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解析
(2014-01-18 11:47:44)
标签:
文化 |
王昌龄诗歌解析
1、诗歌原文
从军行四首与出塞
烽火城西百尺楼
更吹羌笛关山月
琵琶起舞换新声
撩乱边愁听不尽
青海长云暗雪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
大漠风尘日色昏
前军夜战洮河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但使龙城飞将在
2、
清晨醒来继续翻看叶嘉莹老师的说初唐盛唐诗。在读到李白诗歌的讲解的时候,已然发现一个问题,所谓术业有专攻,其实在诗歌理解上也是一样的。叶嘉莹老师在讲情诗类别上非常出彩,以及在讲诗歌发展史上的格律,音韵演变也非常得心应手,但在讲一些异类或者另类诗人上,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李白诗歌的讲解,是我看到叶老师讲的最吃力的一章,其实诗人将下来,读者自然可以管中窥豹,但李白一讲下来,让人如堕云里,无法理解李白诗歌的特征变化,甚至怎样欣赏李白诗歌也从难以入手,叶老师在选择李白诗歌讲解的几首诗歌,也不具有代表性。在这里如此评价叶老师,不是不尽,而是仅就专业角度来看,确实叶老师在讲诗歌方面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而已。
3、
有感悟要将王昌龄的诗歌,提出来自己单独解析的动机在于叶老师一方面承认盛唐边塞诗的气势磅礴,豪迈阳光,另一方面又将王昌龄的这几首极具豪迈气质的诗歌解读为边塞怨情诗。甚觉不妥。笔者认为是对王昌龄诗歌以及边塞诗的误读(当然这是笔者个人浅见,完全谬误亦有可能),以及对盛唐边塞诗的误读。
4、
查阅了很多书籍,正如叶老师所言,关于王昌龄的生平记载确实太少,而经考证的能经得起推敲的东西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在将就地位的时代,王昌龄一生所做的官职太小,而官职大小是后人为其树碑立传的一个典型的最重要的标准。在中国艺术史,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从历史角度来看,要流芳千古,高居庙堂的概率远远大于文章华彩,这从中国过去士大夫文人的三大志向立德立功立言可以得到印证。基于此,我们读王昌龄的诗歌,只能从文本本身,以及诗歌创作的特定题材与特定场景去解读。
5、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是大唐王朝最昌盛的时代,在盛世的时候,整个时代的人都会带有一种蓬勃向上意气风发的氛围。这点在所有艺术流派中都可以得到证明,书法,绘画,诗歌都是在这一时间段达到顶峰,且所表现出的气势有大气磅礴之势。
6、
先看从军行四首,笔者以为解读四首诗的基本背景是,一方面王昌龄确实有军戎背景,这些诗的创作地点背景极有可能在西北边塞的军营里面。很遗憾,笔者没有军人的经历,只能揣度,在盛唐的时代的军营的氛围是乐观的,向上的,大气磅礴的。而这样的环境不会动不动就产生闺怨与思乡情结的,闺怨与思乡情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更多产生的背景对战争的胜利看不到希望,而必须长期戍守边防的厌烦情结,而这显然不符合盛唐的时代特征。这点在叶老师举的80年代歌曲,十五的月亮与血染的风采都可以得到印证。这两首歌,从歌词本身来说都是豪迈向上的,充满献身主义的,颂扬或者支持前方战士的。
先看第一首,第一首诗歌的一些意向词汇:烽火(火代表热情),百尺楼(百尺极言高,百为虚数,夸张用法);独立(单用独可能有怨情的含义,但加上立则改变了词性,则含有一种果敢的含义);海风(以湖做海,表明一种豪迈)。准确理解前面四个意向和场景词汇,才能准确理解后面两句诗歌感情发展的方向。因为诗歌文本本身镜头的非连续性与场景跨空间性,所以在本诗的理解上,笔者倾向于前三句场景思绪构成的氛围,来说明第四句的含义。笔者理解是,在城西高高的楼台上,旁边燃放着军情的烟火;一个军人在秋天的黄昏面对茫茫湖海,在打更的时候面对明月吹羌笛,而所有这些人都没有远在万里的闺怨情绪。无是没有,那,那种,金闺指闺房,万里指远方。全诗旨在说明在远方边塞不论多么恶劣的情况下,军营里面都充满着一种豪迈的氛围,并没有更多的思想儿女情怀。
第二首词的关键是换新声,总是(重复,一直)关山(边疆的意思)离别情(边疆离别情不是家乡离别情,更多因为军营之间的离别,是一种战友离情(含有生离,就换防或者死离),第三句最难解,没有明确指向,但联系第四句的最后一个词汇长城的意向,当可以理解不是儿女闺情。长城是边防的典型含义,隐藏含义是慷慨而带有一些激昂的含义。这首诗的解释最难,秋天的月亮照在长城上,戍守边防的一群将士将要进行一场别离的聚会,欢聚场间,不停变化的歌曲与舞蹈都充满了将士们彼此离别的情绪。而在这种场景中,我们很难找到思乡情节的影子。
第三首诗相对清晰明了。前面两句为场景描述,后面两句为意向所指,很直接很清晰,作者在恶劣环境里面表达了一种战争必胜的信念。这首诗可以喝出塞对应来看,青海长云暗雪山与秦时明月汉时关对解,句子结构和意义都一样,差异点前者表达的是空间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时间概念;孤城遥望玉门关与万里长征人未还对解,前者延续空间的场景的悲壮慷慨,后者在世间上延续时间上的悲壮慷慨;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与但使龙城飞将在,前者表明在空间场景中,作者自身的想象,依然是空间概念的延伸,自己穿金甲经百战,而后者则依旧是时间上的延续,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候的人,而作者身在盛唐,这与前面的秦时明月相呼应;不破楼兰终不还与不教胡马度阴山都是对结果的期望,前者自身陷入场景中,充满一种豪迈与必胜的信念,而后者因时间是虚无的,大跨度的,则表明的是对时间上的想象与向往,对不可知的一种期望。最后总结来看,从军行第三首是作者置身战争环境,面对恶劣的场景,自然冒出的一种悲慨豪迈的气质,有冲向前方杀敌并夺取战争胜利的愿望,为实地实景实际期望;而出塞从一开始就陷入历史的缅怀,是一种不可发生的期望与重复,前面均为空,所以最后两句也只能假设的基础上得到的慰藉,实际上表明的是战争态势的弱势,战争实际情况应该是悲观的,而悲观的原因在于作者在做归因分析时候,认为战争的失败是人为的失败,是将军无能造成的失败。从这两首诗也可以看出,诗人在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上,对虚与实的处理上,虚更多表达出来的对现实的不满或者悲观的一种寄托,而实则表达为现实的一种状态下情绪的实际变化,或乐观,或悲观,从军行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豪迈。
第四首诗显得十分简单,无需过多解读,作者一读便知诗人想要的意思。总结而言,王昌龄的边塞诗,笔者以为基本都是围绕军营里,战争状况写的带有时空的情怀,发生的人,地产与事是战士与战士,边疆与边疆,战争与战争的关系,而不是战士与亲人,战士与妻子,边疆与家乡的关系。因此叶老师将之解读为后者战士与亲人,妻子,家乡的关系实在有些牵强。
7、
叶老师的解读还涉及到一个问题,怎样看待诗歌中的典故与背景问题,比如第一首诗,叶老师的依据是关山月是一首写边防的情仇的此曲名,因此凭借这一点将诗歌的含义引向了边塞的怨情诗方向。笔者认为这点来解释也有不妥,这里涉及到唐朝诗歌的另一个大背景,新乐府诗歌创造的背景,即仅用原来乐府诗的曲目名称来创作当时应景的时代新作,与原题目表达的含义甚至迥异的题材和诗歌。因此王昌龄在这个曲名的引用上,也有可能是受整个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只用其名,忽略其意。这在典故与背景问题的解读上,应该更加小心和谨慎。
博主文化和茶叶方面博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