是仅仅把养老的希望寄托于刚性的制度,就万事大吉。
作者,钟关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