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发表评论
职场恶性循环是鞭子抽出来的
丛心开史
职场中的恶性循环,犹如汹涌暗流,涌荡在各行各业。一面是员工玩命地累身子、费脑子,一面却是老板变本加厉地抽鞭子、罚款子,结果上下相安渐行倾覆,本该利导为和谐的秩序反变成了恶性循环。
慢慢发现,员工不再肯干,耍奸蹭滑者日渐呈“青山遮不住”之势 ,原有的“激流”或“清流”也因久入鲍鱼之肆,受到污染,终随澎湃“浊流”毕竟而去了。
于是,不明事理的管理者想到了“清污”,方法常常是运用许多并不正大光明的手段来监督和逼迫员工,出了事,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让员工来扛,甚至动辄就依“法”论处,大有些日伪期间的“维持会”的气势,以此希望维持员工的忠诚。殊不知这些手段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安,使员工愈发不能忠诚,也不愿忠诚。
不妨从反面来考察:员工今天挨鞭子,明天挨板子,今天加班不加薪,明天减员不减负,终日心存不安,他能肯干吗?心有不安,他能忠诚吗?
其实,单位的员工,很少有不肯干的(能不能干,另当别论),也没有不忠诚的(间谍除外)。那么一直忠诚肯干的员工为什么突然撂挑子了,这当中一定会有原因。偱根探源不难发现,症结就在于管理者常此以往的威胁、压迫,增加了他们的不安,结果使员工更加不肯干。
而要改变恶性循环的局面,管理者应该用孔子“患不安”的角度来了解问题。真正体察到老子所言“人们渴望安定,却得不到安定”的心理。
据陈大齐先生考察,人自出生以致死亡,可谓无时无刻不再求安。他说:“婴儿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就是在诉说环境剧变所带来的不安,其后肚子饿了则啼哭,尿布湿了则啼哭,这些啼哭又都在表示对于不安的抗争。成人的求安心理,亦时时处处流露于各种言行中。早上相见,则各道早安,以互祝整日的安宁;晚间告别,则各道晚安,以互祝整夜的安宁。求神拜佛,小则为一己的福佑,大则为家宅的平安等等。”
可以说,“安”是人生最根本的要求,不但员工有求安的需要,管理者亦有此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包含了五个“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 而实质上, 都在讲求人们逐渐提升到更高一层级时的“安”。能安既满足需要,当然肯干而忠诚。
那么,管理者要做的就是
“修己、安人”,使“安无倾”,而不是一味地靠暴虐的“法”来打压员工,打来打去打出仇。当然,安人也要讲究方法的,必须随时空而改变,即视员工所忧所惧的情况,而求制宜。
例如两个部门之间闹意见分歧,只要彼此能协调解决,管理者就应该装不知道。切忌摆出官老爷姿态,让双方对质,那样容易制造不安。但这种不知道并非真不知,是给人面子。只有足以导致大震动的,管理者必须出马,以求得团体平安。事实上,这就是管理上的“例外原理”的应用。
例如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通常都不愿受到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如果强求一致,可能会引起不安,这时就要采用弹性上班时间,反而彼此相安,效果更佳。
正如孔子所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也就说,安的程度与历程是各有不同的,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得安宁。
又如,对于勤劳负责的员工,要加以鼓励和嘉勉,才能使他心安,对偶尔犯错的人员,应该了解其原因,让他获得补过的机会,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西方管理者就欢迎员工尽量犯错误,从错误中获取经验,相对地肯定“错误成本”的必要性,那样员工就不至于因噎废食、畏首畏尾,反而会放开手脚,有所作为。
方法还有很多,鼓励员工相互照顾,而不至于等泉水干了,互相吐着涎水湿润对方;管理者慎独、自重,以公生明,以廉生威等都不失为创造“安”的好方法。
如果管理者能“安人”,自然也就能“利人”,进而能“福人”。那样恶性循环就会转变为良性循环,员工就能增加能力,提高群力,产生合力,发挥潜力,继而促成同心,增强向心,坚定信心,引发忠心。两者结合,便能不断提高生产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