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咬文嚼字:“德艺双磬”?

(2012-12-25 21:42:54)
标签:

杂谈

咬文嚼字:“德艺双磬”?
鲍语斋
咬文嚼字:“德艺双磬”?

咬文嚼字:“德艺双磬”?

咬文嚼字:“德艺双磬”?

咬文嚼字:“德艺双磬”?


这一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腰间的酸痛找上了自己。站久疼,坐着疼,躺着也疼。
苦不堪言啊!
找了些医生治疗,有吃西药的,有喝中药的,也有身体锻炼恢复的……试了好些,疼痛消失过,不久又自来。
这回,又到了中医院找在里面当医生的朋友,推荐了一名林医生,到一楼就诊,等人时,四顾环望,看到了装裱成匾,装订上墙的一幅书法赠言:“德艺双磬”。
我愣了:德艺双磬?
应该是德艺双馨才对啊。
查词条,德艺双馨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
将赠书法作品的感谢者的意思,应该是要表扬匾中医师具有良好的医德,同时也具有高超的医术,用“德艺双馨”来表扬,那是相当贴切的。
坏就坏在“磬”字上,怎么会是这个字呢?

查词条:

磬读[qìng]

主要词义:
  1.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2.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3. 缢杀:“公族其有死罪,则~于甸人”。

  4. 古同“罄”,空,尽。

    详细释义: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手又持小槌像击磬的形象。本义: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2. 同本义 [chime stone;musical stone]

      磬,乐石也。——《说文》

      小华之山多磬石。——《山海经·西山经》

      泗滨浮磬。——《书·禹贡》

      笙磬同音。——《诗·小雅·鼓钟》

      依我磬声。——《诗·商颂·那》

      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淮南子·泛论》

      钟磬置于水中。——宋· 苏轼《石钟山记》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西门豹治邺》

    3. 又如:磬人(负责治磬的官员);磬工(负责制磬的官员);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师(古乐官名);磬管(两种古乐器名)

    4. 适宜制磬的美石 [fine stone]。如:磬石(适宜制磬的美石);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动〉

    1. 弯腰。表示谦恭 [bow]

      簪笔磬折。——《史记·滑稽列传》

    2. 又如:磬折(弯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3. 假借为“骋”。纵马奔驰 [gallop]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诗·郑风·大叔于田》

    〈形〉

    1. 通“罄”。空,尽 [empty]

      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 。——《淮南子·览冥》


      更加具体的分析: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历史记载

        磬,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从“黄帝使伶伦造磬”以来,取片状石材,制成曲尺形,上钻磨一孔,悬挂敲击,(其造型又酷似古人在宗庙、宗族大典时虔诚的鞠躬之礼,故有“磬折”之说。)有单个特磬与按律吕依次编排的“离磬”(即编磬)之分。单个特磬,作为氏族“鸣以聚众”的信号乐器;编磬则是在宗庙祭祀、宗族盛宴等大典时与编钟一起合奏,“既和且平,依我磬声”金石之声,煌煌乎位列圣殿,灿灿哉史载《尚书》。
        如此神圣、神奇之“磬”,取之何等石材呢?
        这就是《尚书·舜典》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使“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泗滨浮磬”(禹贡语)——灵璧磬石!
        自禹敷土,九州安定,灵璧故属徐州,在淮泗间,磬石山(又名磬云山,在灵璧县城北35公里的渔沟镇东2公里处。)北临泗水,故曰泗滨,古代山周多沼泽,洪水环绕,磬石山如浮水面,故有“泗滨浮磬”之称。“泗滨浮磬”说的就是现在的“灵璧磬石”,现在的“磬石山”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在宋代之前,磬石山这个地方,并没有“灵璧”这个地名称谓,所以《尚书·禹贡》中只有“泗滨浮磬”的记载。《禹贡》关于古徐州物产记述中的:蒙、羽、大野、东原、峄阳、泗滨、淮夷等诸多地名,从现在的区域划分上来看,《禹贡》也是以环徐州的地理方位来记载的。“……泗滨浮磬,淮夷玭(pin)珠……”泗滨就是现在的灵璧区域,淮夷就是现在蚌埠区域。“泗滨”之广,“浮磬”是惟一!无山何以“浮磬”?“泗滨”之广,“磬石山”是惟一!江河可以改道,山脉却难以迁移!故“泗滨磬”就是现在的“灵璧磬”!此后《词源》、《玉海注》、《文献通考》、《名物大典》等都有更详细的记载。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誉。在礼制严明的古代,用灵璧磬石制作的乐器已成为皇权、礼治的象征。不管是在“乐声盈盈、万舞翼翼”的夏、商、周,还是在诸侯迭起的春秋战国,乃至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灵璧磬石都有她显尊的位置。辟如:安阳殷墟大墓的虎纹磬,蚌埠双墩1号春秋古墓的编磬,随州战国曾侯乙墓的编磬……等等,都有着灵璧磬石神圣的魅影。崇尚礼制的古人认为逝与生只是生命的轮回,生前所用的东西,逝后也应相同,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形。而渐渐的昔日宫廷重乐、祭祀之器,带着她神秘的色彩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因此,灵璧石磬不仅被历代帝王视为珍宝所尊崇,也为历代文人雅士所衷情颂扬。《晋书》有载,《全唐诗》有篇,《宋史》有记,《元史》有章……
        特别是盛唐的白居易、元稹、李勋等文人雅士不仅咏颂“泗滨磬”的清正雅致之音,同时也赞美了“金声玉振”的灵璧石磬不是其它质地的石材可替代的!乐天赋诗,以石讽政,名为《华原磬》实为灵璧磬石鸣不平。微之和咏“泗滨浮石载为磬,古乐疏音少人听。”借诗抒怀,以正视听。李勋的《泗滨得石磬》“……出水见贞质,在悬含玉音……器古契良觌,韵和谐宿心……”,更使灵璧磬石多了一层诗情画意。
        据《宋史》记载,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仁宗皇帝曾下诏徐、宿、泗、江、郑、淮、扬七州军队到灵璧采石制磬。如此兴师隆重的采石历来是罕见的。上行下效,此间关于灵璧磬石、灵璧石(即观赏石)的论著迭出,从文化上把灵璧磬石文化推到了又一高度。大文豪苏东坡更是数次到访灵璧,因为他的诗、文、画使灵璧磬石更熠熠生辉,更是因为他的建议,灵璧才得以正式以县建制,并在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更名“灵壁”为“灵璧”,“以县产磬石,珍之如璧,故名”。(《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凤阳府志胜卷十四载。)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在《灵璧磬石歌为方岩王侍郎作》中,不仅咏唱“灵璧一峰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更是爱石“如见古君子”,以石比德,“可磨斫贼剑,可倚击奸笏,可祝不老年,可比至刚德。”慷慨激昂盛咏千年。
        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世祖皇帝命大乐正赵祖荣乘传古泗滨采石制磬二百单八悬,大乐正审谤音律,《磬颂》铭之,歌功颂德。
        继宋元后,为了明朝的宫廷礼制用乐,中都的兴建,又一次大规模的开发灵璧磬石开始了,而太祖皇帝在享乐之时还没忘记他的子民的疾苦,为了社稷的安危,“惜材抚匠”“戒石”府县甬道。现在灵璧磬石山下的“洪武遗石”仿佛还在无声的诉说着当年被贡奉朝廷的荣光。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泗滨浮磬”的美名,使“向慕风雅”的他路过灵璧成为可能,御题“玉磬庵”在当地成为佳话流传,而“天下第一石”的题封,也是代代口碑相传,逸闻趣事佳话频频,传说的由来是灵璧磬石文化的传承见证。
        一石灵时百璧通,灵璧磬石以她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凭她肌理细腻,石质坚韧,色墨姿妍,金声玉振的石质特性,在历代都彰显她尊贵的地位。而她的制作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制。
        据北京博物馆《文庙丁祭谱》(尊经阁藏板,卷三之三,第二五、二六页面)记载:
        编磬律分,灵璧石为之,两面绘金云龙,股修七寸二分九厘,博五寸四分六厘七毫;鼓修一尺零九分三厘五毫,博三寸六分四厘五毫;十六枚皆同,按律吕别厚薄。股侧镌某年制,鼓侧镌某律名。


而“馨”字,却是如此解:

馨读[xīn]

基本释义:
  1. 散布很远的香气:~香。如兰之~。

  2. 喻长存的英名:垂~千祀。

  3. 助词,作用同“样”:宁~(这样,如此)。宁~儿(原意是“这样的儿子”,后用以赞美孩子或子弟)。

    详细解释:

     

    〈形〉

    1. (形声。从香,殸声。殸,籀文“磬”( qìng)。本义: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

    2. 同本义 [wide-spread fragrance]

      馨,香之远闻者也。——《说文》

      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国语·周语》

      丹木五岁五味乃馨成。——《山海经·西山经》

      尔酒既清,尔淆既馨。——《诗·大雅·凫鷖》。毛传:“馨,香之远闻也。”

      惟吾德馨。——唐· 刘禹锡《陋室铭》

    3. 又如:馨烈(芳香浓烈);馨逸(香气洋溢;芳香远播)

    4. 比喻声誉流芳后世 [good reputation]

      化盛隆周,垂馨千祀。——《晋书》

    5. 又如:馨烈(比喻流芳的事业);馨德(芳馨久传的美德和教化)引申为美[beauty]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书·君陈》

    〈助〉

    1. 有赞美的意思。后来多“宁馨”(如此,这样) 连用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

    2. 又如:宁馨儿


      常用词组:

       

      1. 馨香 xīn xiāng

        [fragrance]∶芳香。比喻德化远播

      2. 馨香祷祝 xīn xiāng dǎo zhù

        馨香:烧香;祷祝:祷告祝愿。原指迷信的人虔诚地向神祈祷祝愿。后引伸指真诚地期望。


        以上扯得有些远,“德艺双馨”

         

        1.  

          1.  

            1. 
              德,指道德;艺,本意是才能,技艺。后引申为艺术。馨,温馨,芳香。含有有名声远扬的意思。这常见于艺术界对德才兼备的艺术家的美誉。
              

         

            1. 
              从不同的二字来分析,赠匾书法家要么有意为之,是否因为医生的索赠而故意写错字。也借写错字来隐性地反讽医生。
              

         

            1. 
              但获赚医生,却总是温和着笑,轻声慢语,不似峥嵘之辈。
              

         

            1. 
              那么,就是赠匾书法家的文化水平有限,因自身的文化修养不限而出现了错别字?
              

         

            1. 
              由此可见,书法家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是很有必要的。
              

         

            1. 
              而受赠人也一样要有些文化水平。
              

         

            1. 
              象这样一幅有错别字的书法匾牌,已经张掉于医院之墙多久了呢?
              

         

            1. 
              没人提醒,估计还将继续挂下去。一直有人人提醒为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