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0《东楚晚报》8月12日发《竹床之夏》

(2024-08-12 15:47:42)
分类: 最新发表
110《东楚晚报》8月12日发《竹床之夏》


竹床之夏
文章作者:周桂芳


  乡村之夏,是竹床之夏。

  竹床之夏,是清凉之夏。人躺在竹床上,竹床生清凉,天上有明月撑灯,耳边有清风打扇,身边有萤火虫提着灯笼巡逻,真是惬意自在。

  儿时在乡村,夏天没有空调,乘凉的必备工具就是竹床。傍晚,全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把竹床搬到空旷的打谷场上乘凉。这是夏天的盛会,是竹床之夏。

  我们小村子一百多人,房屋分东西两边,背靠而居,环绕中间的是一个小山丘,山上草木繁盛,郁郁葱葱,有高大挺拔的枫树。山边就是村里公用的大晒场,白天是打谷晒谷的晒场,晚上就是乘凉纳凉的宝地。草木生清凉,一到傍晚,地气升腾,山边凉风习习。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把竹床搬到晒场,一张竹床挨着一张竹床,大大小小,成行成排地摆成一个“竹床阵”。晒场两头,来得早的能干妇女,就地取材,随手抓几把晒干的稻草,几下就编了两个大辫子的大烟包,点着了熏蚊子。“竹床阵”里最多的是“摆龙门阵”,说说东家儿子结婚的事,聊聊西家嫁女的事,夸夸哪家孩子读书刻苦勤奋,哪家的新媳妇好看,合计合计哪家建新房子的事……村里的大事小事,喜事好事,计划与筹谋,梦想与希望,都在这竹床“龙门阵”里发了芽,抽了叶,开了花。

  我们家有两张竹床,是宽约九十厘米的竹床,是父亲特意请篾匠做的。两张老竹床睡久了,从最初的翠绿色逐渐被汗水浸润至赭红色。经过年复一年井水和汗水的滋养,竹床越睡越红,越睡越滑,越睡越冰凉。

  每天傍晚,母亲总是打来冰凉的井水,先洒在竹床上,再认真擦拭干净,母亲说,等凉干了才去睡。我们总是等不及全干,早就迫不及待地爬上去躺下了,惊得猛地咋呼喊出来:“哇,好凉快啊!”真的是透心凉,孩子稚嫩的肌肤接触到湿漉漉的清凉竹床板,那凉意丝丝沁入骨髓,能不凉快吗。母亲和奶奶各执一把老蒲扇,边扇边走到竹床边坐下来,不紧不慢地给我们打扇子。她们摇着蒲扇,有时还会抚摸我们的背心和脚板心。

  村里的男人们干完一天的农活,聚在一起就要喝点小酒解乏。有的人干脆端着花生米,端着饭碗过来,坐在竹床上喝一两杯小酒,也不多喝,第二天还有农活要做;有时还热情地硬拉着兄弟也来抿一口酒,不嫌脏,不生分。大伙聚在一起,就喜欢讲段子,讲故事,最后都要讲到鬼故事,出处不详,说得有模有样,绘声绘色,让人又害怕又忍不住想听。忙完了一天的农活,“竹床阵”便是最好的放松休憩,也是各家交流联络感情的时候。东家竹床上坐一坐,西家的扇子扇一扇,稀奇古怪的鬼故事扯一扯,一直说到夜深露重,天气渐凉,大家眼皮子打架了,才恋恋不舍地三三两两搬上竹床回家睡觉,有的约好了伴干脆就在竹床上一觉睡到大天亮……

  汪曾祺《夏天》文中,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竹床纳凉的场景。“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

  原来,竹床一直都是夏天最亲民最方便的消暑神器。

  竹床之夏,是神话故事之夏。我最早知道的神话故事,都是从夏天的“竹床阵”中听来的。母亲最爱讲《牛郎织女》七月七鹊桥相会的故事,《天仙配》中董永卖身葬父的孝心感天动地,还有《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等神话故事。每次我都听得津津有味,为我打开了无限想象的天空。

  竹床之夏,是萤火虫之夏。我喜欢在晒场上追萤火虫,那些萤火虫提着灯笼,一闪一闪地和我玩捉迷藏。有时晶莹的小精灵会贴在树叶上,有时会落在草丛里,有时还会像天使一样飞到我的竹床上。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萤火虫,把它们装入透明的罐头瓶子里,当成宝贝的琉璃灯,让它忽闪忽闪地亮在胸前。

  竹床之夏,是童谣之夏。小时候,我每每躺在竹床上,母亲一边为我摇着蒲扇,一边轻轻地唱起了童谣。“三岁孩,穿红鞋,摇摇摆摆到学来,先生先生莫打我,我回去嗦口奶儿再来。”母亲一会儿摸摸我的头,一会儿看我身上是否有汗,是热了还是冷了。没读过书的母亲,教我唱了很多童谣,让我听着童谣慢慢进入梦乡。

  盛夏,我就会想起乡下竹床之夏的惬意时光,那其乐融融的场景,真是清凉幸福绵长。

文章字数:156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