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第一园”---瞻园的十八胜景

(2008-05-01 19:27:29)
标签:

瞻园

名胜

十八景

分类: 江山揽胜

    http://www.luosen.com/hlxk/ly/20050720_213332_zy1.jpg瞻园回廊

   

    一代名园--瞻园,历史悠久,独具风格。园内奇峰叠嶂,深院回廊,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明清时瞻园便有石坡、梅花坞、平台、抱石轩、老树斋、北楼、翼然亭、钓台、板桥、悌生亭、木香廊、竹深处等著名十八胜景,名噪一时。经过多年的挖掘和修葺,如今瞻园新的十八胜景又呈现在游人面前。

    方亭锦鳞

    方亭即观鱼亭,它贴水面而建,清幽典雅,飞檐翘角,古色古香。静静的水池微风徐徐,轻波悠悠;红色鲤鱼怡然遨游,似“胭脂点点,较鸳锦颜色还鲜”。池边秀木繁荫,芳草萋萋;池水静谧,引人遐思;池中“紫鲤齐跃,红瓣争牵”。依亭俯视池水,碧波荡漾,波光潋滟,独具风姿。古人云:“如此亭台,云根水曲,最宜清夜。”“淡月疏烟,风帘入图画。”

    曲桥幽泉

    普生泉位于北假山曲桥西北角,为南宋淳熙年间挖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秦淮断流,此泉未涸,一时著称。普生泉为瞻园池水之源,潺潺清泉哺育了池中生灵。幽谷清泉淙淙而流,泉边小桥蜿蜒曲折,与北假山千姿百态的太湖石融为一体,相映成趣。

    http://www.luosen.com/hlxk/ly/20050720_213332_zy2.jpg曲桥幽泉处

    石矶戏水

    石矶位于北假山南部临水处,由体态多变的太湖石堆成,为明代旧物。临水有石壁,下有石径;临石壁有贴进水面的平桥;山中有纵深的山谷,谷上架旱桥;山顶有平台。石壁下为低而平的石矶,它面积大且分上下两叠,高低错落,有凹有凸,浑然一体,宛自天成。石壁与石矶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出石壁挺拔而高耸,石矶生动而自然。其景面构图,叠石技巧,堪称江南古典园林一绝。

    岁寒梅古

    岁寒亭为瞻园最大的、建筑最为精巧的亭台,亭前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此亭由此得名,其中又以梅花坞景致更胜一筹。自明代起瞻园就开始植梅,大清鼎革,瞻园更以梅花取胜。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就描绘了瞻园种植几百株梅花的盛景。清代诗人袁枚也写下了吟诵梅花坞的佳作:“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要他花掩映,新置石屏风。”岁寒亭边树木葱笼,环境优雅,充满了浓郁的山林气氛。

    回廊探春

    回廊横贯瞻园南北,蜿蜒曲折,欲断又连;曲径通幽,似塞又通。回廊中的叠落廊忽上忽下,起伏迭宕,一步一景,美不胜收。古人诗云:“迎銮重起阁,避雨更添廊”,它们与点缀其间的楼台亭阁组成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成为瞻园一大景观之一。

    园林一览

    一览阁为二层楼阁,是瞻园的最高建筑。登临楼阁,俯瞰园中景致,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何宾笙曾赞叹道:“远笼钟阜近吞江,一览楼中景入窗。此是秣陵名胜地,许多王气酒能降。”袁枚也盛赞一览阁“妙绝瞻园景,平章颇费心。一楼春雨足,三寸落花深。”

    艮岳生辰

    瞻园明清时为“金陵园亭之冠”,尤以湖石闻名遐迩。园中“苍松白石传是宋元蓄”,其中宋徽宗赵佶生辰遗物“倚云峰”、“仙人峰”最富神秘色彩。倚云峰高3.14米,似朵朵白云相互依偎;仙人峰高2.7米,宛如仙女含羞而立。这两块石峰姿态奇巧、波纹起伏、峻峭挺拔、巧夺天工,具有“瘦、皱、漏、透、秀”的显著特征,堪称一绝。

    海棠佳韵

    海棠花素以娇美著称,唐人誉之为“花中神仙”。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花谱》中,形容海棠“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明清时瞻园内遍植海棠,清代文学家袁枚是瞻园的常客,曾作过多首海棠诗:“神女俨成行,萧齐两海棠。吹红风亦软,惊艳鸟先狂。”“东风尽力送红潮,人自消魂雪自飘。”“愿缓丹霄驾,多栽南国棠”。现瞻园内建有海棠院和四品海棠苑,并在多处景点种植垂丝海棠、铁枝海棠、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等,成为瞻园最具风韵的一大景观。

    雪浪寻踪

    在静妙堂东部,有块形态精巧的太湖石,上书“雪浪石”三字,相传为苏东坡手书。苏东坡酷爱收藏名石,他在河北定县时,曾“于中山后圃,得黑白石脉”,用“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瞻园雪浪石很可能寓意于宋代同名石,这块石高1.15米,宽1.4米,宛如一团击在石上的浪花,又似阳光照射下渐渐融化的雪团。石上的涡洞和斜纹有着透视感和动态感,构图和方向有着虚实变化,每个剖面都迥然而异,每个转折都是一个景观。苏东坡在《雪浪斋铭引》中写道:“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可见古朴典雅、耐人寻味之处。

    老藤化虬

    位于静妙堂以东,有一幽静的庭院,院内植有一株明清时期的紫藤。它老干虬枝,古拙苍劲,盘根错节,宛如苍龙。每到春夏之时,棚架上繁花似锦、郁郁葱葱。紫藤枝干交错盘曲于花架之上,紫色的小花一串串下垂,微风吹拂,香气弥漫,沁人心脾。

    丹桂沉香

    桂花是我国固有的名贵花木之一,《吕氏春秋》云:“物之美者,招摇之桂”。瞻园桂花苑中的金桂,每届花时繁花密缀,堆金簇银,远望若绛雪霏霏,雪海银涛;近观如舞燕惊鸿,似千堆雪、万朵云,轻风吹拂,暗香浮动,风也甜,雨也香。瞻园金桂称得上清新、淡雅、超凡、飘逸的秋花之冠。

    翼然亭耸

    翼然亭位于瞻园草坪之北,为园中旧构,今按史料记载复建。翼然亭的亭角起翘,恰似燕雀幽然自得展翅而飞。袁枚有诗云:“山顶翼然亭,登临见杳冥。炊烟离瓦白,高树出墙青。海镜明初日,江灯落远星。台城千万雉,拱列似围屏。”登亭眺望,园内景致尽收眼底,成为东瞻园最佳观赏点。

    山麓鸣泉

    气势雄伟、群峰跌宕的南假山上,从山巅飞泻一条瀑布,如蛟龙出洞,似白练飞舞。飞瀑流泉顿使如玉似翠、清澈明净的池水绿涛滚滚、闪珠溅玉,好似玉龙翻江倒海,声震幽谷。嶙峋南山洞龛幽深,悬石重重,钟乳下垂,飞瀑流泉与奇峰异石珠联璧合,山水花木相互映衬,恍如人间仙境,更象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碑廊今古

    瞻园东长廊贴壁处,建一长达百米的碑廊。碑廊中有古碑数通,为当年江宁布政使记述的瞻园历史沿革及历次维修情况;新碑为现代书法家亲书的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瞻园的诗词歌赋,碑文以行、草、隶、楷、篆等字体书写,书体风格迥异,诗文意蕴隽咏,增添了古园林的典雅氛围和文化内涵。

    妙境静观

    静妙堂为南北两面均临水池的鸳鸯厅,古色古香,典雅精美。明代时名为“止鉴堂”,为徐达晚年消闲处。清乾隆年间,此厅改为“绿野堂”,袁枚有诗云:“暂领中山府,权开绿野堂。风花争舞蹈,竹木尽轩昂。”清江宁布政使李宗羲重修瞻园后,将此厅改名为“静妙堂”,取其“静坐观众妙,得此壮胜迹”之意。置身静妙堂或依栏而座,但见南假山花木葱笼,瀑布飞泻;池水碧波粼粼,红鱼遨游。此为瞻园观景绝佳之处。

    危峰招鹤

    招鹤峰位于瞻园南部,依墙而立,面对“籁爽风清堂”。此峰为明代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别业栝园遗物,峰高3.61米,重数吨,正面凿有海水纹,体态古拙,意境古朴。古人有诗云:“每看孤云招野鹤,频携樽酒对名花。”招鹤峰上还镌刻有明代沈周、吴宽、钱福等名人诗词,吟诗赏石使人顿生思古之幽情。

    红荷漾碧

    一览阁前荷花池,点点红荷,荡漾于碧波绿水之中。清风徐来,荷花袅袅婷婷,摇曳生姿。周敦颐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袁枚也曾对瞻园“芍药红初放,池莲叶正芳”的佳景赞不绝口,他在《瞻园小集诗序》中赞道:“青山横而帘卷,碧荷动而香生。”今天静坐一览阁,品茗吟诗闻荷香,不觉生出万般情趣。

    牡丹仙苑

    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富丽,人们视她为“万花一品”的“花中之王”,颂她为“国色天香”。据载,瞻园曾植牡丹数株,袁枚曾云:“牡丹者,公(方伯)所手植瞻园者也。”袁枚还在《元日牡丹诗》中盛赞牡丹:“果然不愧花王号,独占春风第一天”,“一样人间金紫贵,占人先处惹人惊。”瞻园牡丹台一株牡丹,名冠“绛纱笼玉”,为牡丹中的上品,已有百年历史。牡丹旁还遍植芍药、山茶、杜鹃、昌蒲兰、紫薇、红枫等。每至花届,如袁枚所说“一自清溪拥绛纱,年年冷处受繁华。”群芳簇拥“花王”,竞相争艳,令人赏心悦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