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地儿菜/周桂芳
(2023-03-10 16:52:44)| 分类: 味蕾绽放 |
美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春来,就要吃春。春天,吃地儿菜是大冶人的习俗。春天,最早最嫩最香的是荠菜。我们大冶人称荠菜为地儿菜,你说荠菜,有人可能会一脸茫然。一说起地儿菜,“哦,地儿菜,蛮香啊”。地儿菜,念出来,多么熟悉亲切,像叫起乡下隔壁家的小丫头,带着熟悉亲昵温暖的烟火气。
地儿菜是春天野菜的明星,乡下长大的孩子都认识地儿菜。春天,都会挎着篮子去田间地头畈尾挖地儿菜吃。
早春,乍暖还寒,春还在朦胧苏醒中,地儿菜就早早探出了地面,在春光里摇曳身姿,碧绿着,鲜嫩着,静待人来。
挖地儿菜,是乡下孩子的乐事,田间地头,田头畈尾,沟边港边,处处都有惊喜。地儿菜喜欢生长在田间地头,水边沟边,匍匐于地,吸收大地的湿气滋润绿叶,茎叶呈紫灰色,隐藏在一片青草丛中。因吸足了水份,晒饱了阳光,生得翠绿肥嫩,味道鲜美浓郁。
挖地儿菜,是细功夫,需要耐着性子,低下头,弯下腰,小碎步,细细地寻找。就像插秧割谷,就像读书写字,需要低下头,弯下腰,静下心来,埋头认真细致。你如果抬头挺胸,眼观八方,大步向前,那放眼只有一片绿,是寻不到地儿菜影子的。地儿菜,她紧贴着地面,与土地贴得最近,和大地绿成一片。地儿菜喜欢志同道合,成群结对,要么一颗没有,要么就是三五成群,长成一片,挖了一颗又一颗。低下头,弯下腰,用小铲刀或小剪刀轻轻一挑,一颗青翠欲滴、绿意盎然、沾着泥土清香的地儿菜便盈满掌心。不一会儿工夫,就可以挖一篮子春意盎然的春天,满载而归了。
记得儿时的春天,母亲带着我去港边的田畈间挖地儿菜。我心情雀跃,提着篮子,在田埂上四处跑,就是没有看到地儿菜的影子。母亲说,“你头抬的高高的,眼晴长头顶上了,哪能挖到地儿菜?挖地儿菜要低下头,弯下腰,细细地埋头找。”我开始低头仔细地找,看见油菜田里有好多开着小黄花的野菜,就开始挖。我还兴奋地对着妈妈招手喊:“妈妈,妈妈,快到这儿来挖,这油菜田里有好多地儿菜啊。”妈妈过来一看,“傻丫头,这是黄花儿菜,不是地儿菜,黄花儿菜酸酸的,没有地儿菜香。”说完,母亲从篮子里拿出一颗地儿菜与我手中的一把黄花儿菜进行比较,原来还真的不一样,颜色和叶子都不一样,连开的花也不一样。母亲说,“地儿菜现在很嫩,还没有开花,地儿菜开的是白色的小米粒样的小花。我们吃地儿菜就是要吃鲜嫩,地儿菜如果开花了就老了。不过,地儿菜老了开花也是个宝,等到了三月三,我就煮地儿菜鸡蛋给你吃,小孩子吃了眼睛明亮,不痛眼睛哦。”“好啊,好啊,又有好吃的了,我要吃地儿菜煮鸡蛋。”我高兴地拍手笑着说,我们的欢笑声在春天的田野荡漾开来。
在乡村,地儿菜是个宝,承载一个春天的美味与美好。挖过荠菜,吃过荠菜,这个春天才算真正地来过,才真正吃春了。
吃春,吃的就是春嫩。在我心中,地儿菜就是春天舌尖上的第一春嫩。每次吃儿菜,一口下去,清新爽口,唇齿留香。我感觉我是把整个青翠欲滴、生机盎然的春天都吃进了腹中。
地儿菜,就像嫩嫩的春,嫩得可掐出绿汁来。春雨绵绵,淅淅沥沥,淋湿了地儿菜的心,润酥了地儿菜的叶。碧翠的地儿菜早早地少女怀了春,春心萌动着,正心急火燎地等着你来采。豆蔻年华是经不起等待的,等不及就要开花老了,多么像易逝的春天。地儿菜的吃法很多,淖水吃、清炒着吃、凉拌着吃,包饺子吃,做春饼吃,无论怎么做,都是美味佳肴,都是春天的第一口鲜。颗颗翠绿脆嫩的地儿菜,洗净露出洁白的根须,焯一遍水,或炒鸡蛋、炒肉丝、拌豆腐、包饺子,真是唇齿清香,碧绿爽口。我最爱吃母亲包的地儿菜饺子,母亲把地儿菜淖水剁碎,打入一两个土鸡蛋,和剁成泥的五花肉一起调成肉陷包饺子,连饺子皮都透出地儿菜的绿汁来,真的是满饺春色包不住啊。油绿的地儿菜饺子,煞是好看,轻轻咬上一口,一口绿油汁溢出来,满嘴流香。
吃着香味扑鼻的地儿菜饺子,满齿余香。回味着地儿菜的清香,不禁想起大文豪苏东坡曾称赞说荠菜是“天然之珍”;陆游曾赞美荠菜“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辛弃疾则称赞:“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原来,馋嘴的不是我一个,馋荠菜香的更不只我一个。
俗语“春荠如丹,百菜不鲜”。开春,吃上第一口地儿菜,吃上第一口春嫩,像是把清新鲜嫩香气的春天吃在嘴里,香在齿间,春心能不荡漾吗。
地儿菜不仅味美,还有很多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上说:“荠菜味苦性平,利肝和中,明目益胃”。难怪大冶有“三月三,地儿菜当灵丹”一说。难怪母亲说“三月三,煮地儿菜鸡蛋吃,吃了眼睛明亮,不痛眼睛。”母亲的话很在理,话糙理不糙,藏着许多民间智慧。原来,那些民间习俗是一代代口口相传下来,传承了老祖宗留下的无限智慧。
春天地儿菜香,春天的地儿菜就像一篇朴实清新幽香隽永的散文,将春天春意盎然的美好情愫荡漾开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