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价值—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有感
(2011-11-27 20:54:11)
标签:
财经 |
理论的价值—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有感
当我甚至用最快的速度看完这本区域经济学名著的时候,突然产生巨大的感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除了把结论装在真空里以外,让我们在逻辑的外太空去旅游一圈以外,似一无所得。
这的确是一个普遍的事实,理论无用会从很多学子甚至大多数从业人员口中流传出来,比如韦伯将所有区位选择都压缩成两个成本条件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在现实的工业决策中,几乎根本没有价值。
理论难道真无价值?从常识来说,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否定这个答案,第一理论如果毫无用处,那么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都是完全错误的,简单的思考下,一个系统彻底错误显然是不太可能的;第二个问题是理论的创立者,难道都来自外太空或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显然大多数理论创立者都是实践中的优秀者,比如农业区位论的杜能自己经营过农场,韦伯自己当过德国政府分管经济的负责人,达尔文几乎养过当时市面上出现的任何一种火鸡类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实践经验比我们更为丰富。而理论是他们将他们实践的经验符号化,抽象化,普遍化的一种成果。
但为什么理论和现实又是如此陌生和遥远呢?这里面的第一个问题是信息的错位,比如在农业方面的经验,尽管时间已经过去200年了,但我们未必有杜能的丰富的农业经验,或者我们有韦伯在工业体系安排的经验,因此我们很显然无法第一时间就能理解他们的理论中的那些基础前提的含义和价值;其次是社会背景的巨大变化,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在20世纪早期的作品,那个时候还没出现电子工业,也没有高铁,也没有高速公路的出现,工业原料在体积和重量上都是一个绝对显著要素,而且金融业也远没有今天发达,整个工业生产最大的成本显然是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加上我们往往又没有其他可供替代的相关经济理论或者经济素养来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理论就像一个被装在玻璃球里的漂亮盒子,我们总是能轻易看到,但我们与他之间永远存在着无法到达的距离。
现在我们比较清楚的指导,为什么理论距离我们如此遥远,那么理论既然是如此遥远,我们还有必要去学习么?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再以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来进行分析,显然我们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答案。我们在上面已经讲了,韦伯的假设条件与我们之间巨大的鸿沟,那么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第一点必须明白,工业区位论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经济模型,前提由1、2、3等N多条组成,我们为了验证理论的有效性,我们第一点就要开始从原来模型中开始替换假设条件,比如现代电子工业中的运输成本几乎小道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运输费用显然不能成为我们运用这个理论的前提条件,对电子工业来说,创新带来的知识产权才是最重要的成本,那么我们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创新的成本,如果我们技术熟练,我们可以自己开始组建,第二个则是资本时代,土地价值被极大化,厂区与厂房的分摊成本成为重要成本,因此我们第二个假定条件就应该是单位产品的分摊资本成本;第三是电子产品是劳动力密集型,现在社会分层体系鲜明,不同的层级的人工成本差异巨大,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劳动力的可获得有效成本。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假设条件换掉以后,在运用韦伯的方法论做工具来推断目前的产业布局,也许我们就会发现真理距离我们很近很近了。理论也似没有那么天外飞仙了。
为了更详细的说明理论的运用情况,我在以我在高盛的经济预测法来说明我们的股市是否真是云里雾里不着边际的完全无规律市场。我在高盛的经济预测法作者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中的若干指标分别对应股市进行逻辑的或者因果的分析,宏观的指标用了利率,赤字,就业率,税收,GDP,CPI,PPI指标;而微观经济学里运用了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单位时间工资等指标,将这些指标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联立分析,最后得出作者的结论。作者是高盛的零售行业的首席分析师,20多年持续分析并获得了市场的验证,因此可以认为是能解释市场的。
这里你马上就会说了,那是美国市场,可刚才咱们说的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这些分析方法都是没用的。这里我要说的问题给上面分析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里情形一样,首先我们要把我们的环境还原到理论中,比如美国证券市场已经有100多年历史,而我们则只有20年历史,因此我们对整个市场的规则都处于探索阶段,不管是所谓的庄家还是散户;其次是企业制度不一样,股东结构不一样导致的各股东成本不一样而导致对盈利的标准判断不一样,比如一只股票散户的成本是10元,小非成本是2元,当前市场价格是4元,对于散户是巨大亏损,但对于小非依然有100%的利润,构成出货条件;第三则有我们有股票市场三层产品信息不对称,而美国只有两层,我们多的一层是市场机构对政策信息的不对称,因为我们多数大股东都是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而他们的信息基本是和市场隔离的,这点在美国市场不会出现;还有就是整个美国经济现在是成熟阶段,而我们市场经济刚30年,那些工具对经济有哪些影响,恐怕中央政府也不清楚,更何况我们普通市场参与者。有聊上面这些问题以及一大堆还没有说出来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市场完全无规则更是成立了。但笔者的意思是,在我们说这些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把这些相关的前提条件进行重新组合整理并放进模型去,重新验证呢?当然这个撤换,甚至有可能是一次重组和创新,难度会更大,但我们却是应该这样去运用理论的。
这两个案例也许还是无法说明理论和现实的桥梁关系,但方向应该比较清晰了。但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思维再去读理论的时候,我相信对理论的价值你会得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出来。

加载中…