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手法
(2009-06-22 16:21:16)
标签:
《巴黎圣母院》悲剧浪漫主义克洛德法国文化 |
分类: 杂谈类 |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浪漫主义奠基之作,它是一部悲剧,一部命运悲剧。无论是克洛德、爱斯梅拉达还是加西莫多。对于悲剧,恩格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不能满足的悲剧冲突” ,鲁迅则认为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出悲剧中正是通过这种“悲剧冲突”和对价值的“毁灭”的对比,构画出了16世纪,而实质上是18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图景。遵循这一“对比”原则,小说中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对比体系,在体系中,小说人物充分表现了各自性格。
具有着神性、人性、兽性等多重性格于一体的克洛德便以其特殊的地位居于这个体系的中心。虽然克洛德副主教这个文学形象自诞生以来,对其评论便是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基本上都是将其作为恶势力的代表而成为抨击对象。在文学史上也就成为了“道貌岸然”“心如蛇蝎”者的代名词。当然,纵观整个《巴黎圣母院》,我们不难从他身上找出他的这些成分来。而加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弗比斯等这些也同样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则在这个体系中为克洛德的形象塑造起着众星捧月似的烘托,对其多种性格的充分表现作必不可少的陪衬,并在作烘托与陪衬的同时完善了其自身形象的构成。因此如果我们的眼光再放开一些,那么,我们将会从他的身上发现更多的东西。雨果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原则完成了作品中克洛德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