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写稿为钱我写稿奉献爱心
一分钱,一毛钱,100元,数千元,纷纷投进辽沈晚报报刊发行有限公司的捐款箱中。一分钱,一毛钱,50元,100元,辽宁省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本报发行员一共数了5个小时。一分钱,一毛钱,10元,百元,凝聚着社会各界的颗颗爱心,献给汶川地震灾区的人民。
农民工捐出一百元善款
令我们感动的还有许多来沈务工的农民工兄弟,他们本是收入微薄的群体,但是在汶川地震灾害不幸降临之际,在灾区人民急需得到援助的关键时刻,他们却慷慨解囊,献上自己的爱心。
最让辽沈晚报发行人感动的是一位来自黑山的农民工肖刚。自从汶川发生后,这位可爱的农民工兄弟就在不停地寻找捐款的地点,他先后到很多地方打听,问怎么才能把捐款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直到遇见本报在于洪宁官市场设立的募捐站点,肖刚才停下寻找的脚步。
辽沈晚报发行公司于洪一站站长回忆起肖刚捐款时的情景,仍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那小伙子正拎着大包小小裹赶路,看到本报募捐站点便跑过来,伸手就将一百元钱投进捐款箱中……这位朴实的农民话不多,只是重念着:“‘灾区遇到难处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为灾区的人做点什么。’”。
“就叫我‘一个奉献爱心的中国人吧’”
捐了善款,却不愿留下姓名,募捐现场的人们正是用无声的爱、真挚的情,承托起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梦想。
本报发行员难忘在中街新玛特超市门前站点遇到的感人一幕:一位女士从钱包里掏出面值百元的一沓钱,数都没数便投进了捐款箱。发行员回忆:“看那沓钱的厚度,少说也有一千多元,我们让她留下姓名,可那位女士说什么也不肯,她说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士应该的,如果实在让留名,那么就叫我“一个奉献爱心的中国人吧。”
先捐2000元给灾区人民
在本报设在沈城市内的70个募捐站点,随时都能见到像肖刚一样可爱的人们。
在中街文化大楼门前,一位30岁左右的女士正在匆匆赶路,蓦然发现本报募捐站点时,她人已经走出了离站点十几米远的路边,她立刻停下脚步,拉住身边的同伴,一起返回来,并从兜里掏出两千元钱,交到本报发行员的手中,“我先捐两千元钱,拜托辽沈晚报快点送到地震灾区的人民手中,好让他们早日重建家园,早点过上好日子。”
发行公司沈河四站的站长关静告诉记者:“这位女士文文静静的,说话时都表现得很腼腆,但说起给灾区人民捐款,语气却是那么急促而有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