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巢湖晨刊》头条发8月13日《睡在月亮地》

分类: 最新发表 |
乡愁驿站
睡在月亮地
周桂芳
儿时的夏天,睡在月亮地。睡在月亮地,才是乡村的夏天。
乡村的夏夜,月光如水,自生清凉。我们一家人搬出几张竹床,四仰八叉地睡在月光下,仰望夜星,对着月亮含情脉脉地眨眼睛,月亮捂着嘴偷偷地笑,悄悄地为我们身上盖了一床薄纱。
乡村物质贫乏,没有空调,太阳早已下山收工了,夜幕降临,室内仍闷热无比,像个热蒸笼。想要睡个安稳觉,只要不下雨,我们几乎天天都睡在月亮地。
乡村夏夜,如诗如画。乡村是一个敞口的大容器,盛满了清澄皎洁的月光。小院子树影斑驳迷离,筛下月光如银如铂。萤火虫提着灯笼四处巡游,发出冰蓝之光,梦幻神秘。田野上蛙声如潮,用地道纯正的乡音一遍遍诉说乡村农忙“双抢”的繁忙辛苦。
夏夜月亮地,一竹床之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们一家人把小饭桌、竹椅子、木凳子、竹床全都搬进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两张竹床母亲提前用冰凉的井水泼湿浸湿,擦干净,竹床自生清凉。竹床的冰凉,沁人肌肤,感觉每根竹片就是一竹林,自带凉风。睡在月亮地,我儿时那些如萤火虫样忽明忽暗的小梦想,都是清凉的竹床承托起来的。家里的两张老旧竹床,经过长年累月每个人身上的汗水浇灌,早已包了浆,每根竹篾片都浸润得发红发亮了。一家人劳累了一天,身上、裤腿上还带着秧田里的泥巴点,我们围坐一起,在月亮地吃饭、乘凉,桌上的菜是自家菜园种的茄子、菜豆、黄瓜、辣椒,我们就着月光下饭,粗茶淡饭也吃得津津有味。父亲忙了一天,此刻,在月亮地,他松弛下来,盛着一杯月光下酒,只见他轻轻抿上一口,嘴唇吮得“滋—滋”作响,原来月光下酒真是好滋味。
吃过晚饭的小桌子、竹椅子、木凳子全都不收,留在月亮地乘凉。
水井里还冰镇着父亲买回来的大西瓜,我们都勾勾地盼着切大西瓜吃呢。
天气太热了,大家都热得睡不着,都摇着一把大蒲扇,有的靸着拖鞋,有的端着饭碗,慢慢地聚来了。因为我家小院子有葡萄架天然的凉棚,有水井,有大桂花树,草木生清凉,小院子显得格外凉快。母亲叫我进屋又搬来来小凳子、长条凳,分给大家坐。母亲还顺手编了一个稻草头烟包,熏蚊子。乡亲们你一句我一句拉着家常,说着笑话,讲着故事,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这个时候,母亲终于从井里抱出来了那冰镇半天的绿波浪纹大西瓜。哥哥眼尖,眼疾手快,冲进屋里赶忙拿来了刀。只见父亲提着刀,还没杀进去,西瓜就“咔嚓”一声裂开来,顿时凉气四溢,清凉的甜味漫开来。母亲一一分食众人。红瓤诱人,咬上一口,沙瓤清甜,清凉冰爽,汁水四溢,真如汪曾祺所述“连眼睛都是清凉的”。
睡在月亮地,我天天望向月亮,想与月亮悄悄说句心里话。
睡在月亮地,母亲手摇蒲扇,为我扇风赶蚊,竹床沁凉,虫儿啾啾,衬得月夜安静如水。夜空浩瀚邈远,繁星点点,内心自由神往。我想寻找月宫的嫦娥仙子,看看仙女有多美;我想那砍桂花树的吴刚怎么不休息呢,不要再砍桂花树了;我一颗一颗地数满天星星,慢慢寻找牛郎织女星,盼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月光如银,倾泻小院,白花花一片。桂花树的剪影,在月色里,黑白分明,摇曳生姿。
有风吹来,桂树沙沙作响,风变凉快了,风里有水稻、荷花的缕缕香气。身上的燥热,渐渐消退,真的像母亲说的心静自然凉。我躺在竹床上,不时翻个身,竹床就吱吱嘎嘎作响,伴着蛙鼓虫鸣,慢慢有了倦意。
睡在月亮地,月光轻轻地为我们添衣盖被。清亮的月色笼罩小院,也笼罩着我们,温柔地环抱着我们,让我们自在安心地沉沉睡去。
在我们睡着的后半夜,一轮皎洁的月亮爬上中天,风摇树梢,草尖生露,天地之间,渐渐有了凉意。母亲怕夜深露重,悄悄用竹竿子为我们支起了苎麻老蚊帐,让我们安稳地睡在帐幔里。
睡在月亮地,如睡在母亲怀里一样贴心香甜。
睡在月亮地,岁月淘洗出自由的乐趣和清凉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