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风候 | 寒露 】

标签: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人文摄影颐和园 |
分类: 颐和风候 |
http://p3.pstatp.com/large/3e6000033adfc4d18f04颐和风候
寒露是气温由凉变寒的转折点。相对于白露,寒露代表气温更低,民谚有"先白后寒"之说。同样是结在地面的露水,寒露更冷,夜半至清晨时草叶上的露珠开始慢慢走向打霜的过程。自寒露之后,北方进入深秋,层林尽染,远山可瞩,正是登山赏景的佳期。
http://p3.pstatp.com/large/3e620003605eb10587a3颐和风候
寒露节气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时至寒露,鸿雁南迁,有种说法是宾同"滨",是水边的意思,鸿雁都飞往江南水滨。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和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但这只是夸张的玩笑说法,表明此时鸟雀因寒冷已躲避一角开始过冬了。三候“菊有黄华”,此时黄菊次第盛放。
Tips:
为什么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更适合于黄河流域的北方城市?
在古代,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多集中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腹地,二十四节气也是先人以这一带的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对于长江以南的地方,四季并不分明,二十四节气更多的只是参考。
http://p1.pstatp.com/large/3e6300036af7fa48d69a颐和风候
▲ 耕织图,桂花落时,露已寒。
一年四季的花开中,独喜秋季的桂花香,那味道总让我念起儿时后院的那棵桂花树。
古人也多咏桂花,《鹧鸪天》的头两句个人以为最好,算得上有形亦有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http://p9.pstatp.com/large/3e620003605ddc351504颐和风候
▲ 万寿山后山。
清冷的雾气氤氲在林间,飘忽而来,转眼又逝,就像这秋天。
http://p3.pstatp.com/large/3e650001d082ca5938ee颐和风候
▲ 佛香阁。
山间霜结,水边雾漫,烟水两茫茫。
http://p3.pstatp.com/large/3e620003606be6554e96颐和风候
▲ 四大部洲。
http://p1.pstatp.com/large/3e6100036de01ab4ed3d颐和风候
▲ 四大部洲。
晚秋的雨,点点滴滴,打在身上,顿觉寒意。
寒露本是九月节(由于今年多了个闰月,所以提前到了八月),毕竟已是晚秋,俗话说“寒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气温的下降就像是坐滑梯。对于身在京城的人,秋天是非常短暂的,常感觉秋天的衣服还没穿上几天,一场寒雨过后,就要换上冬装了,快的让人回不过神。
http://p3.pstatp.com/large/3e6100036ddd64f6fc10颐和风候
▲ 乐寿堂。
http://p1.pstatp.com/large/3e6000033ae0fad8b13c颐和风候
▲ 介寿堂。
http://p3.pstatp.com/large/3e6000033ae10deecf9d颐和风候
▲ 德辉殿。
寒露过后,标志着全国各地都已入秋。此时的冬北已是四野萧瑟,即将进入初冬;长江以南的地方也是蝉噤荷残,秋意渐浓;而在北京,正值一派深秋景象: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夜来寒露已为霜。
http://p3.pstatp.com/large/3e6100036dde64dac393颐和风候
▲ 对欧亭。
http://p9.pstatp.com/large/3e5f00037456e6607ffb颐和风候
▲ 石舫。
http://p3.pstatp.com/large/3e5f00037459d5dc3ded颐和风候
▲ 紫气东来城关,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
颐和六关之紫气东来城关。“紫气东来”不仅有祥瑞之意,也指明了它的位置在万寿山东麓。青砖雕花的城垛,歇山重檐的屋顶,这个城关是万寿山东部连接南北区域必经的关口。
http://p3.pstatp.com/large/3e650001d083dd52bea4颐和风候
▲ 乐寿堂畔,金柿飘香。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很喜欢在院内种植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和柿子树,有玉堂富贵、事(柿)事平安(万事如意)的寓意。
http://p3.pstatp.com/large/3e6100036de2dffbb792颐和风候
http://p3.pstatp.com/large/3e6100036de58aa8a368颐和风候
▲ 西堤(佛香阁、练桥)。
日暮时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http://p1.pstatp.com/large/3e650001d08572892068颐和风候
▲ 西堤六桥之练桥。
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练桥的名字缘于南齐诗人那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千古名句。练就是丝绢,形容这座桥架在如丝绢般的湖面上。
http://p1.pstatp.com/large/3e66000173aa96a8bd34颐和风候
▲ 耕织图。
从秋分到寒露,天气骤然转寒,只一夜间,柳老荷残。
http://p9.pstatp.com/large/3e650001d0860136b170颐和风候
▲ 谐趣园。
寒露之后,露气凝结,天寒夜长,风也带着寒意。一些脆弱的叶片,早早随风飘落,但更多的叶子还在凄风冷雨中苦苦坚守,只为生命中最闪亮的一瞬。从早春的鲜绿到晚秋的金黄,生命的顽强抗争,为的不过就是这份精彩和绚烂。
http://p1.pstatp.com/large/3e62000360686c0e5486颐和风候
▲ 玉兰堂。
http://p9.pstatp.com/large/3e6300036afdd0155f02颐和风候
▲ 迎旭楼旁。
http://p3.pstatp.com/large/3e6000033ae7470861df颐和风候
▲ 倚望轩遗址。
当后山枫叶微微带红,再五日,霜风过时,绚烂的深秋画卷便会以排山倒海之势铺满湖畔山间。
http://p9.pstatp.com/large/3e620003606a75f833aa颐和风候
深秋澄霁
烟淡霜天晓
(下篇:霜降)
http://p3.pstatp.com/large/3e6100036de693a4a835颐和风候
关于《颐和风候》
见微知著,观候知节,是先人安身立命、处世生活的参照,也是他们千百年生活实践中对时光的精雕细琢。《颐和风候》正是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为纲,以影像白描的笔法,串联起了颐和园在岁时节序中的光阴之美、幽趣之美、人文之美。
这个系列的作品,跨越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照片素材逾万幅,既有常见的建筑风光和园林小品,亦有大量人文。我希望透过自己的镜头带给读者最直接、最温柔的感触,重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记忆,赏读中国园林之美、传统文化之雅,唤醒世人沉睡太久的那颗温柔的心,感知节气变迁中的流年生活。
http://p1.pstatp.com/large/3e6000033ae9e907b627颐和风候
http://s14/mw690/001evOMVzy7eOKqBR1z6d&690颐和风候
↓点击下方文章链接阅读其他板块内容 ↓
人文纪实一图一故事 |照片里,道不尽的是百味人生 |北京的这10条老胡同,你不能错过 |影像中的一人一世界 | 这一秒,我们相遇 | 时光茶馆 | 色达:点亮心中信仰,始自人间佛国 |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
浮光掠影镜头下的二十四节气
影像随笔
有话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