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案 及答案
(2014-06-23 20:05:27)
标签:
教育 |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案
班级
【课标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学习目标】
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交流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补充链接】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2)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3)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4)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5)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学生疑惑】
(1)
(2)
【问题探究】
1.
列举事例 |
阐述道理 |
论述角度 |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
|
|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 |
|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
|
|
|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
|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4.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造成这个状况是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教后反思】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案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2)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3)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4)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5)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问题探究】
1.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
阐述道理 |
论述角度 |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反面事例 |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 |
正面事例 |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
|
反面事例 |
|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
正面事例 |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答: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4.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造成这个状况是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