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去的乡村旧俗二:七月初七 七娘妈生

(2014-08-02 17:00:17)
标签:

育儿

远去的乡村旧俗二:七月初七 七娘妈生
语斋
七月初七,这七夕节,现在的人们,好多都说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而实际上,自识字后看连环画,知道了七月初七更多的是牛郎织女的鹊桥会。
在我们家乡,自少年懂事后,到了农历七月,在初七那天,却总有一个叫“七娘妈生”的俗事。

这风俗哪时哪里来的?不知道,问母亲,也说不出所以然。
总之在这一天,总要准备好些东西,来进行祭拜。
它要有一盏灯,红色的彩灯,上面有些图案,不知道什么意思,上面有些文字。
要有一座用竹棒,彩纸粘糊捆绑的亭子形状的东西。
要特别准备一盒香粉。不知道啥意思。
大人会叫我们去村子里的谁和谁谁的家旁门口摘几杂花。最好是不同的花,但一定要七朵。
母亲会在前一天夜里用糯米先搓成一些小的,大小如乒乓球般的圆丸,再从中间压一下,成 为一个扁圆的丸子。而且还是红色的。
似乎还要准备一只杀好的鸡,煮好,晾干,绑好鸡爪。
……
小时候跑前跑后帮忙的我,这些年来,已经是到了母亲收拾好让帮忙搬抬时才出现。
再后来母亲走了。
我承接了这一乡村的俗事,继续着这一风俗。这一切,已经比先前变得更为的简单 了。

我搜索寻求“七娘妈生”的来历。
据说,天顶玉皇有七个女儿,个个长得美丽又聪明。这最小一位排行第七,称为“七娘”。她不甘天宫清冷,羡慕民间女子有爱情和家庭,私自偷下凡间在河边洗澡,故意让董永碰见,就以隐私被窥见,强烈要求董永许婚,董永被逼就范,夫妻过着恩爱生活,不料在天庭的老爸知道了,诏令追押回天宫处欲以“死罪”,其时七娘已有身孕,幸得六位大姐苦苦哀求,王母娘娘恩准七娘居住凡间一年,与董永结为夫妇。生下男孩后返回天宫。七娘在凡间经过了一个七月初七,她想起这一天正是她的生日,想起往年在天宫众姐姐为她庆生的热闹情景,动起思亲之念,乃于当晚上天与六位姐姐在银河旁相会,一叙阔别之情。相见之际,百感交集,泪飞如雨。所以七月初七这一天下午或晚上或大或小都会下雨,民间说这是“七娘姐妹相见流‘目滓’(眼泪)”。后来,七娘回天庭了,留下幼儿在人间。为了祈求孩子无病无灾、聪明健康成长,董永就把七娘奉为神供奉起来,民间把七月初七这一天当作七娘的“生日”来纪念。这就是“七娘妈生”的由来,从古一直传下来,演变成为民间的节日,七娘妈成为幼童的保护神了。
这个传说,显然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无关,而是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另一版本了。与农村的风俗更为的接近。
因为家乡的七娘妈生,根本就与什么爱情相关,更多的是通过祭拜仪式,表达对儿女平安的祈求。

    做“七娘妈生”的供品以瓜果为主,农村的七月是夏收季节之后,和城里人不同,以应时采收的瓜果为主,都是自产的,如新花生、新芋头还有龙眼、荔枝等等,凑足七种,还要七种花卉,七小碟胭脂水粉(化妆品),七色菜碗(七种“甘味”:如香菇、木耳、金针菜、冬粉丝等等),酒盏七个,茶杯七个,筷子七双,“七娘妈亭”一座。
在这一年生了孩子的父母,则把这个孩子视为“七娘妈”的新“契子”,必需置“鸡酒油饭”和“糖果”(用糯米磨浆做成的甜味汤丸)敬祀,在厅口点“七娘神灯”,燃香祷告七娘妈,祈求纳为契子,保佑健康长大。至孩子16岁时的“七娘妈生”那天再隆重叩谢,宣告“洗契”(即解除母子契约关系)。
    现在,“七娘神灯”已不多见,但在泉州城郊及南安的丰州附近一带尚存点“七娘神灯”的习俗。市镇人家花粉供品较讲究,都是买的。农村人家以采鲜花为主,野生的花卉也可以,展示农村姑娘朴素的一面。
    “七娘妈生”不光为“七娘”一尊神祗庆生日,当然不能忘记当年她的姐姐冒死在银河相见泪雨滂沱的感人一幕,所以供品都要七份,邀六位姐姐共庆佳节。纸糊的“七娘妈亭”内有七位女神神像,仪态端庄大方,统称“七娘夫人”。过去市售的“七娘妈亭”有的做得很精致,供大户人家或有新“契子”人家选用,属于闽南“纸扎”工艺的一个品种,现在较少见了。

    七娘妈既是天公老爷的女儿,身份当然不一般,民间厅头奉祀的神呀、佛呀神位名目繁多,唯独没有“七娘妈”神位,她的神位在天上。七月初七中午做“七娘妈生”,和正月初九做“天公生”一样,都是在自家本宅大厅口朝天井摆案桌设供的。厅口横梁正中是挂“天公灯”的,唯独做“七娘妈生”的时候可以在“天公灯”边挂一盏“七娘神灯”,可见“七娘妈”神职之崇高。七娘神灯比天公灯小,形状为椭圆型。


远去的乡村旧俗二:七月初七 <wbr>七娘妈生

远去的乡村旧俗二:七月初七 <wbr>七娘妈生

远去的乡村旧俗二:七月初七 <wbr>七娘妈生

远去的乡村旧俗二:七月初七 <wbr>七娘妈生

远去的乡村旧俗二:七月初七 <wbr>七娘妈生

远去的乡村旧俗二:七月初七 <wbr>七娘妈生

远去的乡村旧俗二:七月初七 <wbr>七娘妈生


    总之,现在的“七娘妈生”是为幼童的保护神庆生日为主要内容的,祈求孩子健康成长,无灾无难一生平安。当然,这是当了爸爸、妈妈的青年的事了,爷爷、奶奶也非常重视这一节日。至于闺中少女,忙的是白天采花买粉为七娘妈庆生,晚上虽不“乞巧”但可能去公园或咖啡厅接受情侣送玫瑰,共度七夕良宵。传统的节日依然存在,但内涵却随着时代而变迁了。



附录二: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泉州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后来泉州人把这两个传说混为一谈,共同构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泉州人都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在劳动妇女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小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泉州有谚语说:“七月初七七娘生。”民间把这天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是日要举行祈祥活动,称“做七娘妈生”。因而,民间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


按照这个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七娘”,就是要新拜“七娘妈”为“契母”,备供品一份,事后以糖饼等物分送给邻舍。在“七夕”,还要解去新生儿 在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用五色丝线搓成的“续命缕”,将续命缕”和香粉做为一包掷置屋顶上。到十六岁那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已经长大成人、与“七娘 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洗契”可以说是闽南地区的成年礼。这个民俗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少的城市家庭已经消失,但是在农村中还是很普遍。

附录三:
泉州民间也过七夕节,但其节日活动内容的重点不在于乞巧,而在于为“七娘妈”做生日,俗称“七娘妈生”。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泉州民间原来的传说有二: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是董永与天帝女儿“百日缘”的故事。但后来人们把两个传说混为一谈,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女儿,并尊称“七娘妈”,后又把七娘妈演变为七位“娘妈”。这大概与人们把“七夕”的“七”字加以附会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的思维模式,“数七”为阳数这,是吉祥之数,故泉州民俗以正月初七为人的生日,需取采果七样做羹,名七宝羹;七月妆七为“重七”,亦是吉日,敬祀七娘妈时要备七种水果、七种花卉、七小碗“糖粿”、七色“甘味”(香姑、木耳、金针菜、松菰、腐皮、山东粉、花生),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炷、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内设七个座位的纸亭一座。
    泉州民间把七月初七这一天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是日要举行祈祷活动。据说玉帝原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喜鹊“报错喜”,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初七相会,这是一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人们在七月初七大清晨,把胭脂花粉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让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牛郎会织女时,喜鹊会纷纷飞到天河,为之搭桥,名曰“鹊桥”。人们说,喜鹊头部秃顶,那是因为七夕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是夕如下小雨,人们则谓这是牛郎、织女分手之际,彼此依恋不舍,挥泪而别。
    七月初七中午,人们 摆好预备的各种供品,敬祀七娘妈。供品中的“糖粿”,是用糯米粉和适量水搓成略小于乒乓球的圆丸,然后从中央用力提成扁圆形的甜丸,两个中间稍微凹入,似姑娘笑脸上的“酒窝”,其意在于祝愿织女牛郎相会时笑容满面,并企盼日后生下的子女脸上也会有“酒窝”。供奉完毕,鸣放鞭炮,焚烧冥钞及纸桥(俗称“七娘桥”)等,送七娘妈一行返回天庭,以便七娘妈今晚同牛郎。家中小孩则解下端午节系在手上的“长命缕”,放入冥钞中一并焚烧(或是把“长命缕”抛上屋顶)。最后,家庭主妇收拾供桌上摆放的香粉、胭脂、花卉等物,撒向屋顶,口中喊道“给檐口妈带花”。在供奉七娘妈时,有的人还准备一盏画有董永抱子送仙女升天图的长圆形“七娘妈灯”,点亮挂于檐口,并不焚烧。
    传说中的七娘妈是主管妇女幼童的,有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疹、眼光、蒙引等七位娘妈,会庇佑各家各户的小孩子出生及茁壮成长。故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七夕,有拜七娘妈为干妈(俗称“契母”),称之“新契”;至16岁那年的七夕,即解除契约,称“洗契”,表示脱离了这种“契母子”的关系。这两次的“七娘妈生”最为热闹,孩子家要以“糖粿”或寿包、米龟、碱粽、碗糕等礼物馈赠亲戚及邻居好友。在敬祀七娘妈时,除焚冥钞、纸桥、“长命缕”外,例须于这天加焚“七娘亭”,供馔亦特别丰富。“七娘亭”仿古代“乞巧楼”,纸扎糊制,1米余高,“亭”中除七座交椅外,还有尺、剪刀等“女红”工具。家无儿童也照样做“七娘妈生”,这是祈日后有子孙延续。
    泉州没有专门供奉七娘妈的庙堂,只在东岳庙和天妃宫等有附祀神位。故人们做“七娘妈生”都在本宅厅前摆设香案,向天井空中举行祭祀,类似“烧天金”,但没有那么隆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