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北庄的火烧“杠子头”

(2015-08-19 17:46:1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北庄的火烧“杠子头”作者:


有人曾考证尚父初封的齐地是小麦的故乡,所以自古山东各地面食花样繁多。杠子头硬面火烧,即是山东地方名吃之一。北魏时期的乡党前贤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山东烧饼的制作,分为酵法、白饼法、烧饼法、髓饼法等。所谓烧饼法,就是现在制作硬面火烧所用的方法。从前山东人无论是下关东走西口,还是进京赶考,往往就是首先准备些杠子头火烧。原因是这种干硬便宜的面食夏季不易变质,冬天又不觉太凉,可以冷吃热烩,方便携带。今天烟台、莱州、潍坊、寿光等地均将杠子头火烧的制作工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原产地之争,各执一词,其说不一,其实是谁也拿不出确切翔实的材料来佐证它的发源地具体在哪。一代又一代吃着杠子头火烧长大的昌乐人则在此问题上选择了沉默和淡定。——与世无争,也好。

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面食制品,杠子头火烧的起源最早大约可以追溯至东汉时代。《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当时一个叫做赵歧的人流落北海(大致相当于今潍坊地区)以卖饼为生的史实。烧饼就是今天的硬面火烧。可见那时的硬面火烧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叫卖于街头的大众食品。据《潍城文史资料》,硬面火烧是从莱州传到潍县的,陈学真教授则认为,烟台的杠子头是在清朝末年从潍县传入。笔者也是有些主观地倾向于北海一带(今天的潍城、寿光、昌乐等地)才是杠子头火烧的原产地。今天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潍城区于河镇流饭桥村的杠子头最为有名。我曾经长期在与潍城相邻的朱刘店工作,经常吃到来自流饭桥的火烧,上面印有“流饭桥”三字,大概早已成为一种品牌了。其实那种火烧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杠子头火烧,而是另有一个名字,叫做“灯笼底”,因为它极像从前那种玻璃罩子的马灯底盘的模样。而传统的杠子头火烧已经很少见了,它个头要比灯笼底小一些,两边有翅,用面更干更硬,口感更香更甜,市面的价格也比灯笼底贵得多。在昌乐、潍城一带的集市上,十元钱可以买到五六个灯笼底,却只能买到四个杠子头。曾经到过流饭桥村,我不知道这个村子从前有没有制作硬面火烧的人家,想来应该是有吧。然而里似乎更以有座古老的石桥而出名,反正我并没有见到制作杠子头的火烧铺。火烧铺其实是在流饭桥附近的村庄,如都家村、三安子村等,故有流饭桥的火烧都家打之说,且有人编歌曰:“都家火烧桥上卖,一堆摆着下的快。啃了杠子有杠劲,剔剔牙缝香还在”。昌乐县朱刘街道北庄村、牟家村等地,地处潍城、寿光、昌乐的三县交界,与这些村庄相邻相近,也正是杠子头火烧的产地之一。有必要说明一下,上述几个村庄均团结在古老的都昌村周围。历史上,都昌作为汉唐以来的古城巨镇,曾经长期是这里的政治经济中心。汉代的北海郡,都昌和剧县(两地今属昌乐县)、平寿(今属潍城区),或作为北海郡的重镇,或作为北海郡的治所,构成北海郡的三角中心地带,所以几乎可以相提并论。只是时光老人太会开玩笑,今天让这三个古县大邑无不沦落为村庄乡野。联想到赵歧卖饼北海的故事,说杠子头火烧在这里发祥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啊。至于今天潍城区的都家村也好,流饭桥也好,这些地方以前由于地缘的关系,似乎都绕不开和古老的都昌县的某种联系。另外,都昌村周围还有北庄、南楼、张家庄子、粉匠家、方林院等村庄,或者隶属于潍城,或者隶属于寿光、或者隶属于昌乐,但都是以都昌这个地方为地理坐标或者与都昌因某种历史联系而得名。属于昌乐县的这边,杠子头火烧数百年来一直薪火相传的,是北庄村。这个村子大约宋元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以在都昌的北面而得名。

北庄村有着十分发达的农业经济,粮食作物及大棚蔬菜的生产领先三乡。据说此村村北有四十亩农田,出产特别优质的小麦,磨出的面粉白里泛红,却与别处不同,非常适合做杠子头火烧。这也正是北庄杠子头火烧出名的原因之一。至今东北等地来此收购蔬菜的客户,除了慕名争先品尝北庄的杠子头火烧外,还往往会捎些回去以便赠送亲朋好友。

遗憾的是,像几乎所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一样,东西虽然好,可是多已徘徊在频临灭绝的边缘。——要不人们怎么会提出保护这些东东呢。由于制作这种火烧费时费力,利润低挣钱少,所以今天还在做的,北庄村只有姓李的一家了。

杠子头火烧的传统做法是:先在屋里垒一个台子,一侧山墙上挖一个洞,将一根剥了皮的枣木杠子插进去,做成一个简易的杠杆,用来压面。另一侧则用黄泥砌一个烤炉,状如倒扣的大锅。将和好的面团放在枣木杠子下,一个甚至两个壮劳力不住地压。压好的面团分成大小适中的面坯,放进枣木模子里。倒模后,面坯置于炉膛烤制。烤火烧用的木柴往往也很讲究,早先梨树多,一般使用梨木,烤出来的火烧尤其清香。也有用苹果木和其它果树木材的。烤烙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出炉了。

干重活、出大力的劳苦大众最喜欢“杠子头”。就着花生米或辣疙瘩咸菜,吃起来有咬头,越嚼越香,特垫饥。一些饭店里的“烩火烧”更是老少皆宜,别有风味,很受欢迎:把切成片的“杠子头”炝锅后加上多种佐料“烩”好,连汤带水端上桌,热气腾腾、香味四溢。饕餮一顿,真是大块朵颐,淋漓酣畅。不少人说杠子头火烧可以和陕西泡馍相媲美,我想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说,陕西泡馍可以媲美于山东杠子头?

据北庄村的李惠民先生介绍,历史悠久的北庄杠子头火烧闻名遐迩。北庄是著名的“一脚踏三县”之地,村中李姓自元明以来又有尚武从军的传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家族文化历史,使这里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犷野强悍的民风,具体演化为犟牛般的“杠子头”精神。这种情形十分典型地体现在我撰写的笔记故事《撂骨碌儿》一文中,在此不妨摘录如下:

青齐之地,古来农家男子犷野尚角力。其摔跤一项,乡人谓之“撂骨碌儿”。或曰金、元统治山东历史漫长,土人与游牧民族之习性相互融合所致乎?吾幼时,当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摔跤场景于田间、工地犹常见。而今之少年,对此鲜闻有兴趣者,时代使然也。今之人皆忙于经济,儿童少年亦封闭于学校如养殖场之鸡鸭,几与大自然隔离矣。使有余闲,无不目迷于电视、电脑,何暇他顾哉。
   
昔北庄有父子二人,颇爱撂骨碌儿。一日,儿方赶驴推磨于庭中,忽闻墙外一人曰:“前村都昌有李氏善摔跤,独步于远乡近村,无可匹敌者。”儿乃掷勺于地,振衣拍胸,睚眦怒曰:“有甚了得,看吾胜之!”遂步行至都昌,寻见李氏。初交手,以踵猛跺其脚趾。李不胜防之,抱股提足,咧嘴龇牙痛呼娘矣。辄趁势挟其项摔于地,李仰面朝天矣。儿掸去衣上土尘,咏而归。视磨棚中,驴蹄尚不曾停。因久不添豆,磨之槽已损石近平矣。父来,诘所去。对曰撂骨碌儿方回。复问:“胜乎败乎?”曰:“胜矣。”父大喜曰:“真吾儿也!石之损可以复凿之,而摔跤不可以不胜也!”

当然,这种不屈不挠的硬汉性格、杠子头精神还表现在一些本地著名的历史事件中,如都昌周边的牟家、戴家两村抗击捻军的故事。大清咸丰十一年,当十万捻军浩浩荡荡自河北、天津过境寿光、昌乐、潍县时,谁能横刀立马?多数村庄的人们采取的策略是避其锋芒,坚壁不出或遁入深山。唯有这几个村庄的民团顽强抵抗。多人不惜死难,成为大清国赐封的烈士英雄。——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方热土上做出个杠子头火烧来也硬梆梆的价一不二的缘故吧。不信你去都昌等地的集市上试试看,真正的杠子头火烧两块五一个,嫌贵别买,爱买不买!连人带火烧,都牛气着呢。

难怪潍坊市著名文史专家于家干先生说:杠子头,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内涵,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的符号,并代表了潍坊人特有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山东人、潍坊人的性格直来直去,敢作敢为,不怕困难等一系列好传统,统统称之为杠子头精神!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