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9《清远日报》头条刊发《清供一枝梅》2024年12月24日

(2024-12-24 09:31:06)
分类: 最新发表
159《清远日报》头条刊发《清供一枝梅》2024年12月24日

冬来,清供一枝梅,让人少了俗气,多了一份雅气。小小清供,领略妙趣横生的别样天地。
清供一枝梅
周桂芳
时间:2024年12月24日 来源:清远日报
  情之踪

  我家书柜上,清供一枝梅。
  那是去年下雪的冬天,我在雪花纷纷中,独自去湖边野外寻梅,带回来一枝梅,插在透明的玻璃花瓶里,也美名说“插枝梅说便是年”。
  这一枝梅是雪中探来的,探雪访梅的过程现在想起来就特别的雅致。细雪纷飞,天地白茫茫一片,我一路踩着“咯吱咯吱”响的白雪,嘴里呼着白气,走过小桥,爬过山坡,闻着腊梅的暗香,一路寻香而来。微雪,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绿苔,瓷瓶,膝下横琴,扫雪煎茶,若是在这番景致探梅,疏枝缀玉,想来肯定是一幅上好的风雅清供画作。
  清供一枝梅,是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束明黄如玉新鲜带雪的腊梅花,暗香浮动,或一枝枯瘦的干梅花,似还带着幽幽香气,只要喜欢,就可置于书柜上,桌案上,让人眼目增明,神骨俱清,治愈尘俗。
  清供一枝梅,一年时间一晃而过,时间在梅枝上仿佛结了霜。梅花早已干枯,失了颜色,却仍不减梅的风骨。我总舍不得扔掉它,连掉落的一两朵花我都夹在书页中。每次擦拭书柜上的灰尘,我总要用嘴对着一枝梅吹了又吹,好似能一口气把它吹活过来一样。
  冬来,下雨的周末,我喜欢猫在家里,一道门拦住喧嚣和寒风,睡到自然醒,吃自己做的美食,“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偶尔的小慵懒,享受这沁人心脾的宁静,抚慰冬寒。
  有时,读书眼涩了,我就偶尔看一看清供一枝梅,像是读一幅水墨画,或一阙宋词,清淡素朴。
  清供一枝梅,一枝梅花,清供一年,日子香了一年。冬来,盼望着新的梅花开了,我再清供一枝新梅。冬天,清供一枝梅,这份雅好,我不自觉中保持了许多年。这种清供的雅趣,可能是从古代文人基因中传承来的吧。
  清供一枝梅,表达的是我当时探雪访梅的一份心情,一种人生雅好,一种追求雅致生活的一种缩影。
  清供,古时指在斋室或桌案摆置的器物,可娱目,可赏心,可怡情养性,自古以来颇受文人喜爱。
  清供,又不光只是一个器物,更应是案头这一方小小天地中,随心构思,造就了灵活多变、包容万象的清供艺术,彰显着东方传统美学的极致浪漫。
  清供之趣,不拘于时。古人喜欢四时清供,撷取四季物候之精华,将寻常年月点缀得趣味盎然,活色生香。
  分为“有名之供”和“无名之供”,“有名之供”就是重大节日时的应景之作。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堂屋香几上摆上几盘四片糕、印子粑、冰糖桔等进行“岁朝清供”,意在迎春祈福,步步高升。杨晋的《岁朝清供》图,正是冬日供花之典范:画中黄铜胆瓶内插有蜡梅、松枝、天竺果各一,疏落有致,气韵高洁。请你想象一下,屋外天寒雪重,室内清香逸人,案前小坐,闲对清供,只觉窗外雪色透亮,映得瓶花愈发鲜妍;蜡梅明黄如嫩玉,松枝青翠可人,天竺果鲜红欲滴,幽香盈室,真可谓“清极不知寒”。“无名之供”更自由随心,兴之所至,即可成趣。案头清供,是似水流年里的一抹清欢,寄寓着古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清供之趣,不拘于物。最懂雅致的李渔《闲情偶记》中说,清供艺术“贵活变”,丰俭由人,奇珍异玩或寻常器物皆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意趣。一生逃亡奔波的杜甫,在他暂居草堂时,也不忘向友人讨求一只质朴无华的白瓷碗作清供器皿,他的审美非常接地气,寻常瓷碗也变得格外可爱:“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这只求得的小白瓷碗,是杜甫对重建家园的希冀,蕴含着随遇而安的乐观与坚韧,这正是他所崇尚的人生哲学。
  清供之趣,不拘于人。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的性情难能可贵。陈继儒《小窗幽记》中说,“瓶中插花,盆中养石,虽是寻常供具,实关幽人性情,若非得趣,各种布置,何能生致”。清供体现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精神追求,不同心性的人所偏好的清供风格也大相径庭。读《红楼梦》,黛玉的潇湘馆笔砚齐备,书籍满架,“竟比那上好的书房还好”;探春的秋爽斋多设字画真迹、瓶花古玩,疏朗大气且不失高雅;宝钗的蘅芜苑素净如雪洞,就连高龄的贾母,她的内心始终是一个鲜活有趣的小女儿。
  清供兼具插花、品茗、焚香、绘画、鉴赏等百家艺术之长,是对雅致生活的极致追求。
  冬来,清供一枝梅,让人少了俗气,多了一份雅气。小小清供,领略妙趣横生的别样天地。
  冬日,我窝居一室,一本书,一盏茶,只等一场雪落,再去雪中探梅,眺望清供一枝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